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期间高等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设置
2020-02-04周雨柔
周雨柔
摘 要: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医学生入学之初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应用性,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让医学生在新的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人生目标。结合“基础”课课程内容,设置“重大疫情的防控与医学生的价值定位和责任使命”“重大疫情的防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重大疫情的防控中中国精神的体现”“重大疫情的防控与医学生医德教育”“重大疫情的防控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个专题进行教学,推进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关键词: 疫情防控 高等醫学院校 “基础”课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医务工作者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起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在疫情防控的斗争面前,全国人民共同战“疫”,可以说疫情防控是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堂最生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这样的新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要准确对出现问题作出回应,捕捉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理论热点问题,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及时有效地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深耕厚植,更好地服务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育人目标”[1](116-119)。
一、重大疫情防控融入高等医学院校“基础”课的必要性
(一)是增强“基础”课亲和力和针对性的必然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融入“基础”课教学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针对性,贯彻落实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缺乏针对性与亲和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当前广大学生最关心、最感兴趣,也是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的问题,疫情防控中发生的生动案例和鲜活事实,与高等医学院校“基础”课涉及的医学生的价值定位、人生观的确立、人生价值的选择、中国精神的弘扬、医学职业道德的养成等内容密切相关。高等医学院校“基础”课要强化问题导向,突出“医”学特色,体现医学精神,以医学生在人生目标、价值选择、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困惑为主题,及时开展专题教学,讲清、讲透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分析具体事例中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拉回可触、可感的学生身边,引导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应对与处理问题,正确看待此次疫情,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打造有知识、有温度、有深度的“金课”。
(二)是进一步明确医学生价值定位和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
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融入“基础”课教学是进一步激发医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问题的正确思考,明确自身价值定位与历史使命,铸就“医魂”的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其价值定位和责任使命不仅事关个人成长,更与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紧密相连,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充分利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生的生动案例和鲜活事实,及时答疑解惑,不仅是进一步加强高等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需要,还是培养人民满意的公共卫生人才的需要。在这场突如其来的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医护人员勇挑重担、勇担重责,义无反顾地坚守在战斗的最前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医务工作者对患者、国家所承担的神圣职责。及时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有针对性地通过分析引导、情境激发、理论阐释等,引导医学生反思个人的学医目的、道德观念,思考个人与社会、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找准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在新的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健康的价值与医者使命。
二、重大疫情防控融入高等医学院校“基础”课的内容设置
将重大疫情的防控融入“基础”课教学需要精心设置教学内容,结合“基础”课课程内容,拟设置“重大疫情的防控与医学生的价值定位和责任使命”“重大疫情的防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重大疫情的防控中中国精神的体现”“重大疫情的防控与医学生医德教育”“重大疫情的防控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个专题进行教学,增强“基础”课的吸引力。具体设置如下:
在“重大疫情的防控与医学生的价值定位和责任使命”专题,讲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健康而奋斗。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祖国需要,随时挺身而出抗击疫情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以及广大“90后”“00后”医护人员的守护为例,引导医学生明确对未来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不能脱离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成长进步,实现人生价值。其次,还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从患者救治到心理疏导,从交通管理到物资保障,从科研攻关到信息发布,从精准摸排到基地建设……疫情防控的每一条战线,都有人在坚守岗位、默默奉献;全国上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共赴时艰。疫情防控中最美“逆行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先进性、时代性与代表性,凸显医生的使命与担当,以此激励广大医学生谨记医学之誓言,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担当,做人民满意的医务工作者。
在“重大疫情的防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专题,讲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中国在短时间内取得疫情防控的重大胜利提供了坚实支撑,主要体现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个方面。首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疫情防控、应对风险的重要法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党中央迅速建立应对疫情工作的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各项防控措施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迅速有力地得到贯彻落实。党中央面对重大疫情的明确要求、坚定决心、有力部署,彰显了我们党在面对重大风险挑战时的“主心骨”“定盘星”作用。与此同时,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坚守岗位、靠前指挥,无数党员冲在一线、勇当先锋,充分发挥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给亿万人民带来了力量。其次,“集中力量办大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又一显著优势。在这次疫情阻击战中,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启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一级响应,全国各地军队、医院、高校抽调医疗骨干,各类社会组织、人民团体提供急需物资,医学领域专家、科研院所研制新型冠状病毒的疫苗和药物,把论文写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防疫救治基地快速建成并投入使用……展示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疫情面前,全国上下步调一致、社会各界齐心协力,都印证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再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习近平同志曾多次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其中“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是疫情防控的最高原则。既给各级党委政府和一线防控人员以有力指导,又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心系人民的责任担当,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这场抗击疫情斗争中的本色体现,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密码。
在“重大疫情的防控中中国精神的体现”专题,讲清战胜风险挑战和矛盾困难,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精神的引领。首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生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体现。疫情面前,安定富强团结的国是无数幸福小家的坚强保障,众多医护人员、科研工作者、工人、各行各业群众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顽强意志投身戰“疫”,他们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最鲜活的案例。其次,中国精神是激励中华儿女抗击疫情的强劲动力。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的精神纽带,是激发创新创造的精神动力,是取得疫情防控战“疫”的精神定力。必须用中国精神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以14亿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后,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和英雄楷模,激励医学生将中国精神转化为青春行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新时代的忠诚爱国者,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健康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重大疫情的防控与医学生医德教育”专题,讲清人文性应是医学的本质属性。首先,利用重大疫情防控对医学生进行职业认知教育,正确认识医德与医术的关系。以公共卫生领域重大突发事件为切入点,引领学生了解医生是一个高风险的职业,更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医学生面对的是人的生命和健康,一名好医生不仅要掌握高超的医术,更要具备高尚的人格。人文性是医学的固有属性,医德是医术的保障,唯有在医德的指引下,利用精湛的医术才能为病人的健康谋福祉。因此,医学生要具有更高的职业道德素养,“以人为本”和“学会关怀”是医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其次,利用重大疫情防控对医学生进行职业责任教育,正确认识医疗行业与相对应的责任和风险。新时期,一些公共卫生领域重大突发事件因突然性、未知性、感染性和强致病性,更容易对战斗在一线的医务人员生命和健康造成重大伤害,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和行为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医学生而言,政治要强是首要标准,在发生公共卫生领域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做到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严谨求实,勇于奉献,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护佑人民的健康。
在“重大疫情的防控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讲清强大的法治力量为疫情防控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引导学生努力提高法治素养。首先,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四个方面统筹推进,是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疫情发生后,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迅速审议通过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依法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意见》《关于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的意见》等,完善疫情防控相关立法;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严厉惩处哄抬物价、制假售假等阻碍疫情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普法宣传,为疫情防控与企业复工复产提供法律保障和服务,将防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工作纳入法治化的轨道。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要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1989年我国出台的传染病防治法到2003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7年突发事件应对法,再到一次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具体的法治实践和经验积累,我国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治化进程不断推进。尽管我国在探索法治实践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但只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不断推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度化、规范化,就一定能够有效化解重大风险,有效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生的生动案例和鲜活事实,与高等医学院校“基础”课涉及的医学生的价值定位、人生观的确立、人生价值的选择、医学职业道德的养成等内容密切相关,要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强化问题导向,把握融入重点,突出医学特色,讲清、讲透此次疫情防控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朱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础”课教学要义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