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出”一片艳阳天

2020-02-04刘巧亮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师父黑板书法

刘巧亮

2018年10月18日,站在江苏省第13届“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最高领奖台上的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师父说过的“没有白吃的苦”这句话,终于应验了。经过多年的磨砺,终于云开雾散,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太阳。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的我,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磨炼的呢?曾几何时,我就是刘继荣女士笔下的“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羡慕“舞台”上那优雅的教态、飘逸的教学设计与精彩的生成。羡慕之余,又心生疑惑:我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如何追赶?一切都是未知数,一切又都让人期待。命运就是这样,机遇总是不期而至。2015年底,我幸运地拜郭剑波校长为师,成长的大门就这样缓缓地打开了一条缝,一丝光亮照了进来。“磨”这个字,也就从那时开始伴着我一直走到了今天。

“磨”做人:谦虚、好学

做人与专业成长有什么联系?乍一看,好像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做人成功与否与专业成长有很大的正相关。师父们常说“做事先做人”:要埋下头来,学会倾听,向名人大家学习,向一线老师虚心求教;与人说话一定要平视,注意坐姿,面带笑容。于是乎,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磨”姿势也就成了我一段时间的必修课。网上搜索微笑的标准姿势,学习再学习;定时清理眼镜的镜托,让自己一直平视前方;遇到事情,多考虑他人的感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同事遇到难题的时候,总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

长时间的坚持,“磨”出了好人缘,“磨”出了好耳朵。与老师们心对心的交流,及时捕捉精彩的“妙招”;当遇到难题时,自己的每次求教都能得到积极的回应……这些都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温润的外部环境。

“磨”做事:细心、全面

做事要耗费许多精力,只会让我们无暇顾及专业成长,真的是这样吗?就拿组织一次公开课来说吧,涉及的方方面面真的不少。首先要统筹安排好上课的教师、教室、班级,要关注每个上课教室的教学设备与执教老师的课件是否匹配,教室课桌的排列是否符合执教老师的要求;其次,要排版好会务手册,注意示意图是否恰当,注意各级的字体字号是否一致,教学设计的格式是否统一等;学生的预习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带班老师是否到位;听课老师的报到接待,听课凳子的安排,茶水的安排;新闻稿,拍照,摄像,微信推送……这一系列的事情都要全面落实,细心安排。一个月内,两次市级大活动、一次县级教研活动的主场展示,作为统筹安排的我,“磨”出了做事的细心与全面,考虑事情的角度、深度、广度都有了质的飞跃。而这种能力,让我在专业发展上能够统筹各种因素为我助力,当遇到重要节点时不慌乱,从容应对。

“磨”学问:清晰、远见

师父常说:“要多看书,不看书就不会有思考。”是的,不看书,你就不会掌握最新的资讯与动态,你就不能厚积而薄发。看什么样的书?怎么看?一是看打底的书,二是看理论的书,三是看实际操作的书。一开始看书时,就是画一画别人说的精彩的地方,进行摘抄;再后来,开始对别人说的精彩语句进行自我解读,写下自己的感悟;后经过师父的提点,才終于明白“读书促进成长”的真正含义,就是读书的时候头脑里装着自己的疑问和自己的思考,从别人的书籍里汲取营养,解自己的惑,丰富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别人的书才会变成知识的源泉。随着书架上书籍的增多,逐渐“磨”掉了心中的疑惑,自己的思考越来越清晰,考虑问题越来越专业化。

大部分老师在备一节课的时候,都是先从网上搜索别人的精彩课例进行观摩,然后结合自身的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在短时间内“拼凑”出一堂合格的课,但这样容易先入为主,缺乏自己的深度思考,缺乏新意。这就是以前我备课时的常规做法。后来的我呢?在师父的指点下,先翻开课标,再次复习执教年级的年段目标;然后翻开教参,查看这一单元的教学建议;接着打开课文,通读几遍,边读边记录下自己的思考;最后翻开课后习题,查看训练点。在这些基础上,开始确定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进行初步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成型后,借鉴他人的经典课例,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汲取他人的设计理念,修改、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就这样,我设计出了《七律·长征》的教学初稿。

执教后,师父说,课堂太散,活动和活动之间没有串联,没有一个中心,像一盘散沙;再次执教,师父再次指出“教师的角色太重,挤占了学生的活动时间”“教师对课堂的把控太紧,要给学生充分、自由的发挥。要充分放手,同时也要有能随时收回来的本领”“教师自己的主张不明显”。于是,我再次进行调整,大胆地砍掉不必要的活动,将体现自己思考的活动做大、做亮,再请师父过目……就这样,一节教学设计,反反复复地改来改去,把学校所有班级都上了个遍,才勉强过关。后来,在展示结束后,师父仍就课堂中出现的一些细节提出注意事项:“开课的节奏太慢,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黑板上的板书注意距离”“学生回答的时候要面带微笑,看回答问题的学生”,等等。

一年两到三次执教公开课,不断地“磨”教学设计,不断地“磨”课,“磨”出了对课文的解读,“磨”出了课感,“磨”出了课堂的驾驭力。

机会来敲门

就这样,我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时间飞速地来到了2018年2月中旬,接到师父转来的参加省“杏坛杯”中青年教学展评书法赛区的通知时,我心里既激动又担心:自己写字都不利索,怎么能指导学生写好字?眼前的机会又是那么诱人,稍纵即逝。于是,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光有勇气可不行,接到通知后,就立刻进入紧张的备战流程,从那天开始,办公室的灯在晚9点前是没有熄过的。

“磨”合适选题

选择哪一课呢?三年级学部件,四年级学偏旁,五年级学结构,六年级学整体,那么多的课题哪一个更合适、更容易出彩?这时候,平时积攒的好人缘就显现出来了。首先是邀请学校的书法老师和书法爱好者帮忙选题,选一个他们认为好上的课题,并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在会上,大家各抒己见,从自己的见解出发,选择适合的课题;我将我的优缺点明确、清晰地告诉大家,请他们扬长避短帮忙选题。经过商量,综合考虑自身的优缺点,选择了《左耳旁与右耳旁》。

“磨”初步设计

课题定下来后,就是备课了。书法课不像语文课有那么多的特级教师课例可以参照,资源非常少。于是我将目光投向了知网,下载了二三十篇关于小学书法教学的论文,打印了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找来了《江苏教育》关于书法课堂教学赛课的案例。经过深度研读,理清了书法教学四年级的年度目标,参照别人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根据优秀课例中的典型做法,设计了初稿。由于是第一次执教书法课,可能出现的漏洞全部出现了,拖课、学生配合不到位、教师示范不到位、练习效果不好……当头一棒是现实与残酷的,就跟一艘船一样,船身都是洞,再加个没有一点儿经验的艄公,不沉底都难。这时候,师父鼓励我,不要灰心,找出问题的所在,想办法一一解决,这好比登山,不下一番苦功夫,怎能一览山顶美景?于是,静下心来复盘试上课,找出症结所在:备课的时候太过理想化了,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没有考虑书法学习的规律,没有掌握书法教学的规律,从而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没有达成书法课的目标。如何才能突破?怎么突破?

“磨”反复修改

为了这次赛课,我组建了强大的后援团队,从研究教育理论的教授,到精通课堂教学的特级教师、如皋的书法名家、书法赛课的获奖老师,就我的执教课题进行了一次深入、彻底的研讨。首先从整体上,提出书法作为传统文化的精粹,一定要承担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加了条幅、书签等传统元素,凸显文化味;接着,对环节进行仔细推敲,科学、合理地安排;然后,从整体上把控时间,抛弃花哨的动作,突出主要的环节,将主要时间放在学生练习上;最后,从教师的衣着、语言等细节方面进行指点与提炼。专家指点后,我关在家里一整天,反复听专家指导的音频,转换成文字,一个一个地抠字眼,然后进行整合,适合的采用,不太合适的舍弃,就这样,第二稿出炉了。第二次试上好多了,但仍然出现了好多问题。于是,再复盘试上课,梳理出每一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计算学生练习的时间和师生交流的时间,找出低效的教学活动。然后,根据复盘,删减不必要的活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精练教师的课堂语言,确保学生的练习时间。与此同时,改进书签,在背后写上这堂课最后练习的内容,提前对学生进行渗透和熏染。修改好后第三次試上,试上过程中发现课堂平铺直叙,没有梯度,没有生成,于是再次调整设计,整合内容,将耳刀旁分解成三级难度,并依据难度系数设置三次活动,通过找规律、练习与评价,一步一步使学生习得技能。修改好后再次试上,根据试上的情况再次调整,就这样前前后后一共试上了八次,才最终定稿。自己对书法课的理解就在这一遍又一遍的“磨课”中清晰起来。

“磨”各项准备

教学设计定好就完事了?哪有这么简单!书法赛课不允许用PPT,所以很多东西都要提前准备,如要展示的耳刀旁的演变就要变成卷轴出现,课堂上用到的范例要提前准备好,黑板上的板书如何安排最好看都需要精细地考虑。这时候,平时做事练就的细心和全面就开始起作用了。首先,列出清单。上课需要准备的物品共计20多项,包括条幅、磁钉、书签、打印机、电脑、范字、学生练习用的宣纸,还包括跟承办校沟通是否有需要的移动黑板,黑板的尺寸是多大,教室是怎样一个陈设,学生的教材是什么版本,学生平时练习纸的格子大小,学生平时使用的毛笔型号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统筹安排,每一个细节都要考虑到,才不至于手忙脚乱。在赛场,就碰到一位老师也要用移动黑板,因主办方只有我提前预订的一块而不得已调整教学安排。可想而知,如果我没有提前预订移动黑板,被迫调整早就成型的教学设计会多麻烦。列好材料清单后,有条不紊地整理好所需的材料,然后在教室里多次走场,包括范字出现的顺序、贴在黑板的位置、磁钉的位置、板书的位置都进行反复精准定位。经过反复走场,将所有流程牢记于心,所有的动作和语言都转化为骨子里的东西,在课堂上自然流淌,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

后来在师父的全程陪同下,赛课流程顺利推进,完全在预料之中。对书法课的“正确理解”、教学设计的“高效精彩”、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学展示”、教师的“充分让位”,让这节课在初赛的众多高手中脱颖而出,进入了决赛。在决赛中我超水平发挥,站在了最高的领奖台上。

回想这一路,我感慨万分。真的,“没有白吃的苦”!这几年来,“磨”出的收获成就了这一节课,也为自己“磨”出了一片成长的艳阳天。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何庄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师父黑板书法
黑板和粉笔
黑板
师父穿越啦
诗书画苑
倒霉的师父
功夫猪
云山之间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会发光的充气式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