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山水画中的水隐喻
2020-02-04丁文星
丁文星
摘要:古人认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获得人生智慧的体悟,自然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价值观念及道德品性。伴随着中国艺术史的发展,从北宋到南宋,山水画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从写实再现转向自我表现,中国山水画的主流从关注外物转而关注内心之道。在自然中获得人世间对道义的认识与人格的感悟,人将精神多寄付于自然山水。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水以灵动、绵延、随和的精神特征。水,也成为了生命永恒、道德澄明的象征。同时,水也是美的象征,如:山水画中水面行舟,水岸丘壑,茂密的树林隐于烟云之中,情景交融。
关键词:山水画 马远 《水图》 水隐喻 美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4-0039-04
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水是最具活力的隐喻。水的意义并不只局限于它的各种变形,水给万物以生命,是所有生命的总源泉。在古代中国有关水的神话传说或文献记载中,包含着文明、文化的色彩。在世界任何文化传统中,“山水”在艺术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没有中国这样重要。水的形式是复杂多变的,创作者通过观察和分析水的形态、水的内在力量创作出不同的绘画作品。水是中国诗人、画家寄托思想取之不尽的客体形象。万物都需要水养育,水是生命的象征。时至今日,人们日常生活及农业种植也都以水为基础,而过去的中国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国家,种植和收获的季节解咒深深根植于传统的阴历中。①因此,“雨水”是人民生存或生命本身不可或缺的元素,农民仍然是世界上最普遍的职业。
一、宋元山水画中的水隐喻
中国绘画中对自然山水的关注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如马家窑文化中彩陶瓶身的水波纹,象征着奔腾不息的水流。在中国绘画传统中,成就最为辉煌的是宋元山水画,其艺术造型精美绝伦、人文意境鲜活。在记载早期绘画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的例子相信图像具有神奇的功效,而具有和谐感和秩序感的山水画隐含的吉祥图被认为可以表达某种预想结果的愿望。山水画的兴起与发展受到道家观点和思想所影响,早在南北朝时期道家诗人和画家之间颇为流行,他们面对着自然风光沉思自省,受到启发后醉心于艺术创作,将自然山水作为研究对象,经过理性分析,将画面中的自然以独特的视觉语言形式展示出来,并对其中隐喻的审美与哲学等思想做出新的阐释。
伴随着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山水画在两宋之间经历了一个重要的转变,即从写实再现转向自我表现,中国山水画的主流从关注外物转而关注内心之道。在自然中获得人世间对道义的认识与人格的感悟,人将精神多托付于自然山水。大自然是令人敬畏的,也是最深不可测的。古人认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可以获得人生智慧的体悟,自然具有与人类相似的价值观念及道德品性。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水以灵动、绵延、随和的精神特征。水,象征着生命永恒、道德澄明。同时,水也是美的象征,如:山水画中水面行舟,水岸丘壑 ,茂密的树林隐于烟云之中,情景交融。“自然观”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一。W.顾彬在《审美意识在中国兴起》一文中写到:“随着六朝而起的自然观,变成了部分的精神疗法。自然不仅提供了一种藏身之处,也提供了一种抚慰人心的药物、一个宗教沉思的处所、一个哲学思考的机会。中国的士大夫选择一种审美的生活方式来解决他们的政治、社会和个人问题。中国的审美意识和风景观念,也是从相同的背景中演化出来的”。②山水画中自然的思想也对文人与画家的自然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马远《水图》中“水”的核心意蕴
马远在中国绘画史上极富盛誉,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为“南宋四大家”。他的山水画成就最高,作品富有创新特色成为绘画史上富有独创性的画家。他的画作在观念层面上富于自我表现的特征,在形式层面上用笔和造型相对简练。马远摒弃了气势恢宏的全景式山水景观叙述,选择将视角转向于林木楼阁山水中的局部,其以简约的特征将南宋山水画的范式之变向前推进了一步,也打破了传统山水画中多以山势为画面主体道局面。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水图》卷为马远传世之作,绢本淡设色,共十二段,每段纵26.8cm,横41.6cm。作品除第一段因残缺半幅而无图名外,其余图名分别是:“洞庭风细”“层波叠浪”“寒塘清浅”“长江万顷”“黄河逆流”“秋水回波”“云生沧海”“湖光潋滟”“云舒浪卷”“晓日烘山”“细浪漂漂”。《水图》全卷画作共有十二段。十二幅作品专注于描绘水,除了一两幅有极少篇幅有关岩石江岸外,其它篇幅则通过对水的不同姿态的描绘,生动而又细致地描绘了江滔、河流、湖泊、海洋的水在不同天气、地域状态下的变化形态,表现出多种不同的意境和情趣。如第二段,洞庭风细。细密柔婉的波浪,逐渐向远方淡化,最后融汇成水天一色。湖面微风习习,波浪如鳞,万顷碧波,飘渺无际。这是春明景和的洞庭湖。马远多采用截景式构图,通过灵动多变的线条,清淡透明的墨色,将水活跃充满生机的形态灵活地展现出来,体现了作者的精心构思;画笔法变化多端,手法因景情而异,表现得尽善尽美,尽得画水之理。此卷《水图》为中国山水画中“水”形象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视觉途径,在无数中国“水”形象的画作中处于中心地位。
在南宋时期,实景创作是画家惯用的手法,画水技法已经高度完备。画作上的景色或者通过形象,或者通过命名,都能与实景一一相对。《水图》所画内容亦是有着实景的指代。《水图》为十二部分,而《左传·哀公七年》有“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故“十二”是法天之作,而且用到了“天之大数”。而“水”亦指大禹治水之“水”,寓意天下之“州”。所以,《水图》即指代当时的十二州。宋宁宗通过年号“开禧”向世人表明,他与先祖有同样的政治抱负:统一天下,而这个理想国的视觉化就是马远的十二《水图》,这便是其政治隐喻。
《水图》通过线条的描绘展现出韵律之美,以此来体会天地之间节奏的变化规律,从而能与天地同化,而唯其如此,才能化人。观察水的形态,了解水,细致入微;观其自然和谐有序,动与静,正是中国绘画审美中最核心的思想。美国学者艾兰(Sarah Allan)在其著作《水之道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本喻》一书中写道:“水”这一本喻对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构建作用,从《老子》《论语》等儒道学说中以“水”为原型的隐喻中找到中国古人建立的独特思想体系。中国山水画用山水来囊括宇宙。《水图》以水为主体,同时也是画的主题。这些作品折射出文人画家面对河流沉思以及把水视为理解宇宙的途径,这是一直延续并影响到后代的传统。如山水画的称谓所表示的那样,它大多数从湖泊与溪流中找到源泉。这类绘畫传统上包括一个人或者一座房子或茅舍之类的人类居所的符号,以山水相映的自然风景画面为背景。人与自然被描绘为置于宇宙之中,山水意指永恒与变迁;中国山水画不是叙事性的,也并非基于某一文本。山水画中的无名氏,被放置于山河所代表的时空之中。③
宋代畫家对水有了一定的观照和表现,这与山水技法成熟有关,也与宋代山水画地位勃兴和提高、画科门类的进一步细化相关,尚与地域差异和南宋宫廷的特殊审美趣味紧密相关。这一不朽的山水画风格,从10世纪上半叶开始在11世纪中叶达到了顶峰。中国山水画,其创作意图是为了静思,却揭示了艺术家对某种自然秩序的理解。宋代山水画的构思与发展表现出一种关于自然不朽的思考模式,在风景画中,思想必须先于画笔。比如在范宽的绘画中,有强烈的触觉和直觉写实感,具有表意上的清晰度,这正是中国山水画写实艺术传统的独特之处。
三、宋元山水画中水隐喻的美学精神
宋元时期是中国山水画道成熟与鼎盛时期。水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和道德观念。老子的《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人是从属于自然界的,人应爱护自然并找到自然发展的规律利用好自然,促使自然更加和谐有序地发展。“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滋养万物,使万物得到它的益处,却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和冲突。“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知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天下之至柔能量能穿越最坚硬的物体,这柔和的力量能穿越万物。老子认为,这样柔和的能量,活跃在万物之中,生生不息,互动平衡,永不停息。倘若这柔情是水,那究竟水的内在有多大能量呢?这样无形的能量流向和谐,完全超出人的意志控制范围。山水画中以水为题材最具代表性,实则蕴含了以生命为中心的艺术创作命题。儒家“山水比德”思想的体现,“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孔子更是把山水比喻成人,其艺术理念始终是以人为主体出发,认为智者就像水那样机智灵动,而仁者如山一般宽容庄重。此外,“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面对滚滚流逝的黄河水时感慨时间和生命的短暂。南朝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到:“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宗炳认为自然山水中蕴含着万物之“道”的自然规律,贤明之士只有在无功利的纯粹审美的状态下才能体悟到山水的自然之美。南朝王微在《叙画》写道:“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因此进一步认为山水画是由实用绘画转变为欣赏绘画,由物质绘画转变为精神绘画之枢纽。④由上述宗炳与王微的见解得出山水画重在表现画家艺术上的思想和体悟,突出了这一时期山水画艺术美学精神的高度。
水的物理属性不仅只有纯净平静清澈柔软的一面,温度降到足够低结冰抑或变成雪花都是以美的方式存在的。哲学之水的内涵在人格魅力的拓展中,更显张力。水也具有弹性,在面对逆境时,他们坚强,人们面对逆境时,也必须坚定不移。水是生命力的象征,从哲学的角度思考又把水与人的不同秉性和气质结合在一起, 从而给水赋予了人格的魅力。
四、结语
中国山水画数千年发展历史中,宋代山水画在主要世界艺术成就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也许在其它任何时间或者地点,人类对于环境的反应都不会像宋代山水画这样被以视觉的形式美妙而敏锐地记录下来;当然在宋代之前或者之后,中国的画家们也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接近完美的境界。正如花草可以象征着道德美德,赞美自然风景意在赞美国家治理良好,荒郊野地也可以暗示着政治鼓励或者抗议,花园则可能是理想世界的象征。因此,风景的视觉图像都是文化和画家修养的反映。宋代大师塑造的图像是永恒的:艺术的基础是人类自身对于宇宙与万物的关系以及创造自然观的存在本质——多样丰富而又深刻的历史被包含在山水画本身的艺术结构中。⑤南宋马远山水画风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不但继承五代北宋至礼堂一系列北方山水画的深厚艺术意蕴,也开启了南方山水画新风貌。马远将院体画和文人画交融一体,极具个性且有强烈的主观因素的构图亦有抒情写意的意境,笔墨精简,对后代山水画发展影响甚远。绘画与心灵融汇贯通,山水之美与人的精神追求联系在一起,而山水画也并非仅是视觉图像的再现,更重要的是文人精神世界的映射。山水画的发展为中国哲学的形成构建了精神内涵支撑。宋元时期的山水画发展为中国古代山水画道巅峰阶段,这一时期的作品成为山水画的典范,山水画技法巧妙,构图别出心裁,更重要的是将山水画的精神融于笔墨之中。山水画中水的变化无穷,意境丰富。而水在中国文化中赋予了典型的象征意义和道德精神。水象征着君子和圣人高尚的道德准则,儒家以山水比德:“智者乐山,仁者乐水”,道家喻以水之至柔至善的秉性:“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儒道的融入又给自然审美观念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象征,也是古代中国文明的视觉图像。“山水”一词承载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
参考文献:
[1][美]艾兰(Sarah Allan)著.水之道与德之端—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本喻[M].张海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徐晓力.从山水观念道山水图式[D].上海:复旦大学,2006年.
[3]王云磊.北宋山水画中的自然观[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年.
[4]李漫.宋元山水画的云水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8年.
[5]《Along the Border of Heaven Sung and Yuan Paintings from the C.C.Wang Family Collection》Richard M. Barnhart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6]《Cultivated Landscapes》Chinese Paintings from Collection of Marie–Helene and Guy Weill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