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英国环境治理的主要教训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2020-02-03石峰可

关键词: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生态文明

石峰可

摘 要:由于种种原因,近代英国在治理由工业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错误,付出了惨重代价,并留下了深刻教训,主要包括:重经济增长,轻环境治理;重市场调节,轻政府干预;重法律手段,轻公众参与;重末端治理,轻源头预防;重生命存续,轻生活品质;等等。今天的中国虽然在时空条件等方面同近代英国差异明显,但同样面临着工业化所导致的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和环境治理的艰巨任务,结合自身实际认真汲取近代英国在环境治理上的相关教训,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英国;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生态文明

英国是近代世界第一个开展工业化的国家,但粗放的工业化却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并由此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存续和生活品质,英国也较早地开展了环境治理活动。虽然近代英国的环境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并积累了许多经验,但也走了不少弯路,犯了很多错误,并付出了巨大代价,而二战后至今英国环境的有效治理和根本改善,也是在吸取近代环境治理教训的基础上实现的。考察和分析近代英国环境治理的主要教训,对当前我国的环境治理工作乃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都有积极意义。整体来看,近代英国环境治理中形成的教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经济增长,轻环境治理

近代是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大发展、大变革的时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解除了西欧中世纪对人们物质欲望的禁锢,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则释放了以前人们做梦都难以想象的生产能力,而两者的结合自然形成了以注重经济增长为特征的追求财富的社会洪流。资产阶级将资本增值作为最高目的,如《资本论》所载:“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1]中产阶层也不甘落后,反《谷物法》运动领导人理查德·科布登从伦敦来到曼彻斯特,就是因为“曼彻斯特是做赚钱生意的地方”[2]111。甚至很多普通劳动者也渴望“靠着持久的追求和活力,把自己从最低微的劳作阶层中拔出来,上升到社会上有影响的显著地位。”[2]115在这种社会性的追求财富的环境下,人们不可能去花钱治理环境,更不会“舍本逐末”地因治理环境而影响经济增长。

工业化是近代英国实现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方式,也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最直接原因,在当时的条件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人本来是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对环境问题进行预防和治理的。但在注重经济增长、矢志追求财富的社会洪流面前,环境往往被当作一种公共资源和外部因素,被人们抱着“不用白不用”的心态尽可能地利用乃至滥用。此外,虽然人们普遍都感受到了环境污染所导致的危害,但每一个人又同时都享受到了工业化所带来的经济利益。所有人都对环境污染做出了“贡献”,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无辜的,因此,个体不愿意也不可能为集体的责任埋单;与此同时,工业化是当时的潮流和趋势,是大家一致追求的,其所导致的环境破坏不是某个人的过错,“尤其不是资本家的过错,在这里找不到谁是‘坏蛋”,[3]于是,环境问题只能被当作实现工业化所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在工业化过程中,几乎所有国家都会遇到经济增长与环境治理之间的關系问题,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考验着人们的政治智慧,又影响着国家的长远发展。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近代英国选择了注重经济增长、轻视环境治理的发展模式,结果是在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最终不得不开展环境治理,走的是一条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近代英国在处理两者之间关系上的教训提醒我们:尽管我们今天的中心工作是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但以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治理工作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我们必须切实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任何时候都不能无视经济发展永远无法摆脱生态环境制约的根本原则,都不能轻视环境治理的重大和长远意义,更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谋求经济的一时发展。

二、重市场调节,轻政府干预

近代早期,摆脱了封建束缚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自由发展的空间,资产阶级终于有了大展身手的机会。适应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历史趋势,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并在工业化时代英国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理论认为,自由市场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应灵药,“自由竞争被想象为能正确地选择工厂厂址,在建设中能按先后次序、经济合理,并能从成千上万不协调的努力中创造出一个紧凑内聚的社会模式。”[4]然而,这一被社会各界奉为圭臬的自由市场却在环境治理问题上失灵了,资金和技术并没有按照市场供求规律自动流向环境治理领域,更没有企业或个人主动为环境治理承担责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因其明显的外部性和缺乏明晰的产权归属,成为了人们竞相利用但却无人维护的“公地”,而对环境的无度利用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环境破坏的“公地悲剧”。

近代早期,包括环境恶化日益加剧在内的诸多社会问题的凸显,证实了单纯的市场调节存在严重弊端,政府干预必不可少且势在必行。虽然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正在出现,但自由放任理论的影响仍然强大,人们仍普遍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有时甚至会激烈反对政府的好意干预。在这样的氛围下,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作为极其有限。在生产方面,政府不仅将工厂建设、生产经营等当做资本家私人的事情,连危害巨大的污染排放也很少去管,有时甚至仅仅倡导企业家使用“最可行的方法”防止污染气体的排放[5];在生活方面,政府无视市民在市政建设上的需求,在城市规划、住房建设、街道整修、供水排污、垃圾清运、污水净化、空气清洁、卫生保健、休闲娱乐等公益事业上,很长时间内都很少看到它的身影。这种对政府干预的抵制与反对,致使近代早期的英国社会变革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愈演愈烈。

市场和政府是现代世界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社会治理的两种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能够在多数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有助于弥补市场的缺陷与不足,而在包括环境治理在内的私人资本不愿进入和难以承担的公共事务领域,政府则应当主动发挥主导作用。近代前期,受盛行的自由放任经济理论影响,英国人普遍迷信市场的力量,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少有作为,致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整个社会也因此付出了很大的代价。英国的这一教训告诉我们,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环境具有典型的外部性并缺乏明晰的产权,单纯靠市场供求规律来实现资源在环境治理领域的优化配置是不可能的,虽然现代环境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政府在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上的主导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工业化过程中,英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并对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越来越不利的影响。然而,在环境状况恶化到对生命存续产生严重威胁之前,英国人并没有将环境治理上升到国计民生的应有高度。比如,虽然霍乱等水污染引起的疫病迫使英国人改善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设施,但对更广泛的水污染问题的解决却没有表现出同样的决心,到1875年时甚至有87座城镇采用污水灌溉农场的办法处理污水[12],而食用这样的庄稼势必会对人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虽然它不会立即致命。在空气污染方面,由于它没有立即危及到生命存续,人们的治理压力和动力也明显不如城市供水和排污系统的建立,而仅仅通过提升烟囱高度来稀释污染浓度的做法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空气污染问题的,也必然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日益严重的影响。这些都体现出近代英国环境治理虽然注重生命存续但却轻视生活品质的问题。

人作为一种有机体,生存是其本能,生活是其状态,生存是其进行一切生产和创造的前提,生活是其享受所有宁静和美好的过程,无法维持生命存续一切都无从谈起,无限降低生活品质也会丧失人生意义。在工业化造成的严重污染面前,尽管英国人最初不愿在环境治理上花钱,但死亡的危险最终迫使他们忍痛割爱。然而,虽然在危及生命的污染方面英国人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但对暂无生命之虞的环境问题并未给出同样的力度,这不仅为后来环境问题的集中爆发埋下了隐患,而且严重影响了公众的生活品質。英国这方面的教训启示我们,环境治理虽有轻重缓急之分,但不应有治与不治之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当坚持以人为本,既注重生命存续,又注重生活品质,在确保群众生命安全的基础上,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严重污染问题,在近代的环境治理中,英国人在认识上出现了严重的不足和惊人的偏颇,在行动上走了许多弯路,犯了很多错误,虽然在客观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付出了本可避免沉重的代价。战后,英国正是在吸收了这些教训的基础上才实现了环境的有效治理的。今天的中国虽然在时空条件等诸多方面同近代的英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但在面临的环境形势和承担的治理任务上也有许多类似之处,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汲取近代英国在环境治理上的深刻教训,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道路。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郭大力,王亚楠,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29.

[2]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3] E.P.汤普森.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上)[M].钱乘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367.

[4]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336.

[5] 包茂宏.英国如何治理空气污染[N].学习时报,2014-12-15.

[6] 李明超.工业化时期英国的城市社会问题及初步治理[J].管理学刊,2011,(6):46-51.

[7] 严玉芳,梅雪芹.19世纪英国城市的新鲜空气诉求[J].世界历史,2016,(1):66-76.

[8] Tephen Halliday. The Great Stink of London, Sir Joseph Bazalgette and the Cleansing of the Victorian Metropolis[M].Gloucester-shire:Sutton Publishing Limited, 1999:79-84.

[9] 彼得·索尔谢姆.发明污染:工业革命以来的煤、烟与文化[M].启蒙编译所,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5.

[10] 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J].史学月刊,2006,(10):50-56.

[11] 陆伟芳,余大庆.19世纪英国工业城市环境改造[J].扬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50-55.

[12] 布雷恩·威廉·克拉普.工业革命以来的英国环境史[M].王黎,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75.

猜你喜欢

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生态文明
我国环境污染犯罪治理机制中的不足及对策
绿色转型战略需要更明确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探索小秦岭金矿环境治理问题及解决方法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低碳环保技术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分析及阐述
行为经济学视角下的政府可采取的环境治理措施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