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产后血糖异常危险因素分析
2020-02-04文立莲
文立莲
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妇产科 301700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妊娠期出现或确诊的糖尿病,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存在潜在糖耐量减退[1]。研究发现,GDM患者产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无GDM患者,且产后2个月血糖异常患者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更高[2]。因此,一般认为GDM患者产后2个月血糖异常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产后2型糖尿病发生率,本文将分析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248例GDM孕妇,患者年龄21~44岁,平均年龄(28.38±5.25)岁。初产妇164例,经产妇84例。孕前平均BMI 24.38±1.89。分娩方式:自然分娩149例,剖宫产99例。于产后2个月进行血糖检测,根据其血糖水平及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将孕妇分为血糖正常组(n=180)以及血糖异常组(n=68)。
1.2 方法 使用我院自制的孕妇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由调查者讲解填写方法后,由患者独立完成,不理解的事项由调查者详细解释,但应避免诱导性提示。调查内容包括年龄、产次、孕次、吸烟史、饮酒史、是否有不良孕产次、是否有高血压或糖尿病史、产后运动锻炼等。
1.3 评价标准 血糖异常判定标准:空腹血糖<7mmol/L,OGTT≤6mmol/L为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7.8mmol/L,OGTT试验后2h血糖<11.1mmol/L为葡萄糖糖耐量降低;空腹血糖≥7mmol/L,OGTT试验后2h血糖≥11.1mmol/L为糖尿病。
2 结果
本组248例GDM孕妇,产后2个月血糖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血糖正常者180例(72.58%),血糖异常者68例(27.42%),异常者中糖耐量减低者36例(14.52%),诊断为2型糖尿病者32例(12.90%)。血糖异常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产后运动情况等是引起产后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产次、孕次、吸烟史、饮酒史、妊娠高血压、分娩方式等与产后血糖异常无明显相关(P>0.05);见表1。
表1 248例GDM孕妇产后2个月血糖异常单因素分析[n(%)]
3 讨论
我国GDM发生率为1%~5%,且近年来显示出上升趋势[3]。大部分GDM孕妇产后糖代谢会恢复正常,但也有部分患者会出现2型糖尿病。一般认为,GDM是产后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以往有报道称,GDM孕妇产后42d血糖异常率约为33.3%,也有数据显示,GDM孕妇产后42d、1年的血糖异常率分别为37.88%、19.70%,两者基本一致[4]。国外有报道称,GDM孕妇产后5年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达到高峰,产后20~30年2型糖尿病发生率高达70%。在本次研究中,产后2个月血糖水平检测结果显示,血糖异常率为27.42%,其中,糖耐量减低占14.52%, 2型糖尿病占12.90%[5]。应对GDM孕妇加强监测及干预,识别高危人群,并对血糖异常产妇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在本次研究中,年龄、孕前BMI、糖尿病家族史、产后运动情况等是引起产妇血糖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产次、孕次、吸烟史、饮酒史、妊娠高血压、分娩方式等与产后血糖异常无明显差异(P>0.05)。BMI是反映人体脂肪储存情况的重要指标,孕前BMI指数较大的患者,脂肪较多。而脂肪不仅储存了能量,还具有分泌肿瘤坏死因子、血清瘦素、抵抗素等功能。其中,血清瘦素与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相关,当胰岛素水平较高时,会刺激血清瘦素分泌;同时,血清瘦素增加,会导致胰岛素抵抗随之增加。孕前BMI指数较大孕妇往往存在糖代谢紊乱、脂肪代谢紊乱等情况。糖尿病家族史是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与2型糖尿病遗传倾向相关研究成果相符。有研究显示,孕妇母亲患有糖尿病,孕妇发生GDM的风险约是正常人的4倍,而孕妇父亲患有糖尿病,孕妇发生GDM风险约是正常人的9倍[6]。
产后运动锻炼是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的保护因素,适当进行产后运动能够减少血糖异常的发生。我国传统“坐月子”的观念认为,产后不适合进行体育锻炼,且大量摄入营养物质,容易导致脂肪堆积,出现糖代谢及脂代谢异常。同时,研究发现,年龄与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也具有相关性,但对其机制尚未明确[7]。有学者认为,该现象可能与年龄较大患者更容易出现胰岛素β细胞功能缺陷、BMI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下降等有关。因此,应对高龄产妇采取一级预防措施[8]。
综上所述,孕前BMI较高、高龄产妇、有糖尿病家族史、缺乏产后运动的GDM孕妇产后血糖异常危险更高,应尽早识别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产后2型糖尿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