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日战争时期蚂蚁图书馆的特征、模式及启示

2020-02-04李娟

文教资料 2020年31期
关键词:读者图书馆服务

李娟

摘   要: 创建于抗日战争时期的蚂蚁图书馆,发扬蚂蚁精神开创无条件借阅新模式,积极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不仅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大量精神食粮,还为支援抗战做出了应有贡献。本文从蚂蚁图书馆的创建与发展、蚂蚁图书馆的功能定位、蚂蚁图书馆办馆模式及特点、蚂蚁图书馆对当代图书馆工作的启示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对当代图书馆人有所助益。

关键词: 图书馆   蚂蚁精神   读者   服务

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蚂蚁图书馆,继承了上海通信图书馆的办馆理念,配合蚁社的文化运动,开创无条件借阅模式开展读者服务,为开启民智、传播革命思想等做出了显著贡献。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基础,进一步发掘相关历史资料,对蚂蚁图书馆的创建与发展、功能与意义、模式与特点,以及对当今图书馆业的启示等作了全面梳理。

1.蚂蚁图书馆的创建与发展

1.1蚂蚁图书馆建立背景。

螞蚁图书馆是蚁社最先创立的一个机构。蚁社的前身为1928年2月在上海成立的《青年之友》社。社刊《青年之友》由沙千里主编,宗旨为“指示青年人生的修养,努力改造社会”[1](1014)。内容主要有青年修养、思想方法、国际问题、社会问题、婚姻问题等。刊载文章常常通过各种社会现象,深入浅出地为青年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揭露旧社会的本质,指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引导青年树立革命人生观。由于文章代表了当时青年的呼声,销量由最初的1000余份增加至5000余份,不过很快引起反动势力的打压,被迫停刊。残酷的现实让广大社友认识到要继续与反动势力斗争必须改变斗争策略与斗争方式,取得合法的社团形式。1930年12月蚁社正式成立。为蒙蔽敌人对外宣称“本社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从事文化运动为宗旨”[1](1026)。对内仍继承了《青年之友》社提高青年人生修养,努力改造社会的宗旨,但对举办的活动作了策略性转移,常以“为文化而进行文化活动”[1](1026)。这时期蚁社开办的活动主要有创建蚂蚁图书馆、蚂蚁补习学校、蚂蚁剧团、蚂蚁歌咏团,组织读书会与时事研究会,编辑《蚂蚁月刊》等。其中蚂蚁图书馆于1933年3月正式成立,是蚁社成立最早、影响最广的机构。

1.2蚂蚁图书馆名称的由来。

蚂蚁图书馆名称的由来与蚁社之名同出一辙。蚂蚁虽然为小动物,却能吃苦耐劳,个小志气大,为了共同利益,往往能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不惜牺牲自己与对方拼死斗争,直到胜利。取名蚂蚁旨在号召全体社友要有蚂蚁垒山的蚂蚁精神,用团结的力量、严明的纪律,向着目标勇往直前。正如蚁社社歌所云:

蚂蚁是爱群互助的小虫,

蚂蚁是有集团组织的大众。

我们都是蚂蚁,不是吃书无用的蠹虫。

在这光明与黑暗决斗的战壕中,

我们要前冲,我们要前冲!

前冲!前冲!前冲!前冲!

我们都要前冲!

用蚂蚁的精神,来播植新文化的种,

使新世界的光明,更加灿烂鲜红。

……[1](1026-1027)

1.3蚂蚁图书馆工作内容。

蚂蚁图书馆规定来馆借书一不收手续费;二不收保证金;三没有身份资格的限制;四没有地域时间的限制;五不需要熟人介绍。凡借书者可到馆借阅;也可邮借(自付邮费);可以个人借阅;也可集体借阅。该馆可说是我国对读者实施无条件借阅的第一馆。

该馆藏书来自社友及读者捐赠,征书运动是图书馆每年必修课。由于征集措施得当,建馆当年9月,藏书已由最初700余册升至1800册。1935年10月,馆藏达10000册,至次年末藏书又增加至17844册[2](65)。

该馆工作人员一般由蚁社社友及在蚂蚁补习学校的学生临时担任,由于借阅量大,工作往往从早忙到晚,但依旧乐此不疲,并以蚂蚁精神相互鼓励。一些读者深受感染,不知不觉加入其中。

图书馆重视图书宣传工作,每年编制图书目录,还经常就各种新版进步书籍发布新书通告,刊载于《蚂蚁月刊》等。该馆特设读书顾问部,通过举办新书报告会、读者座谈会等,对进步书籍作进一步宣传指导。艾思奇曾到馆作《现代社会科学讲话》《社会科学概论》等进步书刊的专题辅导。各项业务工作高效运转致使服务效果显著,不仅读者遍及全国及周边国家,读者量、借阅册次也带来质的变化。据统计1934年6月,外借读者仅为461人次,至次年6月,日最高读者人数竟达400人次,1936年5月这时借书人数已超过10000人,借出图书达20000册次[3](314)。

随着工作不断开展,为了便于工人读者阅读,图书馆在沪东大连湾路、沪西周家桥两工厂区设立分馆,到馆读者依然络绎不绝。为进一步传播革命思想,蚁社曾计划在全国建设图书馆网,由于形势所迫,最终只与天津一图书馆取得联系。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蚁社工作重点转入抗日救亡运动中,部分成员转入内地,在汉口后方医院建立流通图书馆。1938年蚁社最终被当局查封,部分留沪社员加入益友社,成立益友社图书馆,亦有部分社友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组织的图书馆。自此蚂蚁图书馆停办。

2.蚂蚁图书馆的功能定位

2.1发挥图书馆在特殊时期的文化担当精神,为广大青年送来精神食粮。

蚁社给自己定的性质是依着时代的要求,从事与社会需要相适应的文化。要改变旧社会,实现新目标,文化教育应先行。当时,许多社会成员解决温饱尚成问题,何况花钱购书读书?为了让更多无钱购书的青年有书可读,蚁社毅然决定成立图书馆,并开无条件借阅之先河。这些经过图书馆经心挑选的图书,很快赢得了广大青年喜爱,蚂蚁图书馆也成为广大青年向往的文化阵地。

2.2使青年掌握阅读技巧及读书的意义。

蚂蚁图书馆不仅为青年提供了大量图书,还经常举办各种报告会、读书讲座等。蚁社的《蚂蚁月刊》常配合图书馆业务为青年读书自学设专栏,其中在《谈自修》一文中以孙中山、爱迪生为例阐述了自修的意义,如何选择图书,读书的态度,为什么读书等,这些系列活动让青年懂得了读书学习的方法,也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2.3传播马列主义理论等新文化、新思想,为社会造就一批优秀青年革命者。

蚂蚁图书馆馆藏以进步书刊为主,以图书馆为阵地,宣传马列主义理论是蚂蚁图书馆的重要特点。此外,图书馆还通过书目专门介绍革命书刊,其中有蔡和森的《社会时化史》,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等。这些图书犹如指明灯让读者明白了做人的方向,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影响许多青年从此走向了革命道路。1937年日军进攻上海,广大社友与受图书馆影响青年立即组织起来开展救济工作,积极为前方战士募集寒衣、捐赠医疗器材等,为支援抗战做出了贡献。

3.蚂蚁图书馆办馆模式及特点

3.1开辟无条件借阅模式。

蚂蚁图书馆的创办宗旨是“为偏于一隅和少数人享受的图书馆,开辟一条新的途径,谋文化水准的提高和大众智识的普及”[4](277)。它继承上海通信图书馆办馆方针开辟无条件借阅的新模式。这种借阅模式第一打破了身份限制,任何人皆可到館借书。第二打破了金钱限制,借阅不收任何手续费用。第三打破了地域限制,非本地读者通过通信方式即可实现远程借还。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如此简单便利的借阅模式无疑与我国二十世纪初期图书馆讲求门户森严,入馆手续名目繁多,以及以各种“铺保”“押金”“保证金”等限制入馆形成鲜明对比。一经推出,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欢迎。

此模式的成功得益于对当时读者群阅读需求、经济条件、地域等的精准分析与判断。在中国近代史上,上海是工业中心,也是金融贸易中心,同时拥有一支庞大的店职员队伍。“七七事变”前,上海已有店职员27万人,这些店职员共同特点是行业多、人员分散,对职业依附性较强且社会接触面广。虽有一定收入,但大多收入低微,虽具备一定文化程度,但职业竞争致使其有较强求知欲与上进心,尤其是大多青年店员、学徒等。蚁社社友中中下级店职员占了很大比例,对广大店职员的这些特点早已耳熟能详。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职业界的领导和组织,蚁社便是中国共产党影响之下的重要店职员进步团体,早期任务即开展新文化运动。为广大人民服务,通过有时代思想的进步书籍,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是他们创办图书馆的崇高目标。

其次是当时中国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不尽相同,图书馆的数量贫富不均,通信借阅方式的出现使得异地读者尤其偏远落后地区有志读书者免费读书成为可能。

蚂蚁图书馆开馆后的读者量分析再次验证了无条件借阅模式的切实可行。1934年8月该馆曾对到馆的675位读者的职业进行过统计(见图1),其中商人占到总数的近一半。从读者的借区统计看(见图2),上海之外读者占到26%,甚至还有两名外籍人士。陈独秀称赞:“借使穷乡僻壤之土亦得享受借书之利益,此为国内图书馆所仅见,裨益文化,当非浅鲜。”[5](315)

3.2首个全部以捐赠图书为读者服务的图书馆。

据统计,蚂蚁图书馆应是中国现代第一个全部以捐赠图书开展借阅服务的图书馆。建馆之初由于经费有限,又实行无条件借阅,日常开支且捉襟见肘,更何况采购新书。开展服务离不开大量图书,资料载蚂蚁图书馆藏书主要依靠每年的征书运动支撑,而且征书运动的组织非常有创意。以下以第二次征书运动为例作简要介绍。

为鼓励社友积极征书,图书馆以组团竞赛的方式将全体社友划分为62个团,推举热心社友作团长,团员由各团长任意聘请,并规定每团征书的最低限度为40册。在征书质量方面规定以征集读者借阅率最高的社会科学和新文艺书籍,包括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哲学、文学及文艺作品为重点,并根据所征集图书与既定重点特色图书的关系度、价格予以量化的分数(见图3)。

由于征书组织细致缜密、奖惩分明,第二次征书收到奇效。在近两个月时间里共征集图书4246册,总分数达到8924分,超出计划征集数量1500册的1.83倍。更有趣的是在本次征书运动中连奖品也来自社友捐赠。图书馆组织者不但对征书优秀团体及个人加以表彰,还在《蚂蚁月刊》刊出予以宣传。

征书运动的宣传效应带来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申报馆等纷纷慷慨解囊伸出援助之手,著名学者曹聚仁曾捐书20册。由于征书工作做得好,馆藏图书由最初的700余册,很快增至20000余册,为图书馆工作高效运转提供了藏书支撑。

3.3巧用书目与反动势力斗争。

蚂蚁图书馆的工作非一帆风顺,由于大量宣传马列主义理论等新思想、新文化,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很快引起反动势力的“关注”。为阻碍青年接受进步思想,他们扮作借书人,将这些书籍借去,偷偷将书中进步内容剪去,然后若无其事地将书归还图书馆。针对此情况,图书馆不得不用较为隐蔽的方式与敌人展开巧妙周旋。为蒙蔽敌人,主动将部分反动书籍列入推荐书目,但在具体借阅工作中,工作人员对这些书作了特别“关注”,事先将这些书暗中做上记号,如有人借阅,即宣称该书已借出,现无法借阅,巧妙地避开了这些反动书籍的传播。

3.4图书目录组织彰显马列主义观点。

由于收藏了大量思想性强的进步书籍,蚂蚁图书馆在编制图书目录、排列图书时采用了“S.T.T分类法”。这部由应修人主编的分类法,是我国最早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观点立类的分类法。它以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为主,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创立了许多思想性强又有实用性的类目,深受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界人士的欢迎。

4.蚂蚁图书馆对当代图书馆工作的启示

4.1无条件借阅模式与当代图书馆服务。

蚂蚁图书馆无条件借阅模式的推出虽距今已有80余年,但其服务理念仍值得现代图书馆工作者学习和借鉴。此模式最大特点有三:一是可供借阅的图书力度大,全部馆藏图书皆可借阅;二是无门槛;三是服务区域远,服务的地区不止上海市内,就连国内偏远省份,甚至海外人士也可通过通信实现远程借阅。也有在借阅过程中发生丢失或逾期现象,但经过社友努力,很快使这些现象成为极少数。

这一重大突破即使放到现在也值得大书特书。笔者认为更应该学习的应是其开放、包容、公平、共享的服务理念。图书馆建设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程度的标志之一。图书馆的价值体现在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文献利用率、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图书馆能否跟上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参照,公平、公正、共享的服务理念可说是做好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的首要前提。反过来说,没有这些服务理念就很难做好图书馆工作。

二十一世纪,仍有一些图书馆或纠结于藏与用的矛盾中;或存有狭隘的藏书观念,唯恐镇馆之宝阅后有丝毫的闪失。总是信息服务中层层设卡,或从开放时间上,或从复制方式上制造烦琐手续,阻碍藏书利用。这一点在古籍查阅方面尤其明显。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图书馆管理人员缺乏开放、公平、共享的服务理念。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实现公平共享,共享范围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方面,还包括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实现文化共享图书馆更是责无旁贷的首要任务。现代图书馆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文化共享,蚂蚁图书馆无条件借阅模式是很好的借鉴。

4.2蚂蚁精神依然为时代所需。

蚂蚁图书馆之所以办得有条不紊、风生水起,与蚁社人员追求倡导的蚂蚁精神有很大关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目标,愿意为实现这一目标,发扬蚂蚁垒山的精神,将自己的力量奉献给社会事业。在工作中无论是领导社友还是一般社友讲求团结一心、相互帮助,并建立了深厚友谊,这种团结奋进的工作气氛造就了社友高度责任心、事业心,形成了我为人人,对工作高度热爱的苦干精神。这就是社友们自以为豪的蚂蚁精神,犹如强心针、助推剂让蚂蚁图书馆事业总能咬紧牙关、稳步向前。曾有一位社友,也是蚁社发起人之一,临终时对自己家务只字未提,放心不下的却是他钟爱的社务。图书馆建馆之初,经费紧张,没有资金聘请工作人员,社友们就主动担起图书馆值班任务,牺牲了大量业余时间,他们不但从不埋怨、叫苦,反而以此为乐、乐此不疲。在征书运动中一些社友为了让众多无钱购书的青年有书可读,主动将自己家中的藏书捐赠给蚂蚁图书馆,他们认为书放在家中,仅家人等少数人可读,放在图书馆,可供全社会借阅。可以说“蚂蚁图书馆的不断发展,都是历来服务社友心、血、力累积的结果”[6](13-18)。

蚂蚁精神对于当今图书馆事业发展依然受用。任何事业发展都离不开高度事业心、责任心,以及团结一致、吃苦耐劳的蚂蚁精神。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图书馆馆舍面积、藏书数量、技术设备、馆员学历已有大幅提升,但有的图书馆工作成效依然缺乏质的提高,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缺乏蚂蚁精神。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最重要的是热爱本职工作,有敬业精神。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要干一行,爱一行,用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和执着精神实现理想目标。不能只想着利益与索求,至少要在其位谋其政,不能这山看着那山高,见异思迁,干一行,厌一行。同时给图书馆管理者提出要求,管理者要制定出爱岗敬业的激励机制,鼓励馆员坚定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服务思想,把爱岗敬业作为提高个人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完成人格升华的首要途径。在干部选拔任用、职称晋升方面以爱岗敬业的评价作为首要前提,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总之,以完备的激励奖惩制度,激发馆员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最终让每一位馆员全身心地无怨无悔地投入本职工作中。

4.3征书运动与当代图书征集。

前文所述蚂蚁图书馆发动蚁社全体社友,组团征书的方式亦很值得推荐。这种征书方式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是规模大,举全社社友之力;其次是领导重视,蚁社发起人之一沙千里、许德良等都在征书团中,分别任团长;最后是分团竞赛、奖惩分明机制的设立致使征书积极性大增。

征集捐赠图书是图书馆补充馆藏的重要工作。当代图书馆征集捐赠图书,最常用的办法是采用征集函方式征集:或将征集函刊登于媒体或直接将函发往相关单位进行征集,方式虽简单,效果却一般。不妨借鉴蚂蚁图书馆的征书方式,举全馆之力,以分组竞赛方式进行图书征集,相信定会大有收获。

5.结语

蚂蚁图书馆虽仅举办五年,但在中国现代图书馆史留下了重要一笔。它是中国现代继上海通信图书馆后又一个主动为无产阶级,为广大低收入人民服务的图书馆,是国内首个推出无条件借阅模式的图书馆。其推出的进步图书不仅传播了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更重要的是影響众多青年从此走向了革命道路。这段历史虽距今已有80余年,但现在读来仍感觉熠熠生辉、闪闪放光。其倡导的蚂蚁精神,推出的无条件借阅模式等,值得当今图书馆人借鉴。

参考文献:

[1]周天度,孙彩霞.救国会史料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86:1014.

[2]《上海图书馆事业志》编纂委员会.上海图书馆事业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3]来新夏等.中国近代图书事业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

[5]王酉梅.中国图书馆发展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6]柴.剧团的兄弟:蚂蚁图书馆[J].蚂蚁月刊,1935(25—26).

[7]蚂蚁图书馆.第二次征书运动总报告[J].蚂蚁月刊,1934(20):19-21.

猜你喜欢

读者图书馆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