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思考
2020-02-03王海英
王海英
摘 要:打造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关键是推动该区域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中也存在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不够,区域产业绿色化发展质量不优,绿色产业在区域产业体系中主导地位不突出,区域绿色城镇建设滞后,资金、技术、人才瓶颈制约,支持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推动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六条对策: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理念,构建区域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优化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空间结构,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运用,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健全保障绿色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湖北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构筑“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高质量发展区域和产业布局。大力实施“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发展战略,对当前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选取三区协同中的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为重点进行研究。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以宜昌、十堰、恩施、襄阳、随州、神农架等地为重点进行打造。打造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的关键是推动上述地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绿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相比最本质的特征是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发展内容主要是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环保化;绿色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三低、三高”,三低是指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三高是指高效益、高碳汇、高循环。根据上述绿色经济的内涵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当前绿色经济发展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效:
(一)绿色农业有一定程度发展
该区域绿色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在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滥用和合理减量化使用。如2018年襄阳全市化肥施用量亩均减少0.5公斤,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二是“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增多,种植面积扩大。目前恩施州已建成全国有机农业示范基地4个、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基地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3个,国家有机、绿色认证总量居全省首位。2018年宜昌“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522个,围绕柑橘、茶叶、蔬菜等主导产业建成5个国家级、6个省级“三品一标”示范基地,基地规模达160多万亩。三是对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废弃物实行资源化处理受到重视。襄阳市成为全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试点。2018年宜昌秸秆综合利用率、还田率分别达到94.4%和65.8%。四是农业+旅游业、康养业、互联网等催生出一些绿色农业新业态如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林下农业、订制农业、森林游憩和康养业等,在该区域各地都有所发展。
(二)工业绿色化程度不断提升
该区域工业绿色化程度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传统工业改造升级和节能减排方面。宜昌2018年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3%,占工业投资比重达57.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8%、地耗下降5%、水耗下降7%。襄阳减量化增长方式扎实推行,2018年75个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项目投入运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3%,东风康明斯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老河口市成为国家资源循环利用基地。二是体现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绿色工业发展方面。2018年十堰生产新能源汽车3万余辆,产值达150亿元左右。2018年襄阳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4万辆、同比增长23.8%。随州新能源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突破200万千瓦,累计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省近30%。恩施州聚焦华中地区重要的洁净能源基地建设,重点开发本地水能、风能、光伏、页岩气等能源资源,2018年全州清洁能源装机总量突破400万千瓦,产业综合年产值超过80亿元。三是体现在低碳、循环工业园区建设方面。宜昌16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部建设了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了宜都、枝江专业化工园区。随州开展低碳园区、清洁生产试点示范企业创建,推进公共环保型涂装车间建设,支持企业发展循環经济,加快化工企业搬迁入园。
(三)绿色三产发展较快
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绿色物流业、健康养生产业等绿色第三产业在该区域都有较快发展,其中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是该区域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绿色产业。2018年该区域全年接待游客超过2.8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00亿左右,游客数量同比增长超过18%,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4%。如2018年宜昌接待游客7738.2万人次,同比增长16.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9.3亿元,同比增长21.9%。2018年十堰全年接待游客6514.1万人次,同比增长17.2%;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86.9亿元,同比增长35.2%。2018年恩施州旅游接待人数6216.34万人次,同比增长21.1%;旅游综合收入455.4亿元,同比增长23.9%。
(四)绿色城乡建设进程加快
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城市建成区绿化率提高。2018年宜昌新建城市绿道20公里、“美丽宜道”187公里。襄阳襄新大道绿化工程全面完工,2018年城区新增绿地262万平方米。恩施市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5%。二是城市绿色环保建筑增加。2018年襄阳新增城市绿色建筑750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40万平方米。2018年宜昌新增绿色建筑228万平方米、装配式建筑32万平方米。三是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襄阳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全省领先,90%以上乡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集处理。宜昌城区建成生活垃圾分类示范社区50个。四是美丽特色小镇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宜昌市夷陵区的龙泉镇、襄阳市枣阳市的吴店镇、随州市随县的长岗镇被评为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恩施市打造的特色农业与农产品集散中心相结合的白杨民族新镇、民族新城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板桥小城、茶叶生产与茶文化旅游相结合的芭蕉茶城都很具民族地区特色。
(五)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该区域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各地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一是制定了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如宜昌制定了宜昌长江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战略规划并加快实施。恩施州编制印发了恩施州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扎实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工作。二是严格环保标准限制环境污染大的某些产业的发展。如宜昌强力解决化工围江问题,推进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目前关停企业累计达到30家、改造升级17家、搬迁入园2家、转产3家。2018年宜昌取缔沿江非法码头65个,规范提升码头55个。压减磷矿开采量300万吨。煤矿全部关闭,在全省率先整体退出煤炭开采行业。三是坚决整治气、水、土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襄阳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实施大气污染综合整治,中心城区PM10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7.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67.1%。十堰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和水体保护问题,全市地表水总体为“优”,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共向北方调水193.6亿立方米,保证了一江清水向北流。恩施州治理酸化土壤面积228万亩,土壤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四是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建设。“河湖长制”更加完善,“山长制”全面推行。随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省率先成立12个环保专业委员会,开展生态环保九大攻坚行动。五是加大了环保监管和处罚力度。各地强化了环境执法监管能力,加大了环境违法行为查处力度,加强了双随机检查,多措并举,力保蓝天碧水不“褪色”。如恩施州2019年上半年环保部门已立案54件,实施行政处罚28件,处罚金额140.82万元。
(六)绿色生活方式逐步推广
生态文明建设,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也是参与者。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不少群众都自发加入到维护生态环境的队伍中来,绿色消费理念、绿色生活方式在该区域正在逐步形成之中。如2018年7月1日恩施州巴东县举办“拒绝一次性餐饮用具,守护健康呵护家园”动员会,倡导全县上下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拒绝一次性餐饮用具,推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全县各单位、广大居民的积极响应。城区一次性塑料杯、碗等白色垃圾保守估测年减少70余吨,每年可节约处理成本17.7万元。
二、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不够
制约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问题在于发展理念转变不够,还不能够真正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发展实践,实践中部分地区对传统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依赖较大。表现在一些地方发展实践中比较急功近利,发展和引进了一些其它地区淘汰的污染大的产业如商品混凝土、水泥、造纸、化工、钢铁等,虽提供了一定的GDP和地方财政收入,但造成了对当地最宝贵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得不偿失。如恩施州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上涨最快的是商品混凝土,同比上涨58.4%,水泥产量上涨也较快,同比上涨4.8%,而绿色产业水电发电量同比下降了25.1%,精制茶产量同比下降了29.6%。如宜昌2018年钢材产量同比上涨84.8%,磷矿石产量同比上涨28.3%,水泥产量同比上涨12.6%。
(二)区域产业绿色化发展质量不优
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产业绿色化发展质量不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绿色农业发展质量不优。主要表现在化肥、农药使用量依然过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依然较大依赖化肥、农药,如2018年随州全年化肥施用量达15.66万吨,恩施州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达25.85万吨,农药使用量达0.13万吨;绿色环保安全的农产品占比较小,有机农产品数量更少,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如宜昌2018年绿色生态种植、养殖面积4.5万亩仅占全部面积的0.56%,生态养殖畜牧产品产量仅占全部产量的四分之一;多数地区还不能对绿色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实现全程一体化管理和全过程控制;对农业生产、生活废弃物现主要还停留在减少污染的层面上,实行资源化处理的比例还较低。
二是工業绿色化发展质量不优。主要表现在新旧动能接续不畅,创新能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不够,新兴产业势强力弱,还不能很好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传统工业部门污染环境和耗费资源的落后设备、产品、工艺和技术依然占比偏大,如宜昌化工产业精细化工仅占三分之一,如随州2018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上升6.5%,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上升49.7%,全社会GDP电耗上升1.15%;循环、低碳工业园区建设滞后,从整体上看该区域工业园区的技术水平、集群效应、循环利用率、园区基础设施都有待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绿色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技术瓶颈、资金瓶颈和市场瓶颈,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发挥作用有限,如2018年十堰生产新能源汽车3万余辆仅占全部汽车产量54.6万辆的5.5%,产值150亿元左右占10.7%,?2018年襄阳生产新能源汽车4万余辆仅占全部汽车产量39.2万辆的10.2%,产值仅占8%左右。
三是绿色三产发展质量不优。我们以该区域最具代表性的主导产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为例来分析。近年来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非常迅猛,在旅游业快速发展同时凸显了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面对旅游业爆发式增长准备不足,服务和管理跟不上,住宿不足,餐饮业价格偏高,景区门票偏贵,一些景区后期维护不够;该区域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区域交通物流成本偏高;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景区零散相距较远,景区之间道路连接不便;区域之间缺乏合作,各地产业发展缺乏创新和创意,旅游产品大同小异,区域之间同质恶性竞争严重,如恩施州、宜昌、神农架林区三地许多旅游产品都存在同质化和同质恶性竞争问题;产业附加值低,创收能力不强,如该区域总人口数是杭州的2倍,2018年该区域旅游业总收入2500亿左右不及一个杭州市(2018年实现旅游总收入达3589亿元),可见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很大。
(三)绿色产业在区域产业体系中主导地位不突出
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一个以区域绿色产业为核心把区域其它产业紧密联系起来的现代产业体系。该区域绿色产业在产业结构中主导地位不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区域產业结构不优绿色产业占比不够突出。该区域大部分地区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把该区域绿水青山的区域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必须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森林游憩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绿色物流、绿色金融等绿色第三产业。但从目前来看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区域产业结构中占比还严重偏低。2018年该区域第三产业增加值仅占39.6%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2%。2018年宜昌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5∶52.5∶38,襄阳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6∶51.5∶38.9,随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3∶48.3∶37.4,十堰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1∶48.3∶42.7,以上四地都还是231型产业结构,特别是宜昌、襄阳、随州三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不到40%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十多个百分点,说明三地第三产业发展还严重滞后,绿色三产发展还很不充分。恩施州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9.1∶34.0∶46.9虽实现了321型产业结构,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还是比较低。
二是产业发展的绿色导向不够突出。如宜昌2018年采矿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上涨56.2%,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下降14.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同比下降14.8%,教育同比下降28.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同比下降2.5%。该区域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应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展开,围绕利用和保护当地绿水青山展开,而不宜以采矿、水泥、造纸、钢铁、化工等重污染行业为发展重点。
三是绿色产业在区域产业体系中的关联带动效应不突出。以该区域绿色产业龙头产业旅游产业为例,旅游产业是关联带动效应特别强的一个产业,游客的到来必然要给当地带来“吃、住、行、游、购、娱”,可直接带动20多个行业,关联带动110个行业发展。2018年随州旅游业人均综合收入620元,恩施州732.6元,襄阳754.5元,十堰901元,旅游业人均综合收入均没有超过1000元,宜昌最高也只有1123.4元。与发达地区如杭州市旅游业人均综合收入达2000元左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旅游业人均综合收入低说明在旅游业深度开发和产业链延伸方面都做得还不够,旅游业对关联产业带动效应未充分发挥。
(四)区域绿色城镇建设滞后
区域绿色城镇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是区域城镇化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下同)偏低。2018年该区域城镇化率为55.7%,湖北城镇化率为60.3%,全国城镇化率为59.58%。可以明显看到该区域总体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于湖北平均水平。分地区来看,襄阳、宜昌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十堰、随州、恩施、神农架城镇化水平落后,特别是恩施州2018年城镇化率为44.86%远落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二是区域绿色产业对城镇化支撑作用不足。主要表现为区域绿色产业发展质量不高,产业链延伸不够,绿色二、三产业向城市和小城镇集中不够,因此对促进当地城镇化作用有限。
三是高标准绿色城市建设还没有实质性突破。该区域还没有城市获批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目前还没有一个城市完全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指标标准,这个指标标准包括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注:秦岭淮河以南,城市人口50万以下:45%;50—100万:43%;100万以上:41%)、城市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每年≧300天、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污水处理率≧7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等19个硬性指标。如2018年恩施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只有41.5%,十堰市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只有40.2%。2018年襄阳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100的天数)为232天,宜昌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74天,随州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86天。
(五)绿色经济发展面临资金、技术、人才瓶颈制约
该区域中的恩施州、神农架林区人均GDP远低于湖北全省平均水平(2018年人均GDP66531元),属于湖北的欠发达地区,特别是恩施州人均GDP(2018年人均GDP25848元)为全省地市州最低。欠发达地区整体经济发展落后,发展面临的很大的困境就是就是缺乏资金、技术和人才,招商引资引智难度大,很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该区域较发达地区宜昌、襄阳、十堰、随州传统工业所占比重高,2018年宜昌第二产业占比高达52.5%,襄阳高达51.5%,十堰、随州高达48.3%,对传统工业部门进行技改升级和培育新的增长点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很高的技术要求,从当前来看这些地区绿色转型发展面临较大的技术、资金瓶颈。如襄阳、十堰、随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地发展就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前的技术瓶颈。如果在技术创新上没有实质性突破,解决好新能源汽车电池成本高、续航能力低、充电时间长等问题,该产业很难有可持续发展。
绿色经济要发展好关键要靠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产业要发展好关键要靠市场主体特别是企业的发展。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情况下,该区域多数民营企业发展特别困难,活力不够,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成本上升,严重影响了该区域不管是较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比如2018年十堰市亏损企业85家,亏损面9.6%,亏损企业亏损额13.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6.6%。
(六)支持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实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作为保障。体制机制障碍是当前制约该区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如对科教体制不深入改革,创新成果就难以转化成推进绿色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行政管理体制不深入改革,就无法降低企业成本,保持绿色经济发展市场主体活力;城乡二元体制不打破,就无法真正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绿色城乡建设;对干部、地方的考核评价机制不深入改革,唯GDP论就无法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不建立和完善,产权不明晰就无法进行产权交易和补偿;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不健全就无法协调地方利益,调动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不建立和严格执行,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成本就太低等。总体来说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该区域亮点不多,创新不够。在执行和落实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支持政策含金量大的不多,面临相似区域激烈竞争围绕绿色经济发展招商选资引智创新举措不多,吸引留住人才、支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有实效的办法不多,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在少数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存在。
三、促进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绿色发展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实践的指南。推动区域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破除思想认识误区,处理好三大关系,树立正确的绿色發展理念。
1. 破除唯生态主义的误区,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不少人认为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就可以了,发展经济必然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就是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以发展绿色、低碳的产业为抓手,来带动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片面地为了保护环境来牺牲经济效益。
2. 破除片面追求产业高、大、上的误区,处理好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推进绿色发展,不是要淘汰掉所有的传统产业部门,而是通过对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升级改造达到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目标,以及不断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生态环境产业等绿色产业,来不断提升整个经济活动的绿色程度。在一些传统产业部门较发达的地区如该区域的宜昌、襄阳、十堰、随州,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培育要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避免新旧动能接续不畅,经济发展放缓。
3. 破除片面强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忽视经济效益的误区,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不少人认为绿色发展就是要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可以不追求经济效益;有的地区在实践中片面地、一刀切地搞环保,忽视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和老百姓的就业和生活。绿色经济的主旨是服务于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的,如果片面强调自然伦理和生物中心主义,否认人类自身的价值,那么绿色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意义,在现实实践中也是难以成立的。绿色经济认为实现经济系统的效率最大化是实现生态系统的和谐、社会系统的以人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因为只有效率最大化才能保证生态系统在新的条件下实现和谐或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和谐,也才能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绿色经济摒弃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做法主张在保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内在统一。因此,绿色发展,发展依然是第一位的,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仍是推动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二)构建区域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
区域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结构的核心。推进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促进区域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和绿色产业发展,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区域绿色产业结构。
1. 深入推进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供给侧结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产业层次低,增长方式粗放,部分地区传统工业部门所占比重过高,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为此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通过改革巩固去产能成果,坚决淘汰掉消耗多、污染大的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如不达标的煤矿,产能全国已严重过剩的水泥、粗钢等;通过改革降低企业成本,补齐发展短板,增强绿色发展微观主体活力;通过改革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坚定走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加强对传统产业如汽车、钢铁、化工产业的升级改造和绿色产业、新兴产业的培育,两手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提升区域产业发展质量和产业链水平;通过改革推进金融体制创新,提高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畅通经济循环。通过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稳一产、强二产、扩三产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升工业绿色化程度,把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放在突出位置,特别是结合区域实际情况把发展凸显本区域优势的旅游产业放在龙头位置,提高绿色三产所占比重实现区域发展更多依靠本区域的绿色第三产业发展带动,加快形成区域绿色产业结构;确立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全面优化升级区域产业结构,构建起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各区域以主导产业为产业发展重点,围绕主导产业配套发展关联产业和基础产业。根据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最稀有的、最宝贵的资源就是绿水青山的区情,坚决不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坚决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代价沉重的老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路径力争实现换道超越。
2. 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区域绿色龙头产业
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拥有武当山风景名胜区、隆中风景名胜区、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神农架风景名胜区四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神农架国家公园一个国家公园,坪坝营国家森林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等国家森林公园,湖北长阳清江国家地质公园、湖北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等国家地质公园,襄阳长寿岛国家湿地公园、十堰竹山圣水湖国家湿地公园等国家湿地公园,拥有三国文化、红色文化、道教文化、巴人文化、土苗侗族民族文化等人文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条件得天独厚。要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就应把生态文化旅游产业作为该区域龙头产业加以大力发展、重点发展,促进该产业做大做强做精。
总体来看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总体发展质量效益比较低,必须全面提高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议一是用“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全面推进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旅游产业提档升级。通过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努力把该区域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文化健康休闲旅游胜地。建议二是精心打造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知名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要整合区域旅游资源,通过打造知名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坚决走精品路线,坚决走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建议三是延长旅游产业链。针对该区域在旅游业产业链深度开发方面做得很不够的问题,必须从“吃、住、行、游、购、娱”方面提升延长旅游业全产业链。比如吃方面应大力推出区域特色食品和绿色食品;住方面一般酒店比较多,要大力开发高档酒店和特色住宿如森林木屋、特色民宿、土家吊脚楼等;娱方面要加强创新发展、创意取胜,开发体验式旅游和娱乐项目,比如民俗风情体验游,攀岩、山地自行车、赛车、高山冰雪等项目。建议四是要全面提升旅游业服务意识和管理水平。面对游客大潮一定要避免短期行为,要加大投入提升旅游业硬件设施,要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和智慧旅游综合服务平台,要加强培训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要加大宣传加强全民参与度和做到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要加大政府对旅游业的扶持和监管,做到游客尽兴而来,满意而归。
3. 依据区域比较优势确立各地产业绿色化的重点大力发展各地优势产业
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既有共同的绿水青山生态优势,各地又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和不同的产业发展基础,应依据各自的区域比较优势确立各地产业绿色化的重点,大力发展各地优势产业。宜昌应加快改造升级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绿色特色种养业及加工产业、新材料产业、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业、绿色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襄阳应加快改造升级汽车产业、钢铁产业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绿色物流业、健康养老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十堰应加快改造升级汽车、轻工纺织、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做强生态文化旅游业、绿色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随州应加快改造升级专用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和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突破性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绿色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恩施州应重点发展绿色特色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硒食品精深加工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神农架林区应重点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健康养生产业等绿色第三产业。
各地优势产业在当地都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和规模,下一步关键是要提升产业层次,加大产业科技含量,提升加工精深度,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加强产业跨界融合;加强产业标准化建设,提升产品品质和产业话语权;大力扶植和引进产业龙头企业,培育国家知名品牌,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和绿色产业园区建设,加强现有产业园区的园区产业链接循环化改造、园区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园区污染治理集中化改造、园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改造。
(三)优化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空间结构
区域空间结构由点、线和面构成。优化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空间结构必须以绿色城市、城镇建设为核心,强化城镇辐射带动功能,以线建设为重点,打造各级城市之间,城乡之间便利的商品流、人员流、资金流、技术流,以点带线,以线扩面,促进区域绿色经济整体发展。
1. 大力推进区域新型城镇化进程带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
该区域总体城镇化水平55.7%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3.88个百分点,落后于湖北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滞后,区域城市实力较弱,区域经济发展缺乏火车头,这是制约该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抓好区域中的点发展,即城镇发展,才能抓住该区域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要强化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各级城镇实力,要以绿色产业发展特别是区域旅游业大发展为契机推进区域城镇化进程。各级城市和小城镇发展都要强化产业支撑,各级城市和小城镇要成为凸显当地优势的绿色产业、特色产业的承载地和集中地,不搞空壳城镇,不搞房地产造城。要重点抓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把区域中心城市打造成为带动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宜昌市和襄阳市是湖北的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该区域的中心城市,要突出抓好这两个中心城市发展,增强其实力和辐射带动力。十堰市(指市区)、随州市(指市区)、恩施市是次一级中心城市,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县城是县域经济的增长中心,县域经济发展要突出抓好中心县城发展。小城镇是镇域经济的增长中心,镇域经济发展要突出抓好小城镇发展。每一级区域发展都要抓住重点,不能平均用力。
2. 推进高标椎绿色城市和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
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城镇建设不能搞钢铁森林、千城一面,一定要高标准推进绿色城市和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强绿色城镇规划,加大绿色城镇投入,改善城镇生态环境,提高城镇建成区综合物种指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美化城镇生活环境,严格环保执法,整治气、水、土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垃圾、污水处理能力,特别是要大力提升城乡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大力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变废为宝;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建设绿色城市,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以打造旅游产业类美丽特色小(城)镇为重点,精心选择具有一定基础,旅游必经线路上的小(城)镇进行重点创建,通过打造美丽特色精品小(城)镇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高标准推进绿色城市和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努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让区域各级城市和小(城)镇都成为一景,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一大亮点。
3. 建设绿色美丽乡村
建设绿色美丽乡村要特别注重结合当地实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强化产业支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要强化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保持乡村美丽田园风光;要强化以城带乡,通过连接城与乡的节点小城镇带动乡村振兴和绿色乡村建设;要强化优先发展和投入,加强组织和宣传,扎实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农村清洁家园行动,提升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能力和污水处理能力,争创美丽乡村示范点和省级绿色乡村。
(四)加大绿色技术研发和运用
绿色经济的支撑是发展绿色技术,不论是提高竞争力,还是从绿色经济中获取更多利益,都離不开技术的保障。绿色技术涉及能源节约、环境保护及整个绿色产业领域。根据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改造升级汽车、化工、冶金等重点产业和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清洁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绿色农业及加工业等绿色产业和建设绿色城镇的需要,必须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环境治理技术、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动力电池技术、资源回收及利用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的研发和运用。要高度重视这些技术的自主创新,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掌握核心技术;要加强技术研发合作和技术引进、吸收和再创新;要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要从体制政策上保障和调动企业和人才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要加大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
(五)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要打造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该区域应在推广绿色生活方式上走在湖北的前列,为全省做出示范。首先要加强宣传教育、媒体引导,从人们思想观念上来一次破旧立新,强化公民的环保意识,大力宣传绿色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其次要通过制度建设、监督约束等各种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比如拒绝一次性餐饮用具、禁止“过度包装”、治理快递垃圾等,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再次要采用绿色家庭评比、绿色评分奖励等方式激发每个人的环保热情和参与热情。坚持从我做起、从我家做起,从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践行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将绿色生活方式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人人于细微处尽一份环保绵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以思想自觉引领行为自觉,共同创造绿色家园。
(六)健全保障绿色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绿色发展没有支持其发展的体制机制就会成为一句空话。要打造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该区域应在改革创新健全保障绿色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方面走在湖北的前列,为全省做出示范。当前改革的重点是:一是要加快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尽快完成该区域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该区域水流、森林、山岭、草原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权属、界址、用途等产权要素;根据产权分离思想,推行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等权利束分置运行机制;完善交易制度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创设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交易平台。二是要加快建立健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上走在湖北前列。构建多层次生态保护补偿市场体系,推进区域碳交易试点,将本区域生态、社会效益显著的林业碳汇项目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推进跨区域排污权交易,探索排污权抵押贷款、租赁等融资方式;合理界定和分配水权,明确权属人、用途和水资源使用量等。优化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保护补偿预算安排结构,向生态功能重要、生态资源富集的贫困地区倾斜。通过政策支持、助保金等措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降低准入门槛,创新绿色信贷产品,扩大信贷规模。如发行以特定生态保护项目为标的的绿色证券、绿色彩票、绿色基金等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等,创设土地银行、森林银行、湿地缓解银行、栖息地银行等专业化生态银行,创新开发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森林保险、农牧业灾害保险等绿色生态相关险种,逐步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三是要研究制定各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执行细则,根据各地实际严格执行,真正提高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成本。四是要建立健全绿色发展评价考核机制,形成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绿色经济发展的考核机制和考核体系。五是要深入推进政府“放管服”改革,加强政府市场服务和监管职能,全面优化鄂西绿色发展示范区绿色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平台环境和文化环境,打造绿色经济发展环境的高地。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 王丹,熊晓琳.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红旗文稿,2017,(1).
[3] 廖軍华,余三春.基于“绿色+”理念的民族地区村寨旅游转型升级研究[J].生态经济,2018,(1).
[4] 杜熙.农村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口素质——基于困境与策略的探讨[J].理论月刊,2018,(2).
[5] 于法稳.新时代农村绿色发展的对策思考[J].环境保护,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