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治疗中耳炎的疗效分析
2020-02-04沈国伟
沈国伟
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主要是指中耳结构中的部分或者全部组织出现炎性病变情况,儿童的发病率高于成人[1],根据临床症状可以分为化脓性中耳炎以及非化脓性中耳炎2种,临床治疗中以药物治疗为主,虽然能够对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但是治疗效果有限[2],且容易出现复发情况。随着内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提升,其在中耳炎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3],将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治疗,探究中耳炎治疗中内镜下骨膜置管术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3~56岁,平均年龄(16.8±13.1)岁;双耳患病患者26例,单耳患病患者14例;发病至就医时间15 d~6个月,平均发病至就医时间(2.6±1.2)个月。研究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54岁,平均年龄(16.3±12.6)岁;双耳患病患者27例,单耳患病患者13例;发病至就医时间17 d~6个月,平均发病至就医时间(2.7±1.3)个月。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耳鸣、耳闭塞等临床症状患者;无其他系统疾病患者;无药物过敏以及手术禁忌证患者;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研究参与知情书。排除标准:处于妊娠期或者哺乳期患者;精神状态较差或者存在家族精神病史患者;患者或家属拒绝参与研究。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波尼松片[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061]1片/次,3次/d;马来酸氯苯(深圳奥萨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03723)0.5片/次,2次/d;盐酸氨溴索(国药集团汕头金石制药总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208)10 ml/次,2次/d;麻黄素滴鼻液(北京银建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6321)1~2滴/次,2次/d,根据患者的基本情况调整药物用量以及用药频次。研究组患者实施内镜下骨膜置管术进行治疗,手术前使用1%的丁卡因对骨膜进行麻醉,在耳内镜的观察下在骨膜前下或者后下象限位置做手术切口,切口长度约为1.5 mm,使用中耳负压吸引管吸进患者鼓室中的分泌物,将4000 IUα-糜蛋白酶与5 mg地塞米松进行混合后冲洗鼓室,完成后置入通气管进行引流。手术完成后需要对鼓室内细菌进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择相适合的抗生素、糖皮质激素以及黏液稀化剂进行辅助治疗。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气骨导差、气导听阈水平及临床治疗效果。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者手术后听力有所恢复、耳鸣以及耳闭塞情况有明显缓解,语频听力恢复至发病之前状态,骨膜检查恢复正常,气骨导差降低至10 dB以下,气导平均听阈恢复至15 dB,声导抗图检查结果为“A”型;有效:患者手术后听力有一定恢复,耳鸣以及耳闭塞情况有一定缓解,语频听力有显著改善,骨膜检查基本恢复正常,气骨导差降低至20 dB以下,气导平均听阈恢复至10~15 dB,但未达到正常状态,声导抗图检查结果由手术前“B”型转为“A”型,或者“C”型转为“B”型;无效:患者手术后听力、耳鸣、耳闭塞、语频听力、骨膜检查、气骨导差、气导平均听阈以及声导抗图检查均无显著改善,甚至有恶化发展[4]。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气骨导差以及气导听阈水平比较 手术前,研究组患者的气骨导差为(27.6±10.3)dB,对照组为(27.4±11.1)d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4,P=0.934>0.05);研究组患者的气导听阈为(45.6±10.6)dB,对照组为(46.1±11.1)d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6,P=0.837>0.05)。手术后,研究组患者的气骨导差为(7.5±1.6)dB,对照组为(15.3±2.1)dB;研究组患者的气导听阈为(20.4±5.6)dB,对照组为(31.2±6.1)dB;研究组患者的气骨导差以及气导听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8.686、8.249,P=0.000、0.000<0.05)。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论
中耳炎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患者患病后听力功能会受到严重损害,且会出现严重疼痛情况,如未及时进行治疗会导致其出现失明等严重情况[5,6]。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是中耳炎治疗中全新的手术方式,其在实际治疗中主要是通过中耳通气道的建立,将中耳位置的积液进行引出,以便于药物的输入,促进患者咽鼓管功能的康复,达到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手术后,研究组患者的气骨导差为(7.5±1.6)dB,对照组为(15.3±2.1)dB;研究组患者的气导听阈为(20.4±5.6)dB,对照组为(31.2±6.1)dB;研究组患者的气骨导差以及气导听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18.686、8.249,P=0.000、0.000<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2.5%高于对照组的72.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耳内镜下鼓膜置管术应用在中耳炎患者治疗中,主要是在内镜观察下越过外耳道的弯曲以及狭窄部位在鼓膜前方进行引流管方式,其在实际实施中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小,手术精准性更高,患者手术实施后恢复速度较快,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治疗效果更佳,且患者接受程度更高。
综上所述,中耳炎患者治疗中内镜下骨膜置管术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传统药物治疗,能够促进患者气骨导差以及气导听阈的改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且治疗后安全性较高,值得进行广泛的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