推敲词语可以这样教
2020-02-04陈春霞
陈春霞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阅读教学主要是关于语言实践的教学,只有立足文本,对学生开展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用词的生动和语句的精妙之处。文本中的词句承载着作者独特的构思和见解,我们要解读文本,就必须从对词句的推敲入手。那么如何对文本中的词句进行推敲呢?笔者就结合统编本三年级下册《我变成了一棵树》谈谈推敲词句的一些做法。
一、推敲相同的词句,走进文本的世界
阅读课文时,经常会发现相同的词句,学生可能会产生疑问:“这不是啰唆吗?为什么不精减呢?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这些句子,品味这些相同的词句并不是无意义的机械重复,能让学生走进文本的世界,感受到文中流露的真情。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一篇充满童趣的文章,课文中有两个句子是相同的,第一个是第1、第3自然段中都出现了“英英,吃饭了!”,第二个是第13、第14自然段中都出现了“咕噜噜……”这样写作者想要表达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呢?学生在课堂中即时生成问题,于是教师就引导学生将目光聚集到课文中去:妈妈两次喊英英吃饭,可是英英因为在树下玩得开心,一点儿都不想吃饭。从这两次喊声中,我们体会到了一个小孩子的玩兴之浓以及妈妈的耐心。两次写“咕噜噜……”是因为英英的确饿了,刚才的任性让她现在后悔不已,眼泪都掉了下来。推敲相同的词句,学生就会感同身受,自然地走进文本的世界。
二、推敲变化的词句,感受文本的世界
课文的情节是发展变化的,其中往往有一条比较明显的线索牵引着学生的视线,抓住这根线索,就能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从而清晰地感受文本世界。
《我变成了一棵树》描写了英英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她为什么会变成树?变成了什么样的树?变成树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好玩的事呢?“树”成了课文情节的发展线索,关于变成树的词句,课文中主要有两处,第一处在第4自然段中“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第二处在第11自然段中“她不知道我变成了树!”。一开始,文章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想象变成一棵树的感觉,但从妈妈出现在树下,随后又住进树上的鸟窝起,“我”变得有些紧张起来,描写了“我”既不希望自己的“魔法”被妈妈看破,又盼望着妈妈能认出自己的矛盾心理。读到最后,学生明白了“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意思其实是说世界上最了解孩子的人“到底还是妈妈”。在每一个妈妈的眼里,孩子都是不会被认错的天使。教师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感受到文中所描述的精彩世界。
三、推敲补白的词句,丰富文本的世界
留白是文学作品经常采用的写作方法,给人以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课文中有些词句写得十分简练,言尽而意无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适当地展开思维引申開去,让学生读到更多文本以外的知识。
《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在“哎呀,她是怎么知道我的秘密的?”一句后戛然而止,留给学生很多探究的空间:妈妈在众多的树中,怎么会一眼就看出了“我”这棵树?“我”是在哪里露出了“破绽”呢?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可以知道,原来“破绽”就是“我”被妈妈的美食馋得流下了口水,而妈妈就是天底下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人。学生探究到了文中的秘密,思维也就活跃开了。接下来,妈妈和“我”之间又会发生哪些对话呢?“我”会不会跟着妈妈回去吃饭呢?学生就会很容易给句子补白,更加丰富了文本的内容。
统编本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教师抓住相同的词句、不同的词句、需要补白的词句仔细推敲,就能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品出很多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在推敲把玩中领悟文章的真意。
(作者单位:江苏滨海县五汛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