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京都祗园祭的国内研究现状

2020-02-04曹海明

银幕内外 2020年9期
关键词:国内研究现状

摘要:京都祗园祭在日本传统文化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日本对于京都祗园祭的相关保护开发措施也很具有代表性。本文将国内对于京都祗园祭的相关研究分类为祭礼文化、文化交流、非遗保护三个方面,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的新方向。

关键词:国内;京都祗园祭;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日本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在世界上有巨大影响力。而其文化产业强盛不衰的关键,便在于日本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和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日本众多传统文化中,祭礼文化因为近代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的推崇,更是被视作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政府民间也一直对其抱有极高的参与热情。2016年日本全国各地33件祭礼以“山鉾屋台行事”为名称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标志日本祭礼文化的影响力开始向全世界传播。本文以“山鉾屋台行事”项目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深远的京都祗园祭为切入点,分析国内对于京都祗园祭相关研究的现状,总结不足尝试寻找新的研究方向。

目前国内对于京都祗园祭目前尚无专门研究书籍,而以京都祗园祭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集中在祭礼文化、文化交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三个研究领域。

首先,祭礼文化方面的论文以何蓉、黄贞燕、常春霞、叶涛和金晶的论文为代表。何蓉从祭礼文化的作用与表现探讨了京都祗园祭对于经济、文化方面的推动作用,并且提出其文化价值体现在传统工艺和神道思想中。黄贞燕关注祭礼文化中的祭礼空间,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空间理论分析京都祗园祭中的“宵山”所表现的空间特征。常春霞考察了祭礼的文化传承功能,主要关注京都祗园祭的信仰、仪式、活动三个方面,分析祗园祭活动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明确了祗园祭作为传统文化传承载体的作用。叶涛分析了祗园祭的起源、山鉾巡行和仪式的变迁,提出信仰的传承使得祗园祭能够跨越千年而未失传的观点。金晶利用文化记忆理论分析得出祗园祭文化记忆模型表现为参与群体的大众化和内容的现代化。

其次,文化交流方面以黄宇雁和蔡敦达两位学者为代表,他们都从京都祗园祭的中国元素着手,分析两国的文化交流原因、过程和影响。黄宇雁在《衹园祭与其中国文化渊源》(2012)一文通过语音对比和文献调查,考证了京都祗园祭的传说和山鉾巡行造型变迁中存在的中国文化要素,指出中日两国在民俗信仰方面存在一定文化交流。该学者的另外一篇论文《祗园祭山鉾巡行与“二十四孝”》(2009),以祗园祭山鉾巡行的的两座山鉾“孟宗山”和“郭巨山”为研究切入点,追溯儒家的孝道思想“二十四孝”流传日本的历史经过,并推测儒家孝道思想能被日本社会尤其是神道祭礼所接受和吸收的原因可能与町人阶层向神道界的势力渗透相关。同样关注祗园祭中国元素的蔡敦达,则从祗园祭的历史和内容发掘相关中国元素,总结出中国元素在祗园祭的两大特征表现为,日本对于文化吸收的积极姿态和改造外来文化的主动意识。

最后,非遗保护视角的研究以陈宗花、周超和张琳为代表。陈宗花关注祗园祭的社会功能,指出通过祗园祭的民间组织“保存会”祗园祭起到连结社区和家庭的作用。周超从法律着手考察相关法律出台的时代背景、立法目的、基本内容、实施效果以及社会影响,并和國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作比较,指出可以借鉴学习其优点。张琳将京都祗园祭的非遗保护经验归结为软硬件设施两方面的完备。前者体现在百年来相关非遗保护法律的设立和完善,以及法治思想的深入传播;后者则是对于科技力量的重视,利用数字博物馆一类的新手段记录传承祗园祭的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从国内在京都祗园祭相关研究情况来看,对于祗园祭的研究仍停留在单一领域,缺乏全面系统的新视角。在上述列举的文献中,祭礼文化、文化交流和非遗保护三方面的研究彼此间也没能有机结合,使得研究成果的深度和广度上难免受到局限。而三大领域中非遗保护可视作是最具前沿性的研究视角,这一点可以从当今炙手可热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之形势得到印证。同时,中国在未来全面崛起的过程中,亦急切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加持。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中日两国的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相似性,所以日本非遗保护的相关经验无疑能为我国非遗保护工作提供较好参照。故此,笔者认为对于京都祗园祭的今后研究应该在综合上述研究领域的基础上以非遗保护作为研究重点,并且不局限于探讨“保存”,更要关注其“开发”的具体情况。通过全面研究京都祗园祭的长处和不足,为国内非遗保护事业中类似的传统节日、游艺活动、庙会等保护开发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蔡敦达.京都祗园祭及其中国元素[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1(01).

[2] 常春霞.日本祗园祭的文化传承功能考察[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 陈宗花.在日常生活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日本无形民俗文化财“祗园祭”为例[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1.

[4] 何蓉.日本祭祀文化探析——以京都祇园祭为例[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2.

[5] 黄宇雁.衹园祭与其中国文化渊源[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

[6] 黄宇雁.祗园祭山鉾巡行与“二十四孝”[J].中国民俗学网,2009.

[7] 黄贞燕.京都祗园祭宵山的文化展演与空间[J].民俗曲艺,2012.

[8] 金晶,程晓红,王梦昀.文化记忆理论视角下的京都衹园祭研究[J].凯里学院学报,2019.

[9] 叶涛.作为传统信仰文化载体的祇园祭——日本京都祇园祭考察札记[J].民俗研究,2018.

[10] 张琳.非遗保护中的法制化管理和先进科技的应用——以日本“祇园祭”保护为例[J].大舞台,2018.

[11] 周超.日本的“庙会法”及其相关问题[J].民俗研究,2012.

作者简介:曹海明(1994—),男,福建龙岩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猜你喜欢

国内研究现状
浅析国内会计准则和香港会计准则的差异及两地准则趋同建议
国内职业高原(2002—2016)研究进展与述评
国内不动产登记制度初探
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内二手市场交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