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探析

2020-02-04党雨

文教资料 2020年3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党雨

摘   要: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树立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强身健体、提升美育具有现实价值。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劳动意识淡化、劳动能力弱化等问题,源于劳动教育在高校“缺位”、在社会“失位”、在家庭“空位”,因此,加强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强化高校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推进社会劳动教育的渠道建设、稳固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地位是提升大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知识、劳动技能的必然路径选择。

关键词: 新时代   大学生   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劳动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内涵提升、谋求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劳动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但在一段时期内,我国高校对劳动教育不是很重视,大学生在劳动方面出现了一些思想和行动上的问题。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到“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2]。有鉴于此,本文结合新时代背景,在重新理解劳动教育的价值与重要性和正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发展之道。

一、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高校积极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强健身体、提升美育,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一)以劳动教育树立道德品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体现。劳动教育能助力大学生涵养品德。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有利于大学生明爱国之“大德”。劳动人民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弱小国家,建设成为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大学生从劳动实践中更能体会劳动人民建设新中国时的艰辛与苦难,树立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意识。第二,有利于大学生晓敬业之“美德”。大学生在亲身体验职业劳动的过程中,培养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第三,有利于大学生守诚信之“公德”。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领悟到要诚实工作、勤勉工作。第四,有利于大学生树友善之“品德”。大学生经历艰辛的劳动实践,体悟到劳动人民的不易,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懂得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

(二)以劳动教育助推智力发展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目的是发展人的智力,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大学生经过劳动教育,将已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劳动实践当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提升了对知识的应用水平,使得知识入脑、入心、入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另一方面,大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收获知识,增长见识,发展学识。通过劳动教育,大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在不同的劳动实践中收获不同的知识,扩大了知识面,推进知识宽度横向拓展、知识深度纵向精进。

(三)以劳动教育增强身体素质

劳动具有不同的形式,其中,体力劳动有助于增强体质。身体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持续的日常体力劳动实现。大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付出了体力,强壮了肌肉,锻炼了耐力,持续地进行体力劳动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另外,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强健体魄的重要性,深刻意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

(四)以劳动教育提升美育水平

劳动与美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手工劳动、美术创作等劳动是培育和提升审美的过程。大学生通过手工劳动,改善生活空间环境,提升生活空间美感。在劳动过程中能切实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双手,使周围环境变得美好,领悟到“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理。另一方面,艺术创作灵感源于劳动人民生活,艺术作品以劳动人民的生活為范本,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创造,呈现出贴近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这样的艺术作品深刻地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劳动为艺术发展提供了素材,艺术作品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给劳动人民带来精神层次的享受,引起劳动人民的共鸣。

二、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劳动教育因长期被淡化、弱化、边缘化,偏离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心。当前,大学生中存在一些劳动教育缺失问题,通过细致分析这些问题,探寻出成因,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一)劳动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劳动意识

思想对人的行为和认知具有影响作用。大学生劳动意识缺乏使得行为和认知出现问题。在行为上,一方面,大学生缺少劳动主动性、积极性,劳动态度较为消极。表现为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学院和班级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甚至在宿舍也极少劳动,以至于宿舍脏、乱、差。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不尊重普通劳动者,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大学生中仍存在轻视普通劳动者、浪费粮食、乱扔垃圾等不良现象。在认知上,一些大学生存在一夜暴富、一夜成名、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想通过走捷径获得成功、收获财富,却忽略任何名誉上、财富上的收获都需要脚踏实地的劳动。

2.大学生劳动能力弱化

劳动能力是人进行劳动活动的能力。大学生劳动能力水平决定了我国未来建设者的水平。大学生劳动能力弱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些大学生缺乏劳动知识。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在脑力劳动、科技劳动、生产性劳动方面,缺少了必要的劳动知识,无法对实践进行指导,从而阻碍劳动的进行。其次,大学生缺少劳动技能,不会劳动,不懂劳动。具体表现为:在家里不会做饭,不会做家务;在宿舍不会收拾衣物、不会整理内务、不会做卫生,造成宿舍一片混乱,甚至期末时才将脏衣服、脏被子邮寄回家清洗;在专业的生产劳动中实践能力较弱,存在实验不会做,实验数据错误,没有实验成果的现象。最后,大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一些大学生责任感不强,没能把个人与集体紧密地联系起来,在集体劳动中将自身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前。在团队中与他人合作较少,与团员之间的协作能力较差,欠缺团队合作精神。

(二)劳动教育缺失存在问题的成因

根据大学生劳动教育缺失存在的问题,经过探究笔者找出了以下几个成因:

1.高校教育“缺位”

其一,在思想认识上,高校对劳动教育认识不到位。没有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中的价值。其二,在教学管理方面,高校没有制定明确的劳动管理体制和机制;缺少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尚未将劳动教育融入实践教学过程。其三,高校在劳动教育方面存在“走形式”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劳动内容过于简单;劳动形式过于表面;劳动项目缺少针对性。对此,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特别强调,“不能在课上‘听劳动、在课外‘看劳动、在网上‘玩劳动,要坚决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弄虚作假和走过场”[3]。高校在劳动教育中“缺位”,缺少对大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引导、劳动精神的培育、劳动技能的培养,导致大学生劳动意识缺乏、劳动能力弱化。

2.社会教育“失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各种思想传入我国,部分大学生受到功利主义影响,认为自己付出的劳动应获得等价的物质报酬,没有报酬的劳动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认为学校、学院、班级组织的劳动对自己没有利,从不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劳动。随着社会上诸多行业兴起和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学生因劳动技能缺失、劳动意愿低下而带来的生活问题,例如:外卖行业满足了“不会做饭”的大学生饱腹的需求;家政行业解决了大学生“不愿做家务”的烦恼;扫地机器人的推出,适应了“不爱做家务”的大学生在打扫卫生方面的需求。这些行业和科技的发展,从积极层面来看,破除了大学生因劳动技能缺失而造成的困境。反之,从消极层面来看,助长了大学生的惰性,造成了大学生更不爱劳动、更不愿劳动、更不会劳动。

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和社会不能为大学生提供充足的劳动实践场所,大学生参与劳动实践机会较为匮乏。大学生在社会中得到的劳动实践机会少,导致劳动实践能力在社会上得不到锻炼,以至于实践能力与社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家庭教育“空位”

当代大学生出生在计划生育时代,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成长在家长及长辈的宠爱、溺爱之中,家长包揽了家中绝大部分家务,导致大学生没有养成劳动习惯。同时,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成果的受惠者,成长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时代,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因此,大学生在经济方面没有受过苦,在生活方面没有受过难,劳动接触较少,导致现在一些大学生不会做家务、不爱做家务、不愿意做家务。再加上大学生成长于应试教育的考试压力下,升学考试压力大。父母为了给孩子挤出更多文化知识学习时间,承担了所有家务活劳动。在计划生育、经济发展、应试教育三重背景下,因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对孩子的劳动引导不足,使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空位”。

三、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现路径

劳动教育对全面育人具有现实功能,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针对上述提出的问题及成因,如何才能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增强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

第一,我们要从大学生的思想方面入手,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辅导员日常思想辅导、同学间榜样力量的作用,增进大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强化对劳动价值观的领悟,领会劳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大学生从思想上自觉接受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内化为内心的追求,自觉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外化为主动行动,积极主动地承担起劳动任务,做到思想上接受劳动教育,行为上积极实践,主动参与学校、社会、家庭的劳动实践。

第二,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不能单一不变,应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活动,以实操活动为主,让大学生在有意义、有创意、有成果的勞动实践中感受劳动魅力,学习劳动技能,提高劳动能力,增强对劳动教育的认同感。

第三,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中传承劳动美德。我国自古就在劳动方面有着优良传统,例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等都描写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借助传统节日,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大学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辛勤劳动的美德,提升大学生对于劳动美德的认同。

(二)强化高校劳动教育的引领作用

高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起着引领作用。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其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高校中承担着传道授业和价值引导的使命,是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施者。一是高校教师要深刻认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深刻领悟劳动教育对“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具有综合育人的价值,深入学习劳动价值观,提高劳动素养。二是高校教师要提高劳动教育水平。高校教师应掌握劳动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掌握劳动教育规律。遵循大学生成长的规律和劳动教育的规律,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

其二,完善高校劳动教育的管理机制。劳动教育从高校“边缘化”地位回归到教育中心位置,尚未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完善应从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和考查评价机制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健全高校劳动教育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应包含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方面。一方面,学校应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及适当的薪酬补助,使其思想上从“我不愿做”向“我想去做”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向其颁发“优秀劳模”“最佳劳动者”等奖项,从精神方面激励大学生,使其在精神上有满足感。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通过监督机制,保障不“掺假”、不“打折扣”地进行劳动教育,保障劳动教育落地执行,而不是“喊口号”的行动。三是要制定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根据高校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的、统一的、可行的评价标准,多层次、多方面、多维度的评价方案,灵活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确保真实全面地了解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推动劳动教育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其三,优化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学校的劳动教育不是单纯的劳动,而是把劳动和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相应的劳动达成一定的教育目的”[4]。一是将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教育、劳动素养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二是大学生在专业课及教学实践课程里学习劳动知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劳动实践能力,提升劳动技能。三是将劳动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通过志愿服务、社会服务等方式,大学生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共服务意识。

(三)推进社会劳动教育的渠道建设

劳动教育区别于知识教育,知识教育的主场所在学校,劳动教育的场所不局限于学校,更需要社会与高校的配合,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导性的关键地点”,社会是劳动教育的“支撑性的协同地点”[5]。

第一,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志愿服务基地,高校向基地输送人才,企事业单位提供志愿服务岗位、义务帮扶岗,使志愿服务实现基地化、常态化、长效化。志愿服务基地不仅为大学生提供劳动实践机会,还解决了公益性单位缺人才的情况。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劳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价值,感受劳动的幸福感、获得感,提升对劳动的认同感。同时,培育大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奉献精神。

第二,高校與企业搭建合作项目,建立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企业肩负起培养新时代人才的社会责任,接过高校人才培养的接力棒,与高校一起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由高校老师带队把大学生带出校门,带到企业工作生产一线,深入艰苦的基层、深入实际地了解工作环境、学习工作技能。一方面学生亲身感受基层工作的艰苦,体会基层工作的不易,锻炼艰苦奋斗的精神。另一方面学生提前感受进入社会后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减少从“象牙塔”到社会的心理误差。

第三,社会为大学生提供劳动实践的平台和场所。建立专业志愿服务平台。大学生通过官方平台找到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项目,例如社区劳动帮扶、暑假义务支教、敬老爱老服务、城市交通引导、博物馆义务讲解等。大学生在社会公益劳动实践中将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发挥个人知识才能,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培养吃苦耐劳和无私奉献精神。

(四)稳固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地位

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劳动教育不仅要在学校中进行,更需要家庭和学校的配合,形成家庭和学校协同育人的局面。

第一,家长应明晰劳动教育对大学生的重要性,配合学校做好寒假、暑假的劳动教育工作,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记录下大学生在家庭中参与的劳动实践。

第二,全体家庭成员应树立劳动意识,营造家庭全员劳动的氛围,家庭全员学习劳动知识,运用劳动技能,创新劳动方法,培养劳动精神。在家庭教育中,一方面,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另一方面,更要以自身为榜样,以自身对劳动的热爱,积极地进行劳动实践感染大学生。家长在劳动中向大学生传授家庭劳动技能。大学生在家务活中养成劳动习惯,在家庭劳动中培养劳动意识。

四、结语

青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命是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劳动教育决定了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取向、劳动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水平。通过对劳动教育价值的分析,以及对大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不难发现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形成合力,全方位、全过程地将大学生培育成为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青年人。

参考文献:

[1]张烁.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

[3]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30(12).

[4]吴昌福.学校劳动教育育人价值的缺失与复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4).

[5]姜大源.刍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时空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06).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