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思维与校园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

2020-02-04高朝营

文教资料 2020年31期
关键词:互联网思维管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

高朝营

摘   要: 本文对融合互联网思维的校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路径,进行探析。提出应注重以下几点:通过建设实时交流平台,加强双向互动、构筑信息分享平台,丰富互动讨论两个方面,完善沟通机制建设开放共享平台;从引导教育者具备“互联网”意识与思维、培育教育者拥有高水准“互联网”媒介素养、提高教育者掌握“互联网”技术与能力三个方面,融入互联网思维建设新时期教师团队;依托互联网思维,构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关键词: 互联网思维   思想政治教育   管理机制

“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的优化更有利于各行各业信息的传递,更有利于社会现代化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影响着人类社会。与此同时,由于观念、技术等多方面原因,目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很难適应网络发展步伐。特别是年长的教师在教育方面对网络思维理解不深,在技术等层面不够好,对互联网新技术的掌握较缓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显著成效,必须建立在教育者对教育对象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但是,教育工作者还不能完全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难。因此,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维结合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行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1.完善沟通机制,建设开放共享平台

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强调交流过程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缺少这种交流。网络时代,高校应着力构建网络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完善师生沟通机制。

1.1建设实时交流平台,加强双向互动。

网络时代,所有阻碍信息即时流动的时空障碍被彻底打破[1](112)。通过网络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课堂内外教学的各个方面。大学应充分运用“互联网+”模式,以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为支撑,确保校园无线网络覆盖,为校园开放交流提供基础和硬件保障,建立全天候、无障碍的校园信息交流平台,让校园所有场所的所有人员都能上网。例如,学校可打通各学院、学生会、研究生社团、各种社团之间的互动交流平台,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学生服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经验交流等平台,多措并举,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和时间,全面覆盖思想政治工作。大学还应运用“互联网+模式”,实施“平台思维+交流机制”,把网络平台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互联网建立一个开放、共享、即用的网络平台,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才能得到充分保障。借助开放的网络平台,教师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实现零障碍交流[2](290)。

1.2构筑信息分享平台,丰富互动讨论。

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合力,可以把思政教育平台打造成一个全方位的信息共享库。在这个全方位的共享平台上,学校还可以通过教育微电影、动画、小游戏、互动广告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音视频资源的发布,加强学生信息共享。利用MOOC平台,建立特色鲜明的网络课堂,发挥网络、多媒体的优势,使枯燥的教学有声、有物、有情。大学应充分利用各种开放的网络平台和创新手段,开发互动工具,运用科学的分类筛选功能,梳理问题和发言者,并针对不同的问题和群体,建立个性化的在线答疑讨论平台。高校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畅通、自由的信息共享平台。例如,尝试开发符合高校实际情况的专业实况转播软件,设计MOOC创意课程体系等,通过开放的平台信息共享、社会热点交流等途径,使高校更好地把握受教育者的思想动态,并在价值观上做细致引导[3](78-79)。

2.融入互联网思维,建设新时期教师团队

高校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网络素养,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要具备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过硬本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教师的媒介素养、专业知识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层次、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使其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要求和能力要求。

2.1引导教育者具备“互联网”意识与思维。

“互联网+”思维是一个有意识的思维层次,指导着行动的方向和风向标[4](130-133)。引导教育工作者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学以致用为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使之潜移默化地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提高教育对象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指导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树立“互联网+”的意识和思维,以职业能力和业务为基础,树立信念和学以致用的观念,与时俱进,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对象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当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互联网+”是大势所趋,但一些高校教育工作者对此持相对淡漠甚至漠不关心的态度,仍然在观望。

运用互联网思维,学习掌握互联网技术,真正做到检验和熟悉实操,举一反三,将思政教育融入互联网技术中,以互联网技术展示思政教育知识,形成新的大学思政教育学习模式,帮助大学生扶正思想,健康发展[5](80-81)。

2.2培育教育者拥有高水准“互联网”媒介素养。

“互联网+”在带给人们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扩大了信息的传播范围,提高了交流速度。尽管教育程度和社会经验是相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不会受到负面影响。所以,高层次的教师要具备高水平的“互联网+”媒介素养,对信息进行最合理的筛选,让任何技术手段或平台软件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不会出现价值偏差。这就要求教育者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信息获取、整合、筛选、处理、传播等多种功能;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点击最多的平台信息,将所有直播平台和网站汇总整合,供大学生学习时参考,根据不同类别判断内容,再进行信息分析。对必要的信息进行阅读提取和吸收保存,再加工处理,最后强调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把信息传递给学生,教育学生。

2.3提升教育者掌握“互联网”技术与能力。

在“互联网+”思维下,教育者应增强专业技能,拓展“互联网+”思维,保持对互联网知识及技术的敏感性,对于更新的互联网知识及时学习,只有从教育工作者做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新技术、新方法,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其中,构建教学平台,革新教学模式[6](133-137)[7](15-18+36)。举办专题培训班和实践活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专业“互联网+”技术相关培训,寻找适合“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3.依托互联网思维,构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

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建立思政教育管理机制,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第一,确立严格规范的教育监督机制;第二,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多部门融合教学。

3.1确立严格规范的教育督导机制。

“互联网+”时代,面对共生共享、开放包容、万物互联的现象,教师和学生们在生活和工作上得到了极大的方便,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此同时,问题随之而来。在大量信息面前,不良思想也会通过更加开放、高速的网络渠道传播到每一个角落,大学生的思想和思想正处在不稳定的成长阶段,极易受这些网络因素的影响,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更需要建立严格规范的监督机制,对网络舆论内容、网络行为、网络素养等进行监督引导。

第一,构建“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信息监督机制。学校应明确监督管理部门及职责,建立奖惩制度,从根本上加强监管,提高监管水平。在评估和培训管理人员时,需要有明确的标准。网管人员必须具备教育主管的业务素质和技能,严格定期量化筛选校园主题性网站信息,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类网站的内容,找出问题根源,进行惩罚,及时掌握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和评论,定期进行定点监测,发现问题。大学生应及时向学校报告、反馈,以便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纠偏。

第二,构建“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要定期开展校园网络舆情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邀请行业舆情专家进行宣传和培训,增强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第三,引进先进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网络行为与网络思想进行监管,高等学校应积极引进有效的网络平台和技术,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和思想进行实时监控和引导,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8](56-59)[9](113)[10](2)。

3.2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多部门融合教学。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网络思维和先进技术为技术保障,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保持学科优越性的教育方法和思维,又要整合各相关领域的跨界优势。要发掘和对接社会各界的力量和资源,建立全人、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加强各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实现多方力量保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效果提供有力的保证。

第一,将大数据、5G、VR、AR等与教学结合,提供“互联网+”教育的技术保障。大学生热爱改变,热爱发展,对生活充满热情、充满乐趣,并且最能适应变化的时代。为了更有效地开展“互联网+”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新媒体技术与先进技术手段相结合,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新媒体技术为基础,将VR、AR等技术相结合,使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让学生亲身体验虚拟技术带来的感受。

第二,经过深入分析、总结,选取有助于思政教育发展的教学科目,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以青少年思政教育为例,以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规律为参考,挖掘青少年教育方法,结合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反复学习思政教育知识。运用习惯性有效教学对网络中思政教育进行监督时,可结合“看门人理论”,在网口设置把关人,严格把控信息的发布情况,杜绝不良信息的输入,促进“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发展。

第三,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从根本上保障教育资源融合。将来自不同社会层面的不同行业的优质资源加以整合,促进各领域教育资源的融合。

4.结语

以上探索了融合网络思维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路径,以丰富教育模式,改变教学模式,满足当代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利用网络技术,解决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感染力、实效性不强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何苗.网络传媒时代学生思政教育创新模式探讨——评《互联网+视域下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492(12).

[2]杨重.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微信平台运用探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例[J].读天下(综合),2018,000(001).

[3]任春娇.探索信息化时代高校德育教育与我国优秀文化思想的融合发展路径——评《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林产工业,2018,45(12).

[4]马天琛,李怀杰.运用“互联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235(07).

[5]张娜,肖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林产工业,2018,45(11).

[6]李涛,闫成俭.全媒体融合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05).

[7]李娅蕾,陈红梅.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探析[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041(002).

[8]邵洋.新时代高校基层共青团思政教育实施路径探索——以成都大学为例[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8,028(006).

[9]李蓝江,王蕊,廖娟,等.依托“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创新医学類高校学生教育工作实施路径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

[10]王亚琼.“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评《互联网+视域下的思政课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9(10).

猜你喜欢

互联网思维管理机制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软科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问题探讨
工电道岔结合部联合管理机制的探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