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探析

2020-02-04周玲张典兵

文教资料 2020年31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内涵

周玲 张典兵

摘   要: 作为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自主学习因对学生主体性的重视,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自主學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通过独立阅读、思考、分析和探究,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人格心理特征。就结构而言,自主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自主计划能力、自主选择能力、自我调控能力、交流协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等核心要素,对学生学习活动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作用。

关键词: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   内涵   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一)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

新时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学习观念变革的核心,终生学习的关键是学习者要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方法,既是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又是最佳时期。然而,当前教育还未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会学习”的目标无法体现。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学校教育内容更加复杂和深刻,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深度学习、高效学习和放松学习,个性和特长才能获得良好发展。相较于应试教育下学科负担重导致的学习效率低下,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高质量学习,追求掌握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置于核心地位,力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和和谐发展。

(二)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必然诉求。

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要求学校教育不只局限于传授知识,应为终身学习奠基。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知识的“大爆炸”虽然带来了知识总量的不断扩大,但现代教育传授的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程度却没有得到显著提高,重理论轻实践,重分数轻能力,学用脱节。基于大多数技能是由社会这所学校教会我们的前提,自主学习能力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特别强调学习者既要“学会”更要“会学”。在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理念下,社会为学生提供了随处可见的学习场所和众多的学习机会,教育融入工作,工作融合教育,势必要求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愿景。只有当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夯实知识和能力基础,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才能应对新机遇、新挑战,才能顺利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三)培养创新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需要。

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一个人乃至民族的灵魂,决定了国家核心竞争实力的高低,恰恰离不开自主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支撑。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为自主创新提供了相应的平台,有利于将新颖的观点和方法付诸实践,并使之具有社会意义。这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是无法得以充分施展的。基于此种现实,我国提出了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建议,旨在寻求改变现状的教育方式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水平,使之拥有创新探索的能力和寻求未知的勇气,由此学生的个性才能在探索过程中体现。只有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开发潜能,满足自身发展需要。教师的任务不应该局限于传授知识,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崭新理念,珍视和张扬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促进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内涵

(一)何谓自主学习。

关于自主学习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存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一般认为,自主学习是在批判和修正传统的“他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作为一种现代化和有效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或学习方式[1](5)。对于自主学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解读:

1.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

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自主选择,体现出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倾向性。从整体来看,自主学习不局限于某种学习方法、学习手段或学习策略,而是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转向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自主地探究、质疑和实践。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并不完全等于自己学习,应该以学生自我接受新知识为主,在此过程中教师转变为“幕后推手”,作用就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

2.自主学习是一种建构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表现为一种建构性学习。此种定义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活动“元认知”的进一步调整,保证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目标的实现。建构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关键,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然后加以提炼、概括和总结,对自我知识框架进行补充完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知识内化成自我经验。若将自我学习定义为一种建构式学习,侧重的不仅是学习的结果,而是学习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目标是否明确,学习态度是否正确,学习动机是否强烈,学习方法是否科学,以及能否对学习进行及时的评价、修正与完善。

(二)何谓自主学习能力。

心理学认为,“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必须的人格心理特征。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实际能力,就是个人在先天遗传基础上努力学习并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能力;另一种是潜能,它是指个人将来可能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能力”[2](185)。由此,我们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是一种高级的能力表现,是指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分析、探究和阅读,从而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人格心理特征。区别于其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一般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1.主体性

自主性即自律、自立和自为,可以说是自主学习能力最基本、最突出的特点。学生作为独立的人,有自己的人格特征,这就是人们特别强调的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真正使学生实现“从他主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根本转变。主体性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讲究自己的事情是别人无法代替的,包括成为自己学习的承担者,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和反思。由此可见,主体性应该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石和核心。

2.选择性

自主学习要求学校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为学生开辟多种更加行之有效的学习新道路和新方法,使学生真正转化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虽然当前中小学使用的部編版教材在内容上限定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但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依据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设计,课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时间节点。不仅如此,大多数家长都会给孩子报各种不同的兴趣班,遵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给予他们充分的选择自由。这样学生拥有较大的自我选择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变“要学生学”为“学生我要学”,学习就会事半功倍。

3.独立性

自主学习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抛弃教师或家长帮助而完全自我学习。与空间上的独立不同,这里的独立要求学生做精神世界的“巨人”,使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获取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并且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教师知识的传授毕竟有局限性,课堂的讲授并不全面,若是想拓宽知识面,只有进行课外独立阅读,“此过程就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过程,能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3](8)。相较于依赖老师的“他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中的独立性不仅能使学生尽快掌握学业知识,同时对学生以后踏入社会,学习接触新事物较为有利。因此,独立性的强弱应当成为素质教育是否真正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评判标准。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结构

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有独特结构,由此产生相应的功能。自主学习能力也是如此。只有明确自主学习能力的构成要素,把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

(一)自主计划能力。

自主计划能力的重要性表现在学习计划的制订,可以使学习主体认识到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帮助记忆和梳理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目标明确之后,才能促使学生下一步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往往成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前提,才能有抵制外界诱惑的坚定决心。自我计划能力的外在表现是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当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价值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时,才会开始运用学习策略,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二)自主选择能力。

自主学习一定是学习者拥有较大的自我选择权,否则这种学习就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有敢于质疑、敢于提问的勇气,且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学生一旦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就能自主进行学习目标的制定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按照预定的学习计划和合力支配学习时间。学生只有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认知,才能够意识到学习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享受到的权利和地位。

(三)自我调控能力。

自我调控是个体控制并且指导自我行动的方式,就像生态系统拥有自我调控能力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一样,学习需要调控才能具有相对稳定性支持后续发展。自我调控体现了学习主体的自我修养,比如学习上全面发展不偏科、控制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等,是学习主体对自己的行为、情绪进行监察从而调节的方式。自我调控要求学生学会等待,也就是克制欲望,克制的强度从侧面体现了调控能力的强弱,是锻炼个体自我调控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交流协作能力。

任何一种学习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与协作,既包括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又包括学习者与教师、家长和其他人的合作。交流协作能力是学习主体之间互通有无的过程,通过彼此之间必要且有效的沟通、交流、合作与分享,学习者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不断强化学习效果,提高质量。多方面交流有助于信息的传递,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学习方法方式,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信息处理能力。

信息处理能力是对信息的检索和分类,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数据库中精准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条件,考查的是学生自主学习时对信息的提取能力,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直击要点。当然,信息处理特别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帮助和指导,使学生掌握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与技巧,学会辨别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六)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在整个学习体系中起到收尾的工作,有反思才有前进动力。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过多精力让学生写学习总结,学习总结成为学生最头疼的学习环节,往往两三句话带过,对学习认识不深刻也缺乏说服力,是无意义教学。要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反思评价的认同,只有当学生从心里想要审视自我学习经过才能使学习更上一层楼,找出不足进行优化改进。评价反思能力是学习过程中的反向服务,宗旨都是改善学业情况。

四、自主学习能力结构要素的价值作用

自主学习能力结构的上述6个要素并不是彼此割裂、互不联系的,而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可控性和高效性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作用。

(一)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他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4]学生如果通过自我评价,感觉自己能够胜任学习活动,或者能够顺利实现学习目标,就会产生自信、自珍、自尊、自强等积极的心理态度,即自我效能感。自主计划、选择和调控等能力要素恰恰可以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当目标设置强度增加时,需要学生提升自我操作和评价能力,以此进行相对有效的自我调节。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诸要素得到提高的同时,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意识,学习信心得到激发,就会在热爱学习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学习成绩就会得到持续不断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耐挫能力,锻炼学生意志品质。

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之前,一般首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把它作为自己学习的出发点和终点;这个学习目标作为评价标准,检验学生是否达成定向预期。但是,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许多拦路虎,部分学生在此过程中可能无法坚持会选择放弃,与他们的意志水平有关。意志水平并非天生一成不变的,需要后天加强锻炼,在学习活动中一旦遇到困难和障碍,就会害怕面对,如此就会挫伤意志力[5](6)。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具有自我选择和自我调节能力,从难度较小或者中等难度的题目入手,慢慢积累学习自信心,逐步增加学习的成就体验,如此学生意志水平就能得到提升,自我定向能从之前的经验中得到较准确的调整。

(三)促进学生评价反思,增强学生自我监控。

当学生通过交流协作,进行有效信息处理从而实现指定学习目标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业水平,则需要了解自身不足,以待改进。需要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及时的阶段性评价,明确前一阶段学习的优点,清楚存在的问题,反思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修正和完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对自我有较高要求的学生,在完成一项课业的同时会对当前课业进行及时的归纳总结,并自我评价检查学习效果,再制订计划,以此对学习欠缺之处进行有效调整,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朱瑞.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韩永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马丽.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以五年级英语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EB/OL].https://baike.so.com/doc/7707935-7982030.html.

[5]熊毅芬.农村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探究——以大栗港镇某村小学五年级为例[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编号:XCX2020145)。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