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下初中地理课程的教育实效
2020-02-04杨晓东
杨晓东
【内容摘要】“互联网+”指的是将互联网与各行业有效结合,为各行业提供互联网服务的一种新生态模式。“互联网+”下的初中地理课程指的是地理课堂与互联网相结合,有效的促进了传统教学形式的改革,使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更有活力,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 初中地理 教学实效 学生
2015年全国两会的召开,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现如今,“互联网+”已被人们广泛应用。在教育中,利用“互联网+”构建了新型教学模式,教学中,利用“互联网+”中的直播系统,可以采用网上授课的形式,这样就避免了教学地点的局限性,学生在家里打开网页就能够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学习,遇到问题时,可利用教师在线直播,与学生直接互动,进行解答。地理教学中,利用“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形成了一定的地理反馈系统和地理资源系统,有效地整合了课堂资源和结构,使地理教育更加深入、细致。
一、有效利用“互联网+”,促进学生理解
初中地理知识内容繁、多、复杂,学生很难做到真正的理解和领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降低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而如果能与互联网有效结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特点,构建一个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将搜集的一些地理知识碎片连接在一起形成知识板块,并将知识点制作成微课的形式,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知识内容之间进行转换,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把握这部分知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短时间内实现大量知识的掌握,获得良好的知识体验,取得教好的学习效果,最大化课堂教学效益。
例如:在教学初中地理《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搜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及风土人情的影视作品,在上课时,首先播放这些搜集的视频内容让学生一边欣赏风光,一边聆听教师的讲解,学生们对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充满了好奇和遐想,增强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望。同时,教师可以将自己制作的知识点小视频展示给学生,如:有关西双版纳的优势资源、地理位置特点、热带雨林景观、热带季风气候形成原因等,让学生进行对比和分析各地区的差异,从中获得理性判断和认识。让学生将地理知识和优美环境结合起来,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体会民族文化特色。
由以上案例可知,初中地理教学中,将“互联网+”与地理知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丰富地理课堂的学习资源,唤起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意识,增加学生地理知识的储备,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有效利用“互联网+”,引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现代素质教育中的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形式,它比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将小组作为学习的单位,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地理课堂学习活动,从中获得知识体验及思维感悟,将知识进行转化和迁移,形成自己独特的認知体系,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相关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加入,可以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习,诱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教学初中地理《水资源》一课的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利用互联网进行合作交流,将能够反映出我国水资源现状的各种数据、相关统计图和教学视频制作成学习资料,并将这些资料传输到学生的平板上,让学生一起分析这些数据和统计图,依据分析结果进行交流、探讨,再通过微课小视频了解我国的真实的用水情况,让学生的认识层次发生改变,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发展,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数量巨大,故人均占有量很少,且分布很不均匀,还有就是工业的发展,造成淡水资源的严重污染,所以,我国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少。学生形成正确认知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怎样才能节约用水,怎样才能保护水资源不被污染,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
由上述案例可知,利用“互联网+”技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让地理知识更加具体、形象地展示给学生,降低了地理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刻,促进地理课堂的高效发展。
三、有效利用“互联网+”,落实分层教学
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实际知识基础不同,对学习内容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在传统地理教学中,统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求。在“互联网+”下的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需求,进行个别化的学习,如课堂接受力较差的同学,可以选择性的学习课堂教学要求的基础概念、含义等,努力夯实自己的知识基础,缩短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学习差距;那些能力较强的同学,在完成基础内容之上,则适当进行知识提升,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分层进行教学,有效提高了课堂利用率。
例如:在教学初中地理《中国的降水情况》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的知识为基准,对学生达成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将全班同学按接受能力的高低,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问题:C层次的同学知识基础想到薄弱,没有很好的分析能力,可让这些同学回答:我国的降水总趋势是什么样的?B层次的同学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都处于中游,可让他们回答:形成我国降水总趋势的原因是什么?A层次的同学平时知识储备比较充足,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则让他们回答:夏季风的进退规律和雨带的推移,这两个知识点的关系。
这样逐层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缩短了学生与知识的差异,使处于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升,很好地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实现因材施教,使地理课堂朝着高效发展。
四、有效利用“互联网+”,构建知识系统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涵盖了基础概念、知识延伸、针对训练等多项教学内容且内容繁多而抽象,学生要及时地进行知识整理和归纳,能够更好地融入地理教学,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互联网+”下的地理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将教学视频、微课、相关的反馈练习,分章节全部整理好,并将教师预留的配套习题进行归档,以便学生能够随时掌握学习进度,检测中的问题,做好查缺补漏,更好地整合知识资源,进一步深化理解,实现教学内容的全面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对初中地理《天气与气候》的知识进行复习时,教师可按知识点的范围大小进行知识划分:(1)多变的天气、天气预报、天气及其影响;(2)气温及气温的分布、气温的变化及分布规律;(3)降水及降水的分布、世界降水的季节变化及分布;(4)世界的气候、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并将这些知识的教学视频及相关练习进行整理,通过动态的教学模拟视频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和理解,加深对知识的认知,使知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系统性,再通过进行重组,技能训练和知识的查缺补漏,实现地理知识的有效迁移和实际应用,从而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知识的主干,运用“互联网+”作为教学手段,强化知识的纵横交错联系,强化学生的空间思维训练,促进学生多途径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意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地理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在“互联网+”下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够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发挥,不断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进行学习,提升地理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松才. 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地理实践力评价探索[J]. 读写算,2018(11).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