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实践路径
2020-02-04赫军营
赫军营
摘 要:马克思对共同富裕的设想,有其自身的逻辑路径,即以生产力、生产资料和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它兼具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优势,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当代中国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当代中国;实践路径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20.05.003
[中图分类号]F124.7;F0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20)05-0017-05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美好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一直以来秉持的社会发展目标。我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成为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动力。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路径
(一)生产力提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需要而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的能力,表现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工业革命的兴起打破了社会生产力缓慢发展的原始状态,使人类的社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新兴资产阶级利用工业革命产生的革命性成果疯狂地进行物质生产,“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人类对自然力的征服改变了原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已经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主义的所有制。资本主义制度在机器大工业的基础上得到了巩固,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资本迅速积累,在政治上成为统治阶级,他们利用掌握着的大量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通过剥削和压榨雇佣劳动者获取更多的生产资料,而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阶级,只是勉强维持生存。资本主义所有制下的社会逐渐分化出两个相互对立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由于资本主義正处在发展的初始阶段,资本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伴生物,它像吸血鬼一样吸取活劳动才有生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伴随着剥削和压迫的社会现象,引起社会的普遍不满。无产阶级除了自身以外变得一无所有,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成为雇佣劳动者,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工厂的附庸,每天做着超负荷的工作,生理和精神上的双重压迫使无产阶级在死亡的边缘挣扎。马克思、恩格斯在面对这样的社会状况时,他们希望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模式,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2],表现出对未来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马克思所设想的共同富裕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这主要和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马克思处在一个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的时代,物质生存需要依然是人类面临的主要需求。尽管工业革命催生的社会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人类面临的物质生存资料短缺问题仍然没有解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后的生活状态进行了描述,“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3]。这表明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状态的设想具有自然经济的底色,他受自身所处时代的局限,对共同富裕的理解停留在对物质生活资料的平等占有状态,但前提是要有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如何能从自然界中获取更多的生活资料,成为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首要选择。换句话说,如何提高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出丰富的生活资料,是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第一道难题。
(二)劳动资料技术水平决定生产力水平
马克思把生产力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起点,对于如何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4]210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是由劳动资料技术水平决定的,劳动资料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社会生产能力的多少。
在资产阶级的统治确立以前,封建贵族和地主阶级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直接把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对创新劳动资料的积极性不高,劳动资料技术水平呈现缓慢发展的状态。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市民社会的主导力量——资产阶级开始逐渐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进行社会生产的目的是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料,这就要求他们尽自身最大的努力提高社会生产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事创新劳动资料的活动,更多的脑力劳动者开始进入社会生产领域,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样态开始向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样态转变,过去那种依靠体力劳动者经验传承技术的局面开始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工业革命。“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把旧的工厂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4]548。
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马克思实现共同富裕的设想提供了新的实践领域。机器大工业打破了人依附自然生存的原有状态,使人能够有能力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增强人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的能力,机器大工业的社会化生产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资本主义依靠机器大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马克思敏锐地发现了机器大工业的广阔前景,他认为,只要这种生产资料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就能够利用它进行生活资料的生产,到那时,人类千百年来追求的物质生存需要将得到满足,人与人之间的共同富裕状态将因生产力提供的物质基础成为可能。
(三)大机器生产资料公有制将实现共同富裕
资产阶级利用工业革命形成的最新成果发展生产力,这在逻辑环节上和马克思设想的实现共同富裕的逻辑环节相一致,但是资本主义并没有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发展,而是向着它的相反方向发展,产生了两极分化现象,这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分不开的。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盲目地进行物质生产,一方面物质生产严重过剩,另一方面穷人购买不起物质产品,大量的商品被积压,机器大工业形成的卓越生产力被严重浪费。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成为资本主义制度不可化解的难题,造成的后果就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固有矛盾,依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断言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将成为必然。社会主义在通向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上,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为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有的社会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共有。为了防止机器大工业所创造的生产力被浪费,改变社会化大生产的盲目性状态,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社会物质生产。应“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使社会生产力及其成果不断增长,足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6]460。到那时,社会不再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全体社会成员将实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共享社会总产品的平等状态。
马克思牢牢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依据所处的历史环境对资本主义进行科学分析,针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提出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构想。马克思通过对劳动资料、生产力和大机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运用,创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式,为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了发展的逻辑路径。
二、马克思实现共同富裕构想的时代条件变迁
(一)从实行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明生产力动力机制出现了变化
马克思认为运用计划经济进行社会生产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式,认为实行计划经济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前提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但社会主义革命并没有像马克思预测的那样在西方国家首先发生,反而在东方落地生根。如何更好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摆在社会主义国家面前的主要问题。
在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遵循马克思的思想运用计划经济进行社会生产,马克思的计划经济依靠的是机器大工业,也就是实行計划经济,背后起作用的是劳动资料,劳动资料决定生产力水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运用计划经济防止资源的浪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运用计划经济能够迅速地对一些重点领域进行物质的计划与调配,使一些产业能够迅速发展。但是,随着商品种类的增多,计划经济开始出现失灵现象。计划经济原本是为了避免机器大工业生产形成的生产力浪费,但计划经济不能完全有效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很大程度上使社会生产力受到抑制。而市场经济“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机制则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被充分调动起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由实行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明生产力动力机制出现了变化,以劳动资料技术水平为发展动力的计划经济不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展现出强大的力量。
(二)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劳动资料从“原因”变成“结果”
劳动是人进行自身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是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和控制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活动,劳动的三要素分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漫长的自然经济时代,人类主要以体力劳动进行社会生产,由于人类生理结构的限制,人类劳动时的体力支出并无太大差别。人类进行劳动的对象是确定的,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界,要想提高人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的能力,只能对劳动者使用的劳动工具进行改造,即对劳动资料的更新。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社会生产中,劳动资料技术水平主要依靠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经验积累进行更新,更新速度比较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呈现出迟缓状态,劳动资料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因”。
在商品经济时期,物质产品的丰富使人类逐渐摆脱生存的压力,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科学知识,成为以脑力劳动作为输出能力的从业者。大量脑力劳动者进入生产领域,为劳动资料的创新创造提供了科学支撑,众多新型的劳动资料被脑力劳动者发明,社会生产力呈几何式增长。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的科技含量增加,社会生产力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脑力劳动者不再满足于服务他人,他们利用自身掌握的科学知识从事发明创造。“如何正确使用这些知识的力量,使他们所体现的信息趋于有序状态并得到合理运用,也就上升成为一种基本社会需要”[7]。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而站在科学技术背后的人变得至关重要,生产力的动力机制由劳动资料技术水平转向劳动者,即由“物”转向“人”,劳动资料也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因”变为“结果”。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了当代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推动生产力的致动要素由“物”转向“人”,能否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力,成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经典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能够在特定的发展时期取得发展优势,但是从长期看,计划经济体制逐渐暴露出自身的制度缺陷,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被抑制,本来用以克服生产领域“无政府状态”的计划经济却因为生产要素主体的增多,导致社会生产领域的“唯政府状态”,经典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社会生产力的驱动性不足。
市场经济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人的激励,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公平的竞技平台,形成了“自由竞争、优胜劣汰”的竞技原则,生命个体能够在市场经济的舞台上尽情张扬,生命个体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展现。当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不断激励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能够创新社会发展方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利用市场经济的独特作用,激励劳动能力强的人,充分展现劳动才能;发挥政府的自身优势,帮扶劳动能力弱的人,增强弱者的劳动能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二元机制形成全面动员劳动者的局面,社会生产力不断得到提升。与此同时,社会主义秉持共同富裕,有利于弥合市场经济带来的两极分化裂痕,使社会发展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应了当代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形成了对劳动者的全面动员。
三、马克思共同富裕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根据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把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强调,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8]。也就是说,在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式时,要找准政府和市场的定位,发挥好二者的作用。
(一)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财富总量
人作为一种在自然界中不断进行物质性活动的生物,因为先天禀赋和后天际遇的差别,人与人之间的劳动能力具有差别。市场经济为社会成员的发展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市场的竞争环境下,劳动能力强的人在竞争中获胜,他们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活资料。与在竞争中落败者相比,他们拥有更多的社会财富。市场机制激发人的胜负欲,人的劳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社会成员都想方设法发挥自身的能力在竞争中获胜,促进社会生产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我国正是看到了市场经济具有计划经济不具备的优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牵手”成为可能。我国利用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特点,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拥有较高的劳动能力,能够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率先发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劳动资料从“原因”变成“结果”,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致动要素从“物”转向“人”。“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功能,使人和物质要素之间的流动更加合理。个体处在市场竞争的体制内,时时刻刻不敢放松警惕,始终处在紧张的状态之中。竞争归根结底体现在更高生产力水平上,市场经济的内在竞争机制要求持续创新,科学技术在创新的推动下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提供共同富裕所需财富总量持续增加。
(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帮助弱势群体成为更多财富创造者
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与社会主义秉持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相悖。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9]111他还进一步指出:“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9]374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放任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独特优势,对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增强弱势群体的劳动能力,推动弱势群体成为更多财富的创造者。
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并不是进行简单的经济帮助,而是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增强他们在市场竞争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扬自力更生精神,靠自身的辛勤劳动改变贫困现状。与此同时,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科技投入,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到貧困地区传播知识,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
“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能够提高弱势群体的劳动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补齐“市场起决定性作用”形成的发展短板,增强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
实行市场经济必然会带来两极分化。因此,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断改善民生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就是要引导资本,使更多的剩余价值以公共利益形式回归劳动者本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一样,放任资本的发展,而是要学会调控和驾驭资本,克服资本扩张带来的社会危机,对在市场竞争中的弱者进行帮扶,提高他们的劳动能力,一切以实现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准则。
在坚持以人民发展为中心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要着力加强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行市场经济,政治权利容易受到资本的腐蚀,一些掌权者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利为自身谋取利益,破坏了市场经济自由竞争的价值原则,这就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实行全面依法治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维护市场发展的公平稳定,为社会成员提供公平的发展环境。二是全面从严治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引路人。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秉持共同富裕的价值理念,带领全国人民为了过上更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余金成.社会主义的东方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现代形态[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127.
[6]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01).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唐爱军.论中国道路的三元结构[J].江海学刊,2020(3).
责任编辑:任淮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