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博物馆的非遗社会教育功能研究

2020-02-04李昕

文教资料 2020年31期
关键词:社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昕

摘   要: 在科技快速发展,文化与旅游交融加剧,旅游业蓬飞的新时代,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的功能定位和主要工作不断调整和创新。本文梳理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近年的非遗活动,以“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文物学”的学科视野,通过“局内人——局外人”视角转化进行实地田野调查,并以该馆多样社交活动为例,分析其在新时代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社会教育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是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创新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了认同感和历史感,激发了创造力。公约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国际博物馆章程》中对博物馆的定义界定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在国际方面,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被摆在第一要义的位置。博物馆类型多样,包含自然历史与人类学博物馆、历史博物馆、艺术博物馆、专门博物馆(如音乐、航空)、科学与科技博物馆。博物馆这一机构诞生于西方,现今各类博物馆已遍布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众多功能中,作用最大的是“教化民众”。博物馆等文化基地的兴起一般是在“他者”文化参照下发生的,国家或地方意识到民族文化或地域文化对本地区文化独立地位的重要作用,往往会以博物馆等物质形态展示(民族)地方文化、定义(民族)地方文化特征,将蕴含文化象征含义的物品用空间的方式维持文化构想,并将其建构成强化国人或地方民众文化认同归属感的教育基地。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近几年结合自身特色,围绕“弘扬民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江苏省社会科学普及教育示范基地优势作用,面向全民开展和传统文化普及、非遗传承和宣传工作及大量社会教育活动。

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2019年非遗社教活动

2019年1月至9月,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部结合传统文化内涵与优势,精心打造了“非遗进校园”“非遗周周学”“非遗进市集”“500娃娃学非遗”“非遗周周学——雏鹰假日小队”等优质品牌活动,并创新性地利用“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举办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还与南京市博物总馆、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寻访金陵非遗·玩转南都繁会”南京文博主题夏令营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非遗部开展非遗教学约110场次,参加人数约16000人次,社会效益较为显著。

(一)雏鹰小队非遗定制课

2019年起,该馆举办了雏鹰小队活动。雏鹰小队非遗定制课采用线上报名、线下体验、设计报名软件等方式进行。活动通过“南京非遗馆”微信公众号征集作品照片及心得,推出“我们的节日——雏鹰假日小队”评选活动,延展民俗馆非遗活动的服务功能,更好地提升了活动的社会参与性和影响力。该活动举办35场,参与总人数355人次。

(二)“寻访金陵非遗·玩转南都繁会”南京文博主题夏令营活动

2019年8月9日—11日,该馆与南京市博物总馆、江南丝绸文化博物馆联合举办了南京市民“寻访金陵非遗·玩转南都繁会”南京文博主题夏令营活动,参与人数30人。该活动由该馆非遗部承接,并与馆内各部门共同协作完成。通过非遗体验互动、传统礼仪文化学习、非遗课堂等形式,把“博物馆+”的服务理念融入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参与的青少年全方位感受南京地域非遗文化的魅力。活动期间,参与的学生和家长均给予广泛好评,在宣传方面,实时推广当日活动微信链接,邀请多家媒体进行采访、拍摄及网络直播,扩大了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三)非遗成人课堂

为满足各年龄层社会民众对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的学习需求,2019年该馆非遗部结合重要节庆文化主题,开设非遗成人课堂。围绕“端午节”“儿童节”等主题定制成人非遗课,让成年人体会非遗技艺的实际操作。

(四)第四届“500娃娃学非遗”活动

2019年是“500娃娃学非遗”活动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举办的第四年,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该馆对活动环节进行了创新。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作为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学程周”课程基地,活动舉办前夕,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选派副馆长前往拉萨路小学对第四届“500娃娃学非遗”活动进行了预热宣传。在课程教学中,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根据青少年教育特点设计活动内容,要求传承人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用娴熟的非遗技艺讲述老南京的人文故事;鼓励青少年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发挥创意和想象力,让非遗技艺在“500娃娃”的传承中焕发出勃勃生机。第四届“500娃娃学非遗”活动共开设15门非遗体验课程,500多名师生集体参与,每人体验2项非遗手工技艺。与以往有所不同,此次活动在组织策划、教学互动、项目创作等方面均紧密围绕“我们的节日”这一主题宣传思想,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方式向非遗传承人学习与传统节日相生相伴的手工技艺;让学生在环境优美的博物馆内挖掘传统节日蕴含的思想观念与人文精神;让学生“润物细无声”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深度体验非遗手工技艺项目。

(五)“非遗进校园”馆校共建校本课程活动

多年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不仅在馆内开展非遗活动,还以“引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走进南京市多所小学开展馆校共建活动。2019年,非遗部承接了与南京市考棚小学、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府西街小学的非遗常态化教学任务,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南京第九初级中学开展“非遗周周学”馆校合作的综合实践课程。非遗课正式成为校本课程。目前,活动已开展117场活动,参与人数4405人次。

(六)“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

2019年5月,由南京市委宣传部主办,南京市博物总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承办,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正式成立“我们的节日”南京工作室。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非遗部举办了“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该活动贯穿2019年全年,深入研究阐释了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和当代意义。通过非遗专题讲座、非遗展演、非遗体验、文创研发、宣传报道,全面深挖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百姓生活中。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了一年的非遗活动,如:“我们的节日——龙凤呈祥‘二月二”“春节六天乐活动”“我们的节日?——大‘猪小珠落玉盘”“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主题活动”“我们的节日——浓浓端午情”“我们的节日——浪漫七夕非遗同行”“我们的节日——国庆·重阳双庆”“书画文艺家送‘寿庆祝特别活动”等主题活动。2019年1月至9月,已开展29场,参与人数2029人次。

(七)“非遗展示、展演”特别活动

2019年,非遗部组织非遗传承人前往“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2019南京国际度假休闲及房车展览会”“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庆祝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南京市社科普及现场宣传活动”等现场开展非遗展演活动,将精美的展品、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展演呈现给公众,为公众提供了丰富精美的非遗文化大餐。

(八)“看展览学非遗”活动

2019年,非遗部持续开展“看展览学非遗”活动,将非遗展览和配套社教活动、非遗文创研发巧妙结合,非遗部选派传承人前往兄弟馆——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将非遗技艺、文化创意结合,共同组织非遗社教活动,拓展了该活动的受众群,拉近了博物馆展览与社会公众的距离。目前已开展2场,参与人数50人次。

(九)“南京白局夏令营”活动

2019年,非遗部继续与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秦淮区文化局、秦淮区文化馆、金陵风局曲艺团致力于南京白局“非遗小传人”的培养,共同举办“第九届南京白局暑期公益传习培训班结业汇报”,该活动深受孩子们喜爱。

(十)非遗周周学

2019年,非遗部结合元旦、儿童节、清明节、劳动节等传统民俗节日,策划传统文化活动。目前成功举办65场,参与人数1447人次。

活动一,“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教学活动。非遗部新推出“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教学活动,已成功举办2场,参与人数200余人。该活动利用博物馆公共文化资源服务公众,助力非遗传承人运用“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及其背后的中医原理帮助南京市民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践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让全市多所高校的学生参与其中,深受市民喜爱。

活动二,节俗文化专场体验。非遗部结合妇女节、劳动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节日文化,策划贴近百姓生活、体现家庭亲情的“非遗周周学——节日习俗”非遗体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各年龄段的非遗爱好者更具象、更真切地感受节俗文化与非遗技艺在文化内涵上的相容相通,使非遗活动与百姓生活更贴近。

(十一)对外文化交流

非遗部积极遵照馆领导要求,策划开展各类对外文化交流活动,通过非遗作品展览、非遗传承人活态展演、非遗教学互动交流、非遗技艺展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各国在传统艺术领域的相互理解与文化交融,增进民众间的友谊。目前已成功举办4场非遗活动,参与人数198人次。如:2019年7月13日,非遗部组织联合国赴华培训团和美国中文教师共80余人来馆参观非遗展线,欣赏白局、昆曲。8月28日,吉布提档案管理研修班、约旦文化机构负责人研修班来馆参访,与馆内非遗传承人共同完成接待准备工作,并安排了“非遗面塑”“抖空竹”等体验学习活动,用多元化的非遗表现形式,完美诠释南京非遗的精彩和地域文化特色。

(十二)“精彩非遗乐享传承——非遗进机场”系列活动

2019年,非遗部创新非遗传承形式,结合春运,联合南京市禄口机场开展“平安旅途佳节浓情——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春节文艺展演”活动。通过舞台非遗展演和非遗展示体验两个板块,把非遗文化传递给旅客。目前已成功举办3场,参与人数约400余人次。

(十三)传统礼仪培训

2019年,非遗部将传统礼俗文化与“优良家风”教育相结合,与共建中小学组织青少年举办传统礼仪培训活动,如“成长礼”“开蒙仪式”等活动,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目前已举办3场,参与人数126人次。

从以上13个类型的活动可以看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社教活动的种类丰富,受众人群广泛,从中小学生到大学生再到社会普通民众。

二、当代博物馆非遗服务工作的发展

梳理南京市民俗博物館2019年的社教活动,可以看出,近年来博物馆社教活动取得了很大进步,例如服务设施改善,社教活动种类丰富,社教活动组织人员工作理念转变及对新兴技术的使用等,共同促进了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发展。

(一)改善服务设施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伴随着文化经济全球化,博物馆逐渐转变为重要的业余休闲场所。2010年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较多博物馆把握住了机会,不仅能为公众提供轻松的文化学习场地,还能帮助他们增加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例如增加休息室、艺术品的售卖场地、饮食就餐场所等,让民众能够在博物馆中受到文化熏陶的同时享受生活。

(二)丰富非遗社教活动种类

博物馆的社交活动要能够走进民众,让民众参与体验。近年我国中、大型博物馆的社教团队,扩大了非遗社教活动的受众人群(大中小学生、普通民众),采用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和社区、举办寒暑假学生夏令营、在主要城区进行文物巡回展出等方式,让民众走进博物馆,了解博物馆的功能,进行个人学习和提升。

(三)转变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服务思维

近年来博物馆工作人员思想有所转变,能够一定程度上做到积极服务民众,且树立了服务社会和大众的观念。文物保护、展示服务和展品陈列是博物馆的三大职能,其中展示服务延伸非遗社教活动,最能体现从业人员的工作思维和能力。

(四)使用高端科技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博物馆开始运用各种多媒体增加观众体验感,以吸引他们进入博物馆,而后进行教育传播。不同于传统依靠讲解员现场讲解的方式,现代博物馆采用VR及3D环绕技术,对民众进行博物馆展品及活动的讲述。

三、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社教的不足和发展建议

博物馆的社交活动在二十一世纪后已经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但仍有部分需要进行改进和提升,例如丰富宣传手段,优化博物馆硬件软件,提升非遗社教水平等。

(一)改进宣传手段

博物馆的非遗社教工作,除去丰富社交活动外,还应该在宣传方面,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及多种新媒体(微信、微博、视频软件)。在微信和各种短视频软件越来越多地占据人们生活的新时代,通过这些途径让人们知晓最新的博物馆社教活动和展览信息是一种极为有效和快捷的方式。此外,制作各种精美的博物馆活动宣传海报和手册,将其在不同地区进行张贴和分发,也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改进博物馆建设

民俗博物馆是社会教育的重镇,从业人员应将完成教育任务放到博物馆建设上。博物馆工作人员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博物馆科学理论进行研究,多去兄弟馆进行学习交流,前往世界一流的博物館进修等,力争为参观博物馆的民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还要为民众增设各类服务设施,如影视播放区域、就餐区域、阅读区域及非遗活动交流区域等。

(三)提升非遗社教活动水平

博物馆在发挥社交功能的时候,要加强和兄弟馆的交流,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让普通民众参与到博物馆的建设和活动设计中,普及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知识,扩大社教范围(走进偏远地区),充分发挥社教功能。

四、结语

新时期,各博物馆要充分发挥社教功能,需从思想上进行提升和改变,从基层社会民众的需求出发,结合各博物馆的特殊性和已有资源,进行文物展览、讲座宣讲、艺术活动的表演展示和活动体验。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现今我国博物馆发展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博物馆社教活动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社教活动负责人文化水平低,活动资金难以保证,活动效果不佳等,都是值得在后期实践中思考、探索与改进的。

参考文献:

[1]王咏.国家·民间·文化遗产:社会学视野中的吴地古琴变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贾芳.试论博物馆教育职能的实现途径[J].经营管理者,2017(20).

[3]张国超.我国博物馆教育发展的前瞻性思考[J].江汉学术,2012(4).

[4]刘舜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视野下的博物馆功能定位[J].学理论,2014(10).

[5]王英.论博物馆教育[J].东南文化,1987(6).

[6]程铁军.浅谈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教育职能[J].中国校外教育,2009(4).

猜你喜欢

社会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数学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
谈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形式的结合与创新
中学技术学科STS的实施研究
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之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