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乡村振兴

2020-02-04梁家栋

中国市场 2020年3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

梁家栋

摘要:乡村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主体,对城市化的发展和社会演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党确定了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建设、发展做了政策保障。文章以浠水县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实施以及成效为起点,在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县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的调研,拓展到整个乡村城镇化的具体实践,并从中分析总结出先进的经验和存在的少量不足,论证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乡村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此作为乡村社会新型城镇化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

一、引言

乡村是具有经济、政治、人文、自然底蕴的基本地域单位,作为城市的前身,以其简单的社会类型,成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的基本居住场所。一般意义上的乡村具有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经济基础单一、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小的特征,与城市有较大的差别。当代中国乡村发展的主要趋势在于由近代乡村向现代乡村转型,顺应了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潮流,向着多元化、多层次的方面转型。现今中国社会,占有总人口40%的人生活在乡村地区,他们作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是现代乡村地区社会转型的主要力量,在推动经济向内需发展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同时,由于城市地区工业化速度不断加快、“城镇化”潮流不断加强,部分城市地区人口选择回到乡村开展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近年来,伴随着乡村各方面的发展,为乡村经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大量机遇。乡村作为国家初期城市经济建设的奉献者,在国家经济实力取得巨大进步的今天,获得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支持,其发展将为国家整体实力和国民共同富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

“农村基本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当前全面小康建设已经进入到了最后冲刺阶段,然而农村地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鉴于贫困人口、精准扶贫对象集中在农村,因而加速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关注的程度。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地区基本服务保障,对于创新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服务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针对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所带来的成效和进步,论证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支持力量。以湖北省浠水县为例,基于相关文献的查阅并结合当地实际,选取了基建改造和新建情况变化、历年脱贫人口数量、近年乡村人均收入变化和增长比率、地区旅游人数变化情况和效益、城镇化增长率等5个方面的调查结果,分析归纳出该县在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当地实际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1.关于就地城镇化的研究

吴碧波(2016)认为,中国当前出于快速工业化、城镇化时期,国情决定部分农民必然就地城镇化,因为实际情况需要决定部分具体的就地城镇化模式。但是对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当前还缺少清晰的理论分析,缺少模式选择的理论或范式总结, 对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选择的特殊性明显不足。政府政策是城镇化重要内生变量,但必须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当地非农化或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就地城镇化的支撑。武小菲等(2019)认为就地城镇化具有明显的空间依赖性,第二产业集聚对于县域就地城镇化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显著,第三产业集聚正向作用不明显。

2.关于休闲旅游型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李萌豪(2016)认为,立足于“三农”问题,以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为核心,建设以“产业多元融合、农民生活质量提升,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特色园林,以建设休闲旅游型乡村,促进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谯洁(2017)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在改变农村传统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在驱动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强化村民土地权利主体地位、保障村民土地权益、建立合作社、以土地合营获得收入、推动土地资本化四个要素促进城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

3.关于“厕所革命”建设农村的研究

李炳忠(2016)等认为通过改造厕所,实现旱厕无害化、落实清洁环保,为美丽农村建设开辟新路径。孙枫(2016)等认为,当前中国旅游景区厕所建设过程中存在观念落后、数量甚微、简陋错位的不足,需要从观念、设计和技术三层面进行构建创新发展的技术体系框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研究评述

上述文献针对城镇化的各类问题以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自己的研究,近几年的研究方向针对于城镇化的研究成果比较符合当前国情、迎合国内政策指向。一部分学者从就地城镇化入手,以人口定居的角度来分析城镇化在农村的推进过程。另一部分学者从实施措施上入手,认识到了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对于整体建设发展的推进作用。但是对于以上学者对于创新模式和思维创新的总结性研究尚有缺漏,结合乡村实例,立足于乡村发展历程的具体措施,还未能剖析出相对全面的结论。基于此,本文以湖北省部分县乡为例,就基建改造新建、脱贫人口数量、近年乡村人均收入变化和增长比率、地区旅游人数变化情况和效益、城镇化增长率等5个方面,通过比较历年数据结果,分析归纳出该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成果以及尚存的少数不足之处,结合以上结论取长补短提出解决的建议。

三、案例:湖北省浠水县及其乡镇基本情况和分析

(一)样本村介绍

本文选取的典型样本是来自湖北省东部地区浠水县及其乡镇。浠水县是湖北省黄冈市下辖的一个县,处在武汉城市圈的范围之内,深受武汉市发展的影响。该县总面积1949.3平方公里,人口一百余万人。因为地理位置的特殊,并且有長江水道、柳界公路、沪蓉高速、京九铁路等水陆交通基础设施,处在武汉城市圈的辐射范围之类,所以该县的经济发展饱含巨大潜力;浠水县县内有众多自然旅游景点、历史文化景点、且富有红色革命遗迹,经济发展资源十分充裕。但该县在黄冈市内平级县中,经济发展状况平平,仅与其他县市稍有差别。2016年开展以“厕所革命”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使浠水县面貌焕然一新,农村地区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加。遵从省委市委的专项部署和计划安排,改造和兴建了一大批基础设施,提高了基本生活环境质量;也发掘了大量旅游文化资源,为产业结构优化和就业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增加居民的收入、丰富居民生活、拓宽积极文化传播途径,提升全农村地区文化水平。

(二)调查数据与分析

基于相关文献的查阅并结合当地实际,选取了基建改造和新建情况变化、历年脱贫人口数量、近年乡村人均收入变化和增长比率、地区旅游人数变化情况和效益、城镇化增长率等5个方面。因为该村下辖各镇具体情况大同小异,故列出该县整体情况数据以供参考。由于该县旅游发展在新兴经济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相比于其他县更具普遍性,因此“招商投资、创业设厂等经济部分”未列入本次调研内容。数据调查内容见下表:

1.2015-2018年浠水县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建情况变化(见图一)

2.2015-2018年浠水县脱贫人口数量(见图二)

3.2015-2018年浠水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见图三)

4.2015-2017年浠水县城镇化率变化情况。(见图七)

数据及调研分析:通过数据整理,可以体现出浠水县地方政府对该县基础设施建设始终保持热情,同时,城关镇和地方乡镇的各项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和成果;数据中改造包括棚户区、农村危房、中小学校舍和运动场、旧危水库、道路桥梁等;新建项目包括公共廉租房、各类幼儿园、福利院养老院、沼气工程、乡村医院卫生所等,以及引进的外来招商投资。当地县政府也对本地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结合本地实际,依托地方独有的农副产品、历史文化遗迹、自然名胜风景区、民间特色非物质文化等现有资源,进行新形势的开发,鼓励地方各乡镇打造新型旅游观光景点,致力于创造“浠水新名片”,地方民意指数向上。同时得益于本地基础设施的完善,促使外来投资增多,建设了一大批新项目,尚有项目还在建设当中。

另一方面,外来旅游人数增长速度较快,依托旅游发展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渐优化,该县年度旅游收入在不断提高,加快促进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使得该县的第三产业比重逐年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也因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增加、外来旅游人次增多、交通和信息交流的不断完善而获得实质性的增长。城镇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带来大量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另一方面,浠水县政府也依据促进就业的政策,增加就业岗位,安排部分人员就业,降低贫困发生率,综合收益较高。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该县城镇化比率逐年提高,并始终保持上涨趋势。

农村基础设施作为农村生存与发展的必须具备的要素,无可置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全县农村地区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乡镇城镇建设,医疗教育卫生交通覆盖面越来越全面,以新型旅游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地区特色逐渐彰显,在城镇化继续推进的同时,新型城镇化模式也在被一步一步论证。为乡村振兴做了鲜明的例子证明,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4解决措施的建议

4.1进一步加强与大城市的联系

浠水县作为黄冈市的下属县级单位,与黄冈市一起深受武汉市的政策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首先是基于中央和省委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武汉城市群的建设问题,考虑到武汉市及其周围江汉平原各级行政单位做了整体规划,面向现代化建设大型城市圈。毋庸置疑,浠水县政府应当抓住这个机遇,搭上地区发展快车,促进自身的发展。目前,浠水县在城市圈建设中的联系还需进一步加强。浠水县地方特色资源丰富,可以进一步完善以道路、厕所、互联网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本地旅游文化资源,带动产业转型的同时增加劳动就业岗位,降低社会贫困发生率和保障就业率。另一方面,还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坚持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以互联网为通道,宣传该县的特色旅游项目和独特的民俗文化,打造“浠水新名片”,提高该县的竞争力,为该县未来的发展做好铺垫。

4.2考虑并创新基础设施建后运行机制

政府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主体。对于建成后的维护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该县农村居民占主体,因此要以当地财政收入为立足点,结合当地实情,着重考察各乡镇民俗风气,实行承包责任制等管理制度,将各地方乡镇的建成项目下发至乡镇政府,由其自主决定;也可以由地区居民比例入股投资,参与管理并享受到该设施带来的便利,或直接招募社会组织进行股份责任制进行承包。一方面可以调动农村地区居民的积极性,创造更多就业,而且实现对建成项目进行细致化的管理;另一方面,政府也可以吸入社会投资资金,减轻运营负担,减少财政支出,优化财政结构,该做法符合现代化市场经济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加强无业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工作者个人素质;此外,介于一般建设投资大、回报慢,地方应当派遣检查人员,对后期运行工作的检查和监督,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防范社会资源浪费,实现利益最大化。

4.3优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结构类型

该县针对民生住宿医疗问题投入大量资金,虽然建设了一大批幼儿园、修缮中小学危房和运动场,取得了较大进步,但还应该继续前进。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的结构类型、建设具有特色的文化广场、居民休闲区,强化民风民俗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使优秀非物质文化生生不息,提升该县的文化软实力。农村小学作为乡村教育的主要培训基地,对进行传统伦理教育的作用十分巨大(易礼洵,2018)。此外,还应该加强学校教学质量建设,提高地方居民文化素质和高等学业水平比例,并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地方文化,彰显文化魅力和提高居民文化自信。除此之外就在于继续加强互联网通讯建设,该县在最近5年来引入大量投资,扩大即时通讯建设的需求迫在眉睫,该县要依托交通和市场价格优势,发展“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及其配套设施,提升自身地区竞争力,促进外来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

4.4稳定推进城镇化和降低贫困发生率

改革开放41年,农村地区已经发生巨大改观,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水平和质量已经接近全面小康水平。但问题的症结仍旧在于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该县政府和地方乡镇政府还需继续引入外来投资和鼓励居民创业创新,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并提供部分技能培训,吸引农村居民就业,促进城镇化发展。同时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城镇就业人口结构和文化素质水平已发生改变,政府更应该鼓励引进中高等技术人才、推出人才引进计划,提升该县的创新水平,促进城镇化建设实质性进步,符合新型发展的需要和要求。同时加快贫困人口扶持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就业规章制度,力求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降低返贫率,控制贫困发生率,确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工作稳步前进。

参考文献

[1] 吳碧波,黄少安.中国农村就地城镇化模式选择研究[J].制度经济学研究,2016(01):163-184.

[2]武小菲,宋雪茹,武云亮.产业集聚对县域就地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基于安徽省60个县市的空间面板模型[J].商业经济研究,2019(06):149-152.

[3]李萌豪. 风景园林视角下休闲旅游型新农村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4]谯洁.乡村旅游驱动新型城镇化的模式与路径[J].古今农业,2017(02):12-14+11.

[5]孙枫,汪德根.中国旅游厕所建设现状与创新发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32(09):1115-1121.

[6]浠水县政府报告,浠水县人民政府官网2016-2019.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保定市基于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