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醇美文字 丰润诗性课堂

2020-02-04鞠久燕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0年12期
关键词:法布尔文字文本

鞠久燕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听”通常放在首位,可见听读的重要性。听读也是读,只不过是用耳朵“读”书。听和读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接受信息的方式以听为主,听占45%。从人的语言发展看,也是听在读之先,听是读的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读习惯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鉴赏,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力。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润物无声的引领

听读,即学生凭借“听”来接触文本、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生没有纸质的文本,不能阅读,只能靠耳朵听,所以他们只能认真倾听。老师轻轻地读,学生静静地听,一起走进美好的文字世界。

1.教师阅读课的引领探航

学生进入一年级,识字刚起步,很多学生还不能流畅地读完一个故事,更不用说一本书了,但他们爱听故事,教师就要很好地利用这个切点,给学生讲故事,带他们步入文学的殿堂,良好的倾听习惯的养成也从这里起航。

教师充分利用阅读课,精心选择听读内容,如《小猪唏哩呼噜》《一年级的小豆豆》《亲爱的笨笨猪》《一只想飞的猫》,学生对这些故事内容感兴趣,容易激起他们读的欲望。挑选其中精彩的章节,有意识地调整故事的进展速度,在某个关键点,停下来,回味一下前面的细节,或想象一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样,学生就会把前后环节联系在一起,积极地思考,无形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想象力也顺着发展。龙应台说:“孩子你慢慢来。”我觉得学语文也该慢慢来。教师似涓涓细流流淌,偶尔停下来,悄然地引领,处处是悬念,处处是未知,不断激起学生阅读的好奇心,积极主动地走进故事。

2.学生课前五分钟的榜样先行

教师的示范引领默默沁入学生的心田,学生是天生的模仿者,教师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会成为翻版。教育,原本就是温和的浸润。我让朗读优秀的学生先行,每堂语文课前5分钟,由他们读,其他学生静静地听。起始,我给学生挑选简短的、节奏感强的儿歌,朗朗上口,耐读,爱听。渐渐地,学生争先恐后站到讲台上诵读儿歌,并引以为豪,表现欲强的学生直接上台背诵。二年级,我給学生选择了金波的儿童诗《绿色的太阳》,课前5分钟,两位学生分别给大家分享自己喜欢的一首诗,诵一遍,再背一遍,座位上的学生闭眼静静地听。甜美的童声,让听者如沐春风,台下的学生笑颜绽放,摇头晃脑,情不自禁地跟诵,两遍过后,竟然有学生能背出来。可见,学生在倾听中,对文本的感悟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真是学习无处不在,无心之处皆有可为啊。

3.小组课后竞技的合作共赢

每天课前5分钟的展示,舞台太小,跃跃欲试的学生太多。学生说:“老师,我们学习小组一起上吧。”“不错的主意!”得到应允的学生欢呼雀跃,立即在小组内行动开来,平时内向一些的学生也因为团队的影响,不甘落后。小组的朗读方式百花齐放:齐读、推荐读、分工读,有的甚至在服饰上做了充分的准备,更有积极的家长给学生准备了音乐和PPT背景。小组合作的推波助澜,全班掀起了诵读热潮,诵读的内容由单一的儿歌延伸到古诗词,延伸到一段优美的文字,延伸到自己创作的文字……三年级,小学阶段的75首古诗词已背诵完。在整本书的阅读过程中,学生总是把最美的文字挑出来与大家分享,相互传递美好。“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每个学生的心田都感受到被滋润的幸福。

二、春风化雨的渗透

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经过一二年级N个21天的听读训练,三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听的习惯,具备了一定的听的能力。课标中明确表示,我们学习语文的目标是热爱语言文字,发展语言能力,在实践中运用语文。我在听读训练中渗透说写,让学生在听中享受语言的同时,在听中积累语言,在听中感悟语言,在听后运用语言,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力。

1.“听”中积累语言

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范读能创设美好的情境。抛开支离破碎的讲解和烦琐的分析,捧起课本,重音、停顿、节奏、情感……在深情的朗读中汇成一条溪流,潺潺流进学生的心田。教师用范读把学生带进了文本,把学生浸泡在文字的韵律里,学生也不由自主地深情朗读,读着读着,美好的语言就变成自己的了。

2.“听”中感悟语言

听,不是单纯听,要用心听,听读同时伴随思考,才是有效的学习过程。教师设计的问题得当,引导到位,语言的魅力便会凸显。如特级教师姜树华老师执教《搭船的鸟》时设计了以下听读片段。

片段一:

师:同学们听老师读。天下着大雨,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还有一种,雨点打在船篷上,沙啦——沙啦地响,你觉得哪一种表达好?

生:第一种表达好,因为顿号让我们感受到雨很大、很急,而破折号声音长,听起来雨不够大。

学生是用心听的,从停顿时间的长短感悟雨下的程度,恰当使用标点符号,使得语言表达精准。

片段二:

师:“我正想着,他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我正想着,他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你觉得姜老师读的是哪个情况?

生:我觉得是第二种情况。

师:我是怎么读的?你怎么知道我读的是第二种情况?

生:因为省略号停顿时间长。

生:第一种读法重点突出鸟速度快。第二种读法突出我很关心鸟,还在四处寻找,找着找着,不见了,有些失落。

师:你用朗读展现出来。

学生皱着眉思索,瞪大眼睛在湖面寻找着鸟儿……安静的文字此刻变成了生动的画面。

这个听读环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听别人读书,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大脑思考;不仅要用耳朵听,还要用嘴巴说出来;听别人读书也要做到“耳到”“口到”“心到”。听读强化了听力,培养了语感,发展了思维力。

3.“听”后运用语言

语文学习的根本任务是积累语言、运用语言,读书万篇,最终要学会运用。张志公先生说:要带着写的问题上阅读课。在对学生进行听读训练的同时,我注意到了由读到写的迁移,读写结合,随文练笔。低年级从仿写简单的句子开始;中年级从段入手,侧重构段训练;高年级从篇章入手,写人、叙事抓细节,突出重点,写作方法、技巧在阅读中缓缓渗入。阅读《新型玻璃》一文,当学生都读懂了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纷纷举手想说的时候,我学着于永正老师的方法巧妙地迁移到写:“我不打算让你们说了,我想让你们写。写‘自述,现在你们都是新型玻璃了,把各自的特点、作用写出来,为自己打个广告,看谁会夸自己,但要实事求是。”由读到写,学生乐此不疲。法布尔的《昆虫记》的听读,我给学生读了法布尔介绍“蜂”的文字,竟有11种之多,学生听完无不赞叹,法布尔细致的观察和细腻的描写,让人身临其境,各类昆虫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我随即鼓励学生像法布尔一样细细观察一只自己喜欢的动物,做一个动物名片。听读课上时时闪动着写的影子,文火慢工,功到自然成。

三、潜移默化的“传道”

听读的文本通常选择既能触动学生的情感,又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故事情境之中的内容。这些故事或文章本身蕴藏着学生成长必须的道德素养,长时间的聆听相当于潜移默化地“传道”。学生也能在聆听中接受熏陶,知晓道理,学会处事,学会与身边的人友好交往。

如《小猪唏哩呼噜》里的“唏哩呼噜”是一只可爱、善良、聪明、勇敢的小猪,学生都很喜爱他。他被大狼叼走,但并不害怕,巧妙地逃走了;他战胜了月牙熊,保护了小狼;他为鸭太太做保镖,为鸡太太捉鬼……他想挣钱为妈妈买生日礼物,狐狸掌柜让他吃了不少苦;他为象博士做保姆,受了很多冤枉气,他都不在乎。学生从唏哩呼噜身上汲取的是友好善良、勇敢正直、乐于助人的正能量。

听读课既有思维训练,又有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听中感悟,在听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便会进入“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佳境。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田 晟

猜你喜欢

法布尔文字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法布尔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梦中的文字
我想对法布尔先生说
蝉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