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阳明诗歌中“月”的佛禅意涵

2020-02-04傅伊岚卓光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10期

傅伊岚 卓光平

摘 要: 王阳明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其诗文作品中的许多意象都流露出佛禅的思想意涵,如其诗歌中的部分“月”字就含有“指月”“经月”“满月”三种佛禅意涵。其中,“指月”是指通往真理与光明的道路,正是在生活一次次的磨砺中,王阳明在月光的指引下悟得真知、求得真理;“经月”喻示着时间流逝变化,又蕴含着王阳明对人生虚幻无常的感慨;“满月”是佛性圆满的象征,在王阳明晚年讲道时,其思想已臻成熟,并能灵活运用该体系解决现实问题,体现了他对佛性圆满的向往与追求。

关键词:王阳明诗歌 佛禅意涵 “指月” “经月” “满月”

王阳明在诗歌创作时经常描写“月”,在《王阳明全集》所收录的诗歌中,“月”共出现了一百四十九次。在佛教经典中,“月”往往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王阳明深受佛禅思想的影响,其诗歌中的部分“月”字就含有“指月”“经月”“满月”三种佛禅意涵:“指月”是指通往真理与光明的道路,正是在生活一次次的磨砺中,王阳明在月光的指引下悟得真知、求得真理;“经月”喻示着时间流逝变化,又蕴含着王阳明对人生虚幻无常的感慨;“满月”是佛性圆满的象征,在王阳明晚年讲道时,其思想已臻成熟,并能灵活运用该体系解决现实问题,体现了他对佛性圆满的向往与追求。

一、“指月”:指引方向,通往光明

王阳明出生在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其祖父王伦“视纷华势利,泊如也”a。父亲王华为进士第一甲第一名,学识渊博,气质醇厚。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王阳明自幼受到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广泛阅读,才华横溢。无论是从事于朱熹之学还是研习佛道之术,王阳明的目的均在于“通至道”以成圣人,而他思想上的一切苦闷与彷徨,其根源就在于未能找到一条真正能通达于至道的途径。b在“成圣”之路上,王阳明不断遭遇挫折,却又在挫折中不断自我超越。在龙场悟道之前,王阳明遭遇了两次大的挫折。一次是在成化二十三年(1487),王阳明格竹遇疾。虽然少年王阳明并未真切领会朱熹的格物学说,然而格竹子失败的这次经历却让他对朱子学说产生怀疑,为其开辟自己的学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另一次是因为直言进谏得罪了权宦刘瑾被罚廷杖四十,囚禁在诏狱中。幽暗的囚室成为磨砺王阳明心志的绝佳处所,正是在诏狱中,王阳明开始感悟真知、走向心中的光明。

正德元年(1505 )冬,宦官刘瑾把持朝政,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朝政混乱不堪。王阳明上疏论救,触怒了刘瑾。《阳明先生年谱》记载:“疏入,亦下诏狱。已而廷杖四十,既绝复苏。”c自此,王阳明的命运发生了剧变,他从一个春风得意的朝廷官员变成了阶下囚。他在狱中写下了一系列诗歌,反映了他所身处的环境以及他在巨大变故下思想情感的变化。在狱中,王阳明望月抒怀,心生无限感慨。在《见月》一诗中,他发现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存在共通性:“屋罅见明月,还见地上霜。客子夜中起,旁皇涕沾裳。匪为严霜苦,悲此明月光。月光如流水,徘徊照高堂。胡为此幽室,奄忽逾飞扬?逝者不可及,来者犹可望。盈虚有天运,叹息何能忘!”d王阳明身处黑暗冰冷的狱室,心中十分忧愁。通过屋隙透射进来的月光让他浮想联翩。他看到月光如流水一般在厅堂里流动,映射得厅堂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沉入黑暗,从而联想到朝廷局势时而黑暗时而明朗。然而,无论厅堂明亮还是黑暗,月亮总悬挂在天上,无论朝廷局势黑暗还是明朗,圣人总是存在的。无论过去经历了什么,只要有圣人在,未来还是有希望的。于是在诗歌最后,王阳明振作了起来,希望通过努力使未来朝光明的方向发展。这与《有室七章》 中提到的月的意涵有相近之处:“耿彼屋漏,天光入之。瞻彼日月,何嗟及之!”e圣人品德高尚、能力出众,如同日月一般光芒闪耀,为深陷泥潭的国家带来希望。

《屋罅月》是王阳明在狱中所做的诗歌:“幽室不知年,夜长昼苦短。但见屋罅月,清光自亏满。佳人宴清夜,繁丝激哀管;朱阁出浮云,高歌正凄婉。宁知幽室妇,中夜独愁叹!良人事游侠,经岁去不返。来归在何时?年华忽将晚。萧条念宗祀,泪下长如霰。”f该诗反映了王阳明在狱中的心理状态。《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满百》曰:“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昼短”蕴含着人生苦短之悲、韶华易逝之叹,王阳明在《屋罅月》一诗中描写“夜长昼苦短”,固然是因为当时正为冬季,本身就夜长昼短,又因为寒冷、病痛、失意和落魄的折磨,王阳明心里格外“苦”,才觉得夜格外长。在人生苦痛的牵引下,他受到从屋子的缝隙间透出的月光的指引,构筑了一间空中高阁,阁楼中君子设宴,鼓瑟吹笙。然而,由于王阳明内心忧愁苦闷,连君子弹奏的雅乐都有一丝凄婉之音,联想到此时下狱的心酸苦楚,于是“泪下长如霰”。

此诗为王阳明的“怨愤”g之作,在漆黑的狱室中,屋隙里透出的一点月光让王阳明浮想联翩,狱室内外为两个世界,狱室内黑暗阴沉,做的都是阴暗亏损的事;狱室外却是乾坤朗朗,有明月清风、佳人设宴。身处黑暗中的王阳明受到月光的指引,“将正义与邪恶、真情与无道做了比照,鞭笞了邪恶”h。这些让王阳明了解了圣贤之道,指引他走向自我修行的道路,为他接下来在贵州龙场悟道奠定了基础。

正德二年(1506),王阳明被贬至贵州龙场,贬谪的路上,刘瑾曾派人追杀。据《阳明先生年谱》记载:“先生至钱塘,瑾遣人随侦。先生度不免,乃托言投江以脱之。因附商船游舟山,偶遇飓风大作,一日夜至闽界。”i王阳明假死脱身后,曾有遁隐的念头,在一位老道的启发下卜得“明夷”卦,意为克服一切困难,始能有利,最终决定再返谪途。此时他心境开阔,写下了《泛海》一诗:“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0诗歌整体大气磅礴,语言超凡脱俗。上联营造了宏大的气象,将个体置于茫茫宇宙中,个人的烦恼、忧愁都显得十分渺小,表现出诗人昂扬的斗志和宽广的胸襟。诗歌下联描绘了一幅飘逸潇洒的画卷:在清风朗月的夜晚,舟楫在河海的波涛声中快速前进,犹如僧人执锡杖凌空飞行,长风破浪。月照亮天地指引舟楫前进,月也同样照亮人的内心指引王阳明实现思想上的飞越。

面对现实的磨难,王阳明在月的指引下化解愁苦、感悟真知,实现了精神上的提高,这与佛教中的“指月”有着相同的内涵。阳明的心学在当时被誉为“阳儒阴释”,遭到如朱学学者的攻击,出于不授人以柄之考虑,阳明对涉及佛禅的地方十分低调,钱德洪在整理老师文集时,也对其中的佛禅内容进行了一定的删改和过滤。! 1尽管王阳明的作品中很少找到直接引用佛教的语句,诗歌作品中也没有直接出现“指月”这个词,但还是可以看出相关的禅宗要义。

佛在《圆觉经》中说:“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楞严经》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因看月。若反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月为明月故。”“指月”是指通往真理和光明的道路,月可以指引人走出彷徨、感悟真知,正如佛教经典可以让人领悟真理、培养佛性一样。如果有人把月本身当作真理,把感悟真理的方法当作真理本身,就会失去真理。这与禅宗中定义的佛性也有相通之处。禅宗认为众生皆有佛性,佛性要义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弱化了佛教经典等在修身养性和成佛过程中的重要性,“直指人心”凸显了心灵感悟在感悟真理中的重要性,这与王阳明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道路一致。

二、“经月”:时间流逝,人世无常

王阳明一生充满传奇,但也起伏不定,命运坎坷。他五岁时不会说话,十一岁时能做出“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的绝妙好诗;十三岁时母亲去世;二十二岁科举落榜,二十五岁再次落榜,三十五岁时得罪权宦被贬龙场,路上又遭遇追杀,只好伪装投水自尽躲过一劫。之后,他又解决了困扰江西数十年的寇乱,在平定宁王叛乱后却遭遇朝臣诬陷,在身体严重患病的情况下又平定了广西叛乱。坎坷的人生经历自是对王阳明的磨砺,而这一切却让他最终在绝境中悟道。

王阳明对思想游移于儒道佛之间,与天地万物相融,丰富的人生经历与较为无拘的思想让他能够敏锐地把握自然之景随时间流逝发生的变化,并从中获得人生感悟。比如在《沅江晚泊》中,王阳明描绘了沅江的夜景:“春来客思独萧骚,处处东田没野蒿。雷雨满江喧日夜,扁舟经月住风涛。流民失业乘时横,原兽争群薄暮号。却忆鹿门栖隐地,杖藜壶榼饷东皋。”! 2春天夜晚夜色幽深,游人独自在外漂泊,看着春天万物复苏、稻田抽穗的生机勃勃之景,却备感孤独。看到江面上的阵阵风涛,联想到扁舟抵抗风浪的艰辛与苦涩,借此抒发环境对个人意志摧残和信念瓦解的压迫。又如在《泊舟大同山溪间诸生闻之有挟册来寻者》中,王阳明再次描绘了自然界之景:“扁舟经月住林隈,谢得黄莺日日来。兼有清泉堪洗耳,更多修竹好衔杯。”! 3扁舟长年累月漂泊在山溪边,又有叮咚清泉、修竹茂林,表现出王阳明对自然风景的喜爱之情。

正德十二年(1517 ),王阳明四十六岁,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等地。二月平漳寇,四月班师。! 4途中经过上杭县城,作《回军上杭》:“山城经月驻旌戈,亦复幽寻到薜萝。南国已忻回甲马,东田初喜出农蓑。溪云晓度千峰雨,江涨新生两岸波。暮倚七星瞻北极,绝怜苍翠晚来多。”! 5王阳明为了平定漳南盗贼之乱而驻军上杭县城,首联中“经月”意为整月,表示王阳明处理军政事务的辛劳以及平定战乱的不易。王阳明在处理政务之余,也会外出官府视察民情,观察当地的农耕恢复情况,表现出他勤政为民的优秀品质。

《阻风》一诗也体现了王阳明体恤百姓的情怀:“冬江尽说风长北,偏我北来风便南。未必天公真有意,却逢人事偶相参。残农得暖堪登获,破屋多寒且曝檐。果使困穷能稍济,不妨经月阻江潭。”! 6王阳明初来到此地时,看到的是一片破败的景象:百姓深受战乱和自然灾害影响难以安心耕种,生活条件困苦,只能住在破败的屋子里。王阳明对此感到十分痛心,下苦功夫治理,并有“经月阻江谭”般不怕辛苦、不惧艰难的决心。在“天公”和“人事”的共同作用下,最后农耕得到了丰收,这也体现了王阳明的政治才能和心系黎民百姓的伟大情怀。

“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常见意象,也是佛教经典中的常见意象,大都表示时间流逝变化。王阳明诗歌中的“月”意涵丰富,这与他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关。唐代杜甫在《火》一詩中描述“楚山经月火,大旱则斯举”! 7,直写楚山之火持续时间长,火势威猛,造成了严重的旱灾。宋代诗人刘克庄在《凤凰台晚眺》里写“经月疏行台上路,秣陵城国忽秋风”! 8,以此描绘行路的长久艰辛。王阳明诗歌中的“月”含义丰富,也与他有着较为深厚的佛禅积淀有关。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圆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转变,中国人将不同时期的月称之为圆月、缺月,佛教称其为黑白月。佛陀在《楞严经》里讲黑白月,白月指上半月,黑月指下半月。黑月白月轮转,就过去了一个月,即为经月。

时间的流转变化也会带来世事的变化,在《维摩诘经》里以“水中月”喻指世事无常虚幻,赋予了月更深层的含义,这在王阳明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上杭县城里百姓多年生活安稳顺遂,一朝周边起了盗贼之乱,于是人心惶惶,难以安宁。与此同时,当地又大旱三月,不利于农耕作物生长,这对于百姓来说可谓是雪上加霜。《阳明先生年谱》记载:“时三月不雨。至于四月,先生方驻军上杭,祷于行台,得雨,以为未足。及班师,一雨三日,民大悦。”! 9讲的就是王阳明来到上杭以后,先平盗贼之乱,后祈雨成功,彻底解决了当地百姓生活难题这件事。《回军上杭》中写到“溪云晓度千峰雨,江涨新生两岸波”,这其中就有对祈雨成功的欣喜。短短的几个月,上杭县城的百姓经历了从安稳到动乱再恢复安稳的转变,体现了王阳明对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寄徐掌教》是王阳明酬答友人的诗:“徐稚今安在?空梁榻久悬。北门倾盖日,东鲁校文年。岁月成超忽,风云易变迁。新诗劳寄我,不愧《鸟鸣》篇。”@ 0王阳明在此诗中回想当年与徐掌教初见的场景,怀念友人,并感叹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徐都宪同游南庵次韵》中写道:“树老岂能知岁月,溪清真可鉴秋毫。但逢佳境须行乐,莫遣风霜著鬓毛。”@ 1该诗以树木生命的长久与人生命的短暂作比,含蓄地表达了对岁月飞逝无可挽回的无奈,只能及时行乐才能减少遗憾,透露出一点洒脱。通过对王阳明诗歌中“经月”意涵充分解读,不但可以更加了解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也可以更了解王阳明在不同阶段的心境。

三、“满月”:佛性圆满,理想寄托

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姚江学案》中对王阳明的学术思想做了一个简要的评述:以龙场悟道为界限,分为“前三变”和“后三变”。“后三变”是指王阳明从提出“知行合一”到倡导“致良知”,再到居越讲学,其思想境界在不断提升。

《阳明先生年谱》记载:“嘉靖元年壬午,先生五十一岁,在越。二月,龙山公卒。”@ 2王阳明在绍兴丁父忧时,其思想已臻于成熟。表现在诗歌中,即为王阳明经常在月下思考人生哲学,并能用该体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时王阳明经历了贬谪,又平定江西等地的叛乱,人生经历丰富,他望月时,关注的不仅仅是月的阴晴圆缺,也不再一味感伤人间百态、世事变迁,反而悟出了世界处在一种和谐的平衡中,唯有加强内心修养才能保持平和的道理。此时的月有圆满之意,是内心修养达到一定境界之后看待世界的宽容、通透和平和。

《碧霞池夜坐》写于嘉靖三年(1524)八月,当时王阳明独自一人月下静坐,感悟天地万物。“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宿尘?”@ 3秋雨过后,凉风习习,王阳明独坐在绍兴伯府第的碧霞湖畔思考问题。鸢飞鱼跃是湖畔一景,也是世界万物的一部分,王阳明在月光下静坐,悟出世界的本体是一种和谐的平衡,任何过度的欲望都会破坏世间的平衡,平衡破坏后最终会危及自身的大道理,即“万物是吾身”。在诗歌的最后两句,王阳明又感叹能够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实在是很少啊,朝中大臣们还卷入在“大礼议”事件中,名为“议礼”,实则争权夺利,不顾社稷民生,过度的欲望纷争终究会破坏世间的平衡,产生不可避免的恶果,最终危及自身。

王阳明在《月夜·其二》中更是站在历史的高度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教育观,能够在哲学思想的指导下解决现实问题,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4。诗歌侧重说理,诗人先讲今年中秋的月亮格外明亮,并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月蕴含的哲理。月升月落,月亮散发光芒为人类的进步指示着方向;在人类社会,历朝历代都有像月亮一样引领着大多数人前进的圣人。王阳明受到“入世”观念和“成圣”思想的影响,一直希望自己成为通儒学、践真知的圣人,如月亮带来光明、指引人们前进,于是王阳明晚年在讲学时致力于教书育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清洗身边的污浊,培养儒学专门人才。

在嘉靖四年(1525)的中秋,王阳明的思想又有了提高。虽然“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5,乌云遮蔽以致无法欣赏天上的月亮,但是王阳明别出心裁,由赏天上的月转为赏心中的月,“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表现出他对内心修养的重视,对良知真理的赞美。风雨雷电的交替是世界运转的自然规律,王阳明没有被满月前的乌云所遮蔽,在难遇的“百年好景”之中欣赏“山河大地拥清辉”的盛景,秋高气爽,满月悬空,在这样的环境下,心灵自然澄澈透明,通晓万物之理,最终得出“赏心何必中秋节”的结论,达到了圆满的境界。全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以中秋之夜天象的变化暗示世事曲折,阐明了唯有内心的“光明月”,唯有良知才能时刻欣赏到好风景,“开显心中光明的化境”。

佛教中“满月”指佛性圆满,佛性是指众生都有觉悟成佛的可能,也指人的大智慧、大觉悟。中国古代的高僧也常常寄予了满月不同寻常的意义。唐代高僧永嘉玄觉禅师在《证道歌》中道出了佛性:“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摄。”禅师以月亮比喻佛性,认为在水中可以倒映出月亮,所以“一月普现一切水”,然而水中的月有千千万万个,真正的月亮只有天上悬挂的那一轮月,也就是佛性,月圆,则佛性圆满。王阳明受到此类佛教思想的影响,晚年在越地讲学时,看到中秋满月,还是会受其影响有所感悟。唐代诗僧寒山有诗曰:“众星罗列夜明深,岩点孤灯月未沉。圆满光华不磨莹,挂在青天是我心。”该诗寄托了寒山的理想与情怀。王阳明月下沉思,也表现了他对佛性圆满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王阳明诗歌中的“月”主要有“经月”“指月”“满月”三种不同的佛教内涵,这三层意境是王阳明不同时期的感受,展现了王阳明的人生历程,有时候又因为王阳明思想的复杂性而有交汇重合之处,表现了王阳明曲折的人生经历和超脱的思想境界。

ab董平:《王阳明的生活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6页,第13页。

cdefijlmnopst@ 1 @ 2 @ 3 xy吴光、钱明、董平、姚延福:《王阳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5頁,第568页,第566页,第568页,第1006页,第574页,第598页,第636页,第1015页,第619页,第629页,第1018页,第593页,第594页,第1055页,第649页,第650页,第655页。

gh华建新注:《王阳明诗文选》,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11页,第209页。

k侯丹:《阳明诗歌与佛禅》,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5页。

q出自《杜工部草堂诗笺》卷二十八。

! 8出自《后村集》卷一。

作 者: 傅伊岚,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本科学生;卓光平,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从事越地文学与文化研究。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