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语文要素要用语文的方式

2020-02-04张传玉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刺猬要素词语

张传玉

统编本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列的方式编排。其中,“语文要素”指向语文课程工具性建设层面,不仅自成体系,且为每个单元的教学明确了目标和方向。对于语文要素在统编本教材单元中的呈现,教师不仅要明白和理解要素内涵,更需要借助扎实的语文教学路径加以推进和落实。笔者以为,这种推进和落实的最佳方式就是语言实践。笔者以统编本三年级上册《带刺的朋友》一文为例,谈谈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

一、全面解读要素,明晰教学的基本定位

三年级教学的关注点刚刚从字词向句段转变,在形成一定认知经验和阅读能力的基础上,统编本教材在这个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则贴合了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教学要求。《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语言表达简洁,虽然简单易懂,但细品起来却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就包含了两个关键性词语。“生动”的语言虽然是静止、僵硬的文字符号,但结合语境进行品味和涵泳之后,就能探寻出其形成的表达妙处,这就是“感受”的过程。其次,“积累喜欢的语句”,需要关注“积累”和“喜欢”这两个要素。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积累方法很多,朗读、背诵,甚至是默写,都是有效的积累手段,而“喜欢”的语句,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认为有意思,能够产生兴趣的语句,也包含对他们来说相对陌生的词语,因此“喜欢”是“积累”的原始动力。

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之间是有联系的。我们可以认为“感受生动的语言”是基础,要以其作为手段,积极推动“积累喜欢的语句”这一关键点的落实。如果说“感受生动的语言”是以教材课文为蓝本的话,就是要将“积累喜欢的语句”真正融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

二、探寻着力价值,聚焦教学的语用资源

入选统编本教材的文章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之作,语言表达精彩生动,值得学生品味和借鉴的表达很多,但并不意味着教学就需要将所有的内容一网打尽,而是要针对具体学情,聚焦富有价值的语用点,否则面面俱到,只会影响语文要素的落实。

以《带刺的朋友》为例,可以开掘并聚焦这几处具有价值和活力的教学价值点:

首先是刺猬偷枣的动作。作者以刺猬偷枣的先后为顺序,展现了偷枣时“爬树”“用力摇”“掉下来”“歸拢”“打滚”“驮着”等不同的动作,将刺猬的聪明机灵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一内容的价值主要在于:(1)作者细致而连贯的观察,教师要能够借助看似僵硬的文字符号,还原作者写作之前的观察状态,让学生认识到如此生动、翔实的描写,绝对离不开细致、深入且连续的观察。(2)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每一个动词的运用,不仅契合了刺猬的身体特点,同时也融入了作者对小刺猬满满的喜爱之情,需要在朗读和品味中细细体会。(3)作者表达的有序性,可以组织学生尝试运用“先……然后……紧接着……最后……”的方式,对刺猬偷枣的过程进行复述,感知作者表达的顺序。

其次是聚焦作者对夜色和红枣的描写。很显然,这一点并不是这篇课文的重点,文中也只是寥寥数语,一带而过,却将两个对象的特点展现了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挂满”“轻轻摇动”“飘香的玛瑙”等词语来感受红枣的诱人,可以紧扣“朦胧的月光”“斑斑驳驳”“洒在地上”等词语,指导学生感受月色的幽静。即便不是重点,但语言表达的精练而传神,是学生进行语言品析和积累的好素材,教师可以设置“四两拨千斤”的实践活动,引领学生感受和积累。

最后是关注作者对小刺猬情感上的变化轨迹。这一点是蕴藏在语言文字内部的,作者并没有直接抒情,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阅读中关注并圈画出对小刺猬称呼的变化“那个东西”“那个家伙”“聪明的小东西”。并从这篇课文的语境中感受这些称呼所代表的意义,体悟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师可以将这种称呼的变化与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整合起来品味,比如“恍然大悟”“非常惊讶”“暗暗钦佩”等,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直抵作者心灵,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

明确了语言教学的价值点,语文要素落地就有了着力处。教师就可以紧扣文本、紧扣学情,设置出切实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实践过程中逐步深入,在无形之中感受到文本语言的生动,情不自禁地积累喜欢的词句。

三、细化教学板块,推动教学的语言实践

1.统整典型词句,感受文本语言的生动

在经典文本中,生动的词语非常丰富,但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将所有的内容都关注到,需要依照一定的类型和规律,对这些生动的词语进行统整和归类,才能将其价值进一步放大。

比如描写红枣的语段,教师将“轻轻摇动”“飘香的玛瑙”这些词语归为一类,统整之后形成共性词语,并对学生进行追问:究竟是写“玛瑙”还是写“红枣”?用“玛瑙”来写“红枣”,让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想象到红枣诱人的外形,也表达了自己垂涎三尺的馋样,最后通过朗读凸显这些关键词语。这一板块,教师是怎样落实语文要素的呢?很显然,学生凭借自己的原始能力,在阅读中初步明确关键词语之后,通过对词语的归类分析、共性提炼,将其放置在文本的语言情境之中,为学生“感受”提供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资源。

2.把握文本重点,还原刺猬偷枣的过程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描写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作者描写时笔墨较多。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板块:(1)自主性的默读思考。小刺猬究竟是怎样偷枣的?关注课文中刺猬的动作,并圈画出来——从内容层面,做好信息的感知、提炼和理解的充分准备。(2)互动性的交流分享。结合学生圈画出来的动作,教师制作动词卡片,要求学生将这些带有动作的词语卡片张贴在教学挂图相应的位置上,并鼓励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动作展现的方式,对相对陌生的动作进行理解,并用这些动作说一句话。(3)体验性的角色置换。教师引导学生从一个被动学习者,转化成为文本中的角色,演变为一个积极的主动感知者,利用教学挂图的背景和上面的动词卡片,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将小刺猬偷枣的过程完整地再现一遍。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圈动作、贴词卡、演偷枣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高涨的热情,语言实践活动完全贴合了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感知语言、内化语言以及后续的完整复述奠定了基础。

3.深切品味感知,迁移文本生动的语言

小刺猬不能说一句话,为什么读了课文,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机灵的小家伙呢?这不仅在于作者运用了精准的动词,更为关键的是运用动词暗藏着丰富的技巧。以“归拢枣”“打个滚”这两个动作为例,学生在理解上已经不存在太大的障碍,但如果就是这样简单地一说,其价值必然有限。为此,教师就可以关注含有这个动词的语句,比如“全都扎在它的背上了”“长大了一圈”等,就可以更加全面地关注“归拢枣”的效果,也完全可以穿越文字的樊篱,想象作者看到这一场景时惊讶而赞叹之情,此时教师顺势鼓励学生将内心蕴藏在语言文字中的心情表达出来:这个小家伙,没想到这么能干;哈哈,这样一来,小家伙变成胖家伙啦……此时,教师可以顺势指导学生:作者在写刺猬的一个个动作时,并没有直接写,而是在语言表达上进行了慎重的斟酌,我们在描写的过程中也需要这样。于是,为学生播放了“小鸡啄米”的一段视频,并鼓励学生关注整个动作过程,尝试在动作表达中展现自己的内心情感。

统编本教材落实语文要素必须要经历三步:对语文要素的精准解读,从课文中探寻要素落实的资源,最后在细化的环节中强化实践。这样,真正发挥教材的范例和载体效能,让学生形成带得走的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刺猬要素词语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