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纳须弥于芥子,绘新人于笔端

2020-02-04黄柏刚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0期

摘 要: 《万事如意》塑造了彭腊梅这个当代文坛全新的护工人物形象,将社会底层护工职业群体生活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出来,体现出薛舒对老龄化、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的关注、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万事如意》 彭腊梅 护工形象

薛舒的中篇小说《万事如意》发表于《作品》杂志2020年第1期。小说以湘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一间“临终”病房为中心,以负责一号病房护理工作的二十九岁年轻护工彭腊梅的日常工作、生活及情感为主线,通过该病房四个床位前前后后六位老人的生存现状及其家属子女的关系为纽带,折射和透视当代市民生活,将伴随中国老龄化社会进程和城市化发展而日渐壮大的护工职业群体的生活收于笔下,将老龄化社会的诸多现象和问题以写实风格展现在读者面前。人物形象鲜活丰满,薛舒对护工职业及群体的认识和思考敏锐而深刻。

一、纳须弥于芥子式的社会生活呈现

《万事如意》将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浓缩于一个病房之中——以病房中的各色人物为触须向外延伸,将社会不同阶层、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勾连起来,把病榻老人、底层护工、黄昏热恋、亲情伦理、职业规范、世界经济、城市家产纠纷、农村买卖婚姻等融为一体,颇得螺蛳壳里做道场之妙。

《万事如意》将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赡养老人特别是病床上的老人这件事上,折射出人性冷暖和世态炎凉。湘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说是全国大中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养老院的一个缩影,薛舒称这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临终医院”:“因为这里几乎所有的住院病人,都是患了不可逆转的重病的老人,中风、脑溢血、阿尔茨海默症……他们终日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智能低下,需要专业护理。他们住在这里,只是为等待生命的最后归期。这是城市医疗与养老图谱中,触角深入到最底层、最遥远的地方。”a这里发生的一幕幕场景,在全国不同城市不同病房里不断地重复上演:忤逆不孝的头盔哥、孝心孝行兼具的孝昌、文艺范式陪护老人的妙妙、刀子嘴豆腐心的大妹、经济危机冲击下的海外游子、相濡以沫的黄昏恋老人老纪……在日复一日的病房生活场景以及单调的护工工作展示中,读者能嗅到扑鼻而来的屎尿味和暮气沉沉的死亡气息,看到病人、家属与护工相互依存又暗斗心机的凡俗世态,体会孤寡无助、老残无依时的痛苦和孤独,痛恨冷漠绝情弃养老人的悖伦忤逆,品味温言善行体贴老人让人泪目的暖心细节,理解底层护工生活的平凡和艰辛,叹服薛舒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细致观察和传神描绘,颔首于她对护工群体生存发展命运的深刻思考。薛舒把严峻冷酷、每个人不愿面对但最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社会问题摆在读者面前:这份服侍人的护工职业苦、脏、累,吃住条件差,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很多人选择从事这个工作,只是为生活或情势所迫,因为入职门槛低,工作收入相对还不错,可以攒够给儿子娶媳妇的钱或给孙子包个大红包或者还清自己定亲的费用换得自由身……很多人选择了这份职业但并不喜欢这个工作,甚至抵触和厌倦。薛舒在一个创作谈中写道:“小丁习惯于一边给病床上的老人擦身一边抱怨:这是人干的活吗?这哪儿是人干的活?”薛舒感慨:“等到她自己垂垂老矣的时候,该由谁来为她做这份‘不是人干的活。我相信,她不会指望她那‘啃老的儿子,肯定。当然,这也是我、我们,终将要面临的问题。”b《万事如意》把中国社会城市化和老龄化进程中面临的严峻社会问题以文学的方式展现出来,并以护工彭腊梅这个人物命运轨迹的书写进行了一种文学的解答。

二、鲜活真实极具个性的全新人物形象塑造

《万事如意》塑造了彭腊梅这个干练泼辣、善良体贴、聪慧上进的护工人物形象。安徽农村出来的小彭,只念过小学,文化水平不高,虽然没结过婚,却选择了一般年轻女性不愿意干的洗脚、梳头、端屎、接尿、擦身、洗屁股等,服侍病人的护工工作。她负责一个病房四位病人的护理,工作任务繁重,但她手脚麻利,护理经验丰富,“干活又勤快又机灵,病人家属没一个不喜欢她的”,连护工同行都夸她能吃苦。她对病人真心关爱,体贴有加,干净卫生,护理的病人从不会生褥疮。一些老人缺乏自控能力,感觉不舒服会用手去抓扯自己的尿袋或做一些不理智不文明的举动,还有一些老人失忆后喜欢乱跑,容易迷路走失,通常护工就是用约束带把他们手或脚绑起来以限制他们行动,这是无奈的管理之举,对护工来说当然省心省力。小彭却一直不用约束带绑病人,即使在护理证考试前最紧张的复习阶段,她要在护理的间隙抽空背书,又担心祁先生走失,她也只是用床单系住推车的两端,再推着她去外面转。不用约束带是因为小彭心地善良,不忍心用它绑缚限制老人。病房的老人们喜欢她,顺从她,依赖她,因为她纯朴真诚,护理病人细心耐心,体贴周到。

彭腊梅善良、宽容、极富爱心的性格,通过小说中几个细节描写得以突显。“忙进忙出,走过祁老太太跟前,会伸出手,在她皱皮疙瘩的老脸上揉搓几下……”这个细节很能体现人物内心的真诚与善良。带有爱意的抚摸、揉捏等亲昵的身体接触,会让失去记忆,呆傻无助的老人身心放松,产生亲切感、安全感和依赖感,有助于老人的心理健康。这种无意识的举动体现出小彭与病人之间友善亲密的关系,在长年累月的接触中,她与病人之间已经超越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虽无血缘却如亲人一般熟悉和亲切,这种亲密和依赖有时甚至让病人家属都会感到嫉妒。

头盔阿爹的头发太长,小彭一番好意给他理发,但老人非但不领情,还把对儿子不来探视的怒气发泄到小彭身上,狠狠地咬小彭的手,把自己一颗门牙都崩掉了。小彭没有记恨,还把老人的断齿捡起来放入床头柜抽屉。老人去世后送去火化前,她叫住殡葬车,将这颗断齿找出来,扒开头盔阿爹紧抿的嘴,把断齿塞进他的口腔,让老人带着身上所有东西完整地走,这个细小的举动很是让人动容,把这个女孩心地善良和关爱老人的性格真实地展现出来。

中秋节晚上,三床祁先生看着窗外的月亮,直挺挺坐着不睡覺,为了让老人早点歇息,小彭给她讲黄鼠狼修仙的故事。小说中这段人物对话和场景让读者忍不住鼻子发酸,一个年轻女孩,把奶奶儿时讲给她听的故事,再讲给眼前失忆无助的老教授听,这个画面极具张力:老人晚景的凄凉,小彭对老人朴素真诚的关爱,两个孤独者相依相靠的温暖,酸楚悲凉而又温馨感人。质朴的语言和稚拙的举动,表达出彭腊梅金子般纯朴的心,让人在赞叹小彭对老人关爱体贴的同时,也对护工生活增添一份理解与同情。

彭腊梅对老人的精心看护、体贴关爱,既是尽职尽责、工作认真的表现,更是其心地善良、敬老爱老的天性使然。她对孝道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节俭抠门的她,舍得花九百多元钱给妈妈买手机;工作再忙再累,每天也要和妈妈微信聊聊天;即使母亲为筹钱给哥哥办婚事帮她包办了婚姻,她也没有怨恨母亲,只是离开家乡走进城市,想打工挣钱还掉彩礼买回自由。她身上有一种为老人为家庭忍辱负重的人性力量,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用真心真情与呆傻失忆的老人们沟通交流,成了这些生命灯盏将要熄灭的老人的生活依赖和心理慰藉。

她和送快递小哥“天天见”日久生情的那份爱,有一种朴素清纯的美。在不顺心时轻轻关怀的一句问候中,在痛苦烦恼时不经意间靠上那人肩头哭泣中,在耍小性子发点脾气的任性中,在送心形巧克力的爱意表白中……爱的种子在这两个城市底层打拼的年轻人之间悄悄萌生。薛舒把这份真诚的情感写得清纯、质朴而又动人,有一种羞涩含蓄的美。

彭腊梅干练泼辣、勤劳善良、质朴真诚,展现出人物性格美好的一面,但她身上也有不少缺点:投机取巧,把两个病人的食物混用一根针筒喂食;明知糖尿病人不能吃糖,为了安抚病人她偷偷给大妹爹嘴里塞糖果;病人家属给小费,她也悄悄收下;徒弟赖宝娣请教她,病人打骂自己时该怎么做,小彭教她家属在的时候别骂,打的话不留痕迹别让家属发现。为了从母亲给她包办的婚姻中脱身,她还做过一件非常愚蠢、不道德的事。她偷了丁阿姨给将出生的孙子准备的一万元红包钱,还装出遭过贼同病相怜的模样劝丁阿姨不要报案,不过,最后她还是将这笔钱悄悄放了回去,卸下良心和道德的重负。彭腊梅身上的缺点折射出护工职业群体灰色的一面,既是护工工作与生活的真实描写,也说明这个行业及其从业人员有待进一步规范管理。

彭腊梅善良、质朴,关爱体贴老人,是病人依赖和家属信赖的好护工。虽然工作又脏又累、繁重单调,贫穷的家庭和包办婚姻,让她的生活痛苦而不幸,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她对生活充满乐观和希望,摆脱贫穷、追求真爱、有尊严地生活是支撑她在城市打拼前行的力量。她身上的缺点与善良质朴真诚的品德形成一种矛盾对立,让这个人物形象显得真实、鲜活而丰满。她不仅是薛舒笔下又一个“以好人为基调又掺杂了许多个性与缺点的小人物”c,更是城市中无数为生活奔波打拼的底层护工的代表,一个当代文坛全新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命运折射出时代变革主题

彭腊梅对邱老师、祁先生这些读书人有一种肃然起敬的尊重,她不仅崇拜有文化的人,而且聪明好学,不懂就问。聊天时老纪说了句成语:有志者事竟成,她不懂。转过身她就去问护工李姐,李姐告诉她:“‘就是你想干啥,一直干一直干,就会干成。小彭立即想起前些年看的电视剧:‘是不是许三多老说的那句话,不抛弃,不放弃?李姐一拍大腿:‘就是它。”这段对话把小彭点滴积累提高文化知识的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她能在别人给出的答案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好学且聪慧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这与她后来能顺利通过护理证考试形成草蛇灰线似的呼应。

《万事如意》用穿插叙述的方式讲述了护工们护理员上岗证考试的全过程,考证意味着压力、冲击和危机,考不上就不能再从事这份工作,彭腊梅就只能带上做护工三年挣的几万元钱回农村去嫁人生子过一辈子。她只有小学文化,复杂的考试内容使她望而生畏,而全天候护理琐碎忙碌的工作,让她无法安心复习,双重压力下她曾想过逃避和放弃,“不考了,回老家去”。但性格坚韧的她不肯轻易认命服输,考证在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让她看到了机遇和希望——有了证,就有了工作的保证,就能在大上海立足。她有自己的人生信念,想有尊严有体面地工作,有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考证使她看到了走向美好生活,改变自己命运的希望。她咬牙坚持,见缝插针,挤出时间背诵《护工培训教材》,付出了比其他护工多几倍的努力,最终如愿以偿拿到护理证,跳槽去了“比湘泉街道卫生服务中心高级多了”的兰棠護理院。临别之际,彭腊梅把病人大妹爹常挂在嘴边念叨的四个字“万事如意”,用短信发给了胡老师,既是对帮助过自己的“头儿”的感谢和祝福,也是对自己未来生活的一种祈愿。感恩、大度,能超越以前的管与被管的狭隘视野,能体谅他人,理性地看待人与事,体现出经过几年城市生活历练打拼后农村女孩彭腊梅视野的拓展和心智的成熟。那些时断时续拼命复习的零散片断连缀而成的备考场景,将一个在时代浪潮冲击和恶劣环境中,认定目标后“不抛弃、不放弃”奋力打拼的城市底层女性打工者形象展现出来。彭腊梅的考证经历是时代变革规范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如果没有“胡扒皮”们平时严厉规范的管理,没有社会对护理证的强调,这个社会必需的职业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而从事这个职业的人也很难有出头之日。小说的结尾让读者看到这个职业规范发展及这些护工生活的美好愿景,也看到了从事这个职业的护工群体未来发展的希望。

与薛舒另一部护工题材中篇小说《张某花》d相比,《万事如意》的人物性格更鲜明,内心展示更充分,形象更鲜活、丰满,护工群体的工作、生活和情感世界得到了更清晰立体地呈现。(关于两部小说的比较笔者已撰文另述)薛舒的小说让人们开始认识和了解护工这个职业群体——他们文化水平不高,有不少缺点和毛病,但他们吃苦耐劳,肩负挣钱养家、摆脱贫困的责任,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追求,在城市底层的生存竞争中努力找寻适合于自己的发展之路,就像彭腊梅可以摆脱贫穷、落后对自己婚姻爱情的束缚,去上海报那个“高大上”的花园式养老别墅工作一样,他们也会通过奋斗把命运努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小说开放式的结尾让人们看到城市底层生活那些小人物的人生希望,令人有一种欣慰和释然的喜悦,彭腊梅的命运,触动和温暖着无数读者的心。《万事如意》以病房浓缩人生百态,以人物命运折射时代主题,融社会变革于市井生活,成功塑造了彭腊梅这个年轻的护工人物形象,曲折、丰富、有志者事竟成的人生成长故事,是时代的潮动和都市的风云翻涌,纳须弥于芥子,绘新人于笔端,《万事如意》是2020年文坛开年的新作,也是写出了现代城市生活希望和温暖的一部力作。

ab薛舒创作谈:《〈张某花〉:“临终医院”里的故事》,中国作家网2018年7月26日,http://image.chinawriter.com. cn/n1/2018/0726/c404032-30171275.html

c 李畅:《历史、传统与民间人事的魅力》,《当代文坛》2010年第5期。

d薛舒:《张某花》,《飞天》2018年第3期。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9年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科研项目“新媒介与广东文学创作及批评研究——以《作品》杂志为例”(项目编号:2019G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 者: 黄柏刚,文学博士,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文学批评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从事文学批评及影视艺术研究。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