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论高校教育基金发展的中国路径

2020-02-03赵文莉

理论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双一流

摘 要:建设“双一流”大学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因应时代发展趋势、紧跟国际学术前沿、适应中国国情国力的办学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汇聚社会力量是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关键所在。大学教育基金会作为连接社会资源和大学的桥梁,如何在基金筹集、项目运作和管理上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径和发展模式,值得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建设;教育基金会;社会捐助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0)01-0118-06

作者简介:赵文莉(1969-),女,河南孟县人,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副秘书长,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一、新时代“双一流”大学建设的目标与教育基金会的角色定位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经过20多年自下而上和由上而下的反复过程,不仅成为国内顶尖高等院校的目标追求,也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1985年前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率先提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诸多高等院校继之而起,均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奋斗目标。政府及相关部门鉴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历史任务,积极回应各地大学提出的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需求,将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的全盘规划之中。自20世纪90年代起,教育部、财政部牵头,先后推出“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步伐,满足全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重大期待。进入新时代以来,这一目标规划更加清晰。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强调“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之路”[1],启动创建“双一流大学”的进程。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强调“按照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两类布局建设高校”,“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支持建设一百个左右学科,着力打造学科领域高峰。”[2]同年9月,三部委又联合发表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名单,北京大学等42所大学成为一流大学建设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95所大学为一流学科建设大学。至此, “双一流”大学建设已经从愿景、规划进入到实质性推进阶段。

根据2016年5月30日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字,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含独立学院266所),而三部委权威公布的“双一流”大学只有138所,仅占全国大学的5.3%。这既是优中选优的结果,同时也将造成激烈的竞争。鉴于列入“双一流”大学后的财政支持、大学的社会名誉和地位以及对生源的吸引力等,未列入名单大学的“入流”动力,与已列入名单大学保持位置、谨防出列的压力,在合理的范围内长期存在,争创一流的竞争势必进一步展开。

而对于国内顶尖大学来说,其压力不仅来自国内,还需要正视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按照比较权威的世界大学排名,国内高校排名最靠前的一次,是清华、北大在20名开外;但是,如果把高校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作为衡量某一大学或学科的科研实力和水平的标准,国内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种状况也与我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世界上的位置不匹配。我们要建设科技强国,大学科研能力建设、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尤其是基础学科科研能力的提升,已經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紧迫课题。

众所周知,举凡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备一流的教育科研队伍和学科带头人、世界领先的专业设置和研究能力、与全球同步的前沿学科信息资源交流平台、丰富的图书资料以及先进的教学科研设备等。这些都离不开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从国外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看,无论是国立、公立还是私立大学,不管其资金来源渠道多么复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均具备非常强大的社会资金吸纳能力,均设立了教育基金会作为专门机构,统筹运作管理,为大学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提供多渠道、稳定和丰厚的基金支持。

以美国为例。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的头号强国,也是世界一流大学数量最多的国家,这也构成了美国霸权的三大基础——(科技、军事、金融),其中最核心的是科技基础。哈佛大学是举世公认的世界著名学府,2016年,其基金市值达到345亿美元,位居榜首。紧随其后的是耶鲁大学,其基金市值达245亿美元[3]。不仅是私立大学,公立大学的基金实力也不可小觑。在2016年美国大学基金市值排名前十的大学中,有3家是公立大学,即德克萨斯大学、德克萨斯农工大学以及密歇根大学。其中,德克萨斯大学以242亿美元的基金市值位列第三[3]。一般而言,美国顶尖私立大学,当年可使用捐赠收入与基金支出,二者之和可以占到学校年度经费运行的30%以上,州立大学可以达到10%以上,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根据发展需要,自行决定基金的募集和使用。充足的数额、灵活的使用,使得美国大学基金成为支持学校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柱和重要推动力。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美国大学基金会的发达,有其特定的背景和土壤,譬如历史文化传承、大学的理念、民众的财富观念和慈善观念、校友捐赠的方式、鼓励捐赠的社会政策(税收豁免等)、法律、机制等等。在此基础上,各个大学通过各具特色和个性的募资方式和手段不断拓展其基金规模,增强其影响力。

对于中国来说,由于国情不同,政府支持仍是高校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教育基金只是有益补充。但是,对于高校建设“双一流”目标来说,政府支持资金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正因为如此,不仅高校越来越重视对社会资金的筹集,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在《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中亦明确指出,建设“双一流”高校要积极争取社会各方资源,形成多元支持的长效机制。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要进一步鼓励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办学。

作为连接社会资本的桥梁和具体运作的筹资管理机构,大学基金会良好的基金筹集、运作和管理水平,是成就世界一流大学必不可少的重要支柱和有力保障。这就要求进一步明确教育基金会在大学中的定位,明晰其角色和责任,使之担负起新时代大学 “双一流”建设新的历史使命。

二、新时代大学教育基金和教育基金会的发展契机

中国大学基金会起步晚、历史短,但发展迅速,并呈现出稳步上升态势。1994年和1995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先后成立,标志着大学基金会在中国的开端。20多年来,其从最初散见于几所顶尖大学,到今天已逐渐成为国内大学治理体系的标准配置。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12月,成建制的全国高校基金会已达527家。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仅国防科技大学和云南大学尚未成立基金会,95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除西北大学等11所高校外,其余全部成立了教育基金会[4]。大学基金会在争取社会捐赠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2018年,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12所高校的年度筹款额均超过1亿元人民币,其中,排前三位的分别为:清华大学21.3亿元、北京大学12.7亿元、浙江大学4.5亿元;3所高校基金会净资产均超过20亿元人民币,其中,清华大学83.4亿元、北京大学57.0亿元、浙江大学27.7亿元。紧随其后的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3所高校基金会净资产总值在10-20亿元之间(上海交大14.2亿元、南京大学12.5亿元、厦门大学10.5亿元);另有27所高校在1-10亿元人民币之间[5]。

社会捐赠资金拓宽了高校办学的经费来源,其与政府投入相配合,日益成为支持大学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大学教育基金在奖学助教、科研支持、引进人才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科研创新基金、国际交流基金、社会活动基金等,奖励优秀,扶助贫困,培养学业优秀、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各行各业的领军人才。②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设立讲席教授基金、青年学者基金等,吸引国内外顶尖学者加入,助力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努力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③科学研究。通过设立各类科研基金,大力支持关系全球科技进步和人类福祉的前沿学科、交叉学科、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等。④基础设施建设。建造教学楼、实验室、文化体育设施,购置先进仪器设备、实验器材、图书资料数据库等,改善科研、教学、学习、生活环境。

社会捐助和大学各类基金的设立,不仅改善了大学的教育科研环境,同时,由于社会捐赠资金本身的公益性、慈善性,其在传承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和培育社会道德风尚方面也起到重要引领作用;而捐赠项目设置、募集资金创新的运作方式等,对提升大学资金管理和基金会的运作水平也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国大学的教育基金会已经逐渐摸索出适合各自特点的运作方式。从上述各大学的基金规模数据亦可看出,越是顶尖大学,其基金规模也越大,运作方式也更成熟。教育基金与双一流大学建设水平成正相关关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当然,从整体上看,中国大学基金的募集资金额度、募资方式和运作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升。而目前,大学教育基金的发展,正面临难得历史机遇。除了政策支持外,中国经济的纵深发展,为大学教育基金的爆发性增长,提供了肥沃土壤和操作空间。

改革开放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的持续、稳定、快速推进,国内生产总值突飞猛进,社会财富极大增长。2000年到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日本,跃居世界第二。2012年以来,中国经济进入稳增长、调结构与创新拉动并举的新常态。2012年至2018年,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率仍均保持在6%以上的水平。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突破90万亿元人民币,我国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物丰民富,国家整体实力显著增强[6]。研究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影响慈善捐赠水平。在经济繁荣时期,慈善捐赠额往往强劲增长,这是在规划高校教育基金发展目标和路径时需要着重考量的前提和立足点。

从具体的捐赠来源来看,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各显其能,均得到长足发展,各类企业家和金融家迅速崛起。跨国企业、对外投资企业和海外华人华侨,亦在中国经济迈向全球化的进程中获益良多。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大学教育基金的潜在捐助者。尤其是经营灵活、对市场反应敏捷且发展迅速的民营经济群体,在中国国民经济占比已达到60%,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其财富爆发性增长且数目众多,成为高校教育基金发展的重要来源和不可忽视的合作对象。而一般民众,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后,基于各种原因或机缘巧合,其捐资助学的热情也普遍提升。

在具体的筹款过程中,政府设立引导资金和配比资金的作用不可忽视。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捐资助学,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很早就实行了设立政府配比基金的做法,实践证明行之有效。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投放相当数额的资金,设立配比基金支持大学筹款。1991年,新加坡政府实施类似举措。2003年,香港特区政府亦推出配对补助金计划。上述政府政策举措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最终拓宽了大学基金会的筹资渠道,高等院校接受捐赠的整体数额不断增长,大额和巨额的捐赠源源不断。

有鉴于此,2009年10月12日,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 “为引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向高等学校捐赠,拓宽高等学校筹资渠道,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拿出10亿人民币设立配比基金,对中央级普通高校接受的捐赠收入实行奖励补助”[7]。 政府配比基金的设立,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配比政策的出台,也催生了更多高校基金会的建立,高校的筹款热情、民众的捐款热情被进一步激发出来。

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自2016年9月1日起,开始正式施行。《慈善法》是为發展慈善事业,弘扬慈善文化,规范慈善活动,保护慈善组织、捐赠人、志愿者、受益人等慈善活动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进步,共享发展成果而制定的法律,其颁布实施为大学基金会和教育基金的规范化运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本遵循。《慈善法》规定: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等,均为公益性的慈善活动,并将慈善募捐、捐赠、信托、服务、信息公开、促进措施、监督管理等全过程纳入法律轨道[8]。这就意味着我国包括大学教育基金在内的公益慈善事业,将进入法制化的崭新时代。

由此可见,大学教育基金和教育基金会,已经开始从草创期进入全面发展壮大和提升的关键时期。政府的大力支持,明确的法律供给和规范,国民经济发展和财富增长的广泛基础,以及人们慈善意识的普遍提升,都为教育基金的做大做强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教育基金会发展的中国路径和运作模式探索

如上所述,做大做强中国大学基金会,既需要提升对教育基金会角色定位和紧迫性的认识,又需要对国外教育基金会发展一般规律加以总结和借鉴,更重要的是,要深刻把握中国教育基金发展面临的历史机遇,立足当下,精准洞悉社会资金和资源提供方、大学和使用方的核心价值诉求,搭建起连接双方顺畅沟通的平台和机制,探索出中国大学基金会发展壮大的资金募资、使用、效果评估、权益保障和利益分享的基本运作模式。这是摆在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面前的重要课题。

以洞察捐赠者的捐资目的和价值诉求为例。在北大教育基金会的实际筹款过程中可发现,捐资者支持教育的理念并不相同。如果说人们捐助“希望工程”多是出于同情心,扶贫济困,给老少边穷地区的学童打开读书成才的希望之路,点燃希望的曙光,那么捐助大学的初始动机则复杂了许多,要求也随之提升了许多。但归根结底,更多是因为大学的“优秀”而来、为大学的成果和未来而来。这与大学的教育目标和特性密切相关。因此,大学欲取得出色的筹款业绩,必须深刻把握捐助者的心理和诉求,凸显大学的“特性”和教育目标,以大学的学术水平和社会贡献吸引捐资方。

在这方面,国外大学的某些做法值得借鉴。1993—2001年,正值世纪之交,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不失时机地启动“迎接新世纪”筹款运动。以往辉煌的业绩、大学的名牌效应以及新世纪更加令人向往的发展前景,相应的具体举措和周密的规划等,使之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在7年时间内,共筹集社会捐款11亿美元。2000—2005年,斯坦福大学启动“本科教育”主题筹款运动,仅用4年便筹集了10亿美元。2006—2011年,其又发起以“寻求解决之道、培养新型领导、保持卓越品质”为主要内容的“斯坦福挑战计划”, 5年之间,筹集62亿美元[9],创下了世界高等教育筹款记录。但这一纪录不久被再次打破。2013年7月,在经历了两年的静默期之后,哈佛大学宣布启动以“拥抱明天”为主题的筹款活动,筹款目标65亿美元,在2018年9月活动结束时,宣布筹款金额96亿美元,创下了新的世界高等教育筹款纪录[10]。

上述大学筹款活动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且具有普遍性的核心要素是,大学筹款主题的设定要反映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以及校友、相关方和全社会对此目标的期待。因为高等院校、尤其人们心目中的名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可取代的角色价值,不仅汇集了人们对大学传统声望的敬畏、对大学本身的关注和向往,也传承了捐赠者与大学的学缘相续、家族荣耀、自我评价等复杂心理,而隐藏在背后的更深层次因素,则是人们对复杂社会和自然现象的思考折射在对大学的期许上,希望大学能通过更加前沿的科学研究、更高层次的思索、交流和碰撞,解决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未来需求,甚至精神上的困惑,起到社会风向的引领作用。这是大学教育基金不同于一般教育基金的地方。

如同世界一流大学各有其特色,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基金,不仅要围绕“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更要能找到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基金发展路径和运作模式。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基金发展之路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确立明确的教育基金筹款主题和目标。筹款主题必须结合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国家需要,满足人们的期待,以此得到社会认同和支持。这其中有几个主题非常重要:①人才培养主题基金。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各类奖教金和学者培养计划、专门人才吸引基金等,均属此列。这是教育基金最基础也最广泛的项目。高等教育的使命和国家的需要集中到一点,就是人才培养。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均需要既懂中国又懂世界,既具有国际视野又了解中国国情,能够引领未来的青年才俊,这是社会对大学功能的最广泛认知。在此情况下,高等院校设立人才培养基金,即是回应了政府与社会期待。教育基金会要通过展示大学在人才培养上的优势,从而产生强有力的凝聚力,吸引社会资金加入共襄盛举,从而形成大学培养人才——社会大力捐助——形成更加优化的育人条件和环境——培养更多的各类优秀人才——获得更丰厚的社会捐助等良性循环模式。②科研和前沿学科创新主题基金。大学是我国科研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在基础学科研究和人才延续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深入人心,尤其在中美贸易战以来,社会普遍认识到国力的较量在科技。大学教育基金的项目设计,应瞄准我国科技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需求,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尤其是人工智能、5G、大数据、生命医学、新材料、航空航天、量子科技等领域,重要的科技成果将会极大推进产业转型和人类发展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基金项目设计必须立足于中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特点,发挥想象力,运用超前意识,拓宽社会捐助的路径。③紧随国家战略的基金计划。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和走出去的步伐加大,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的成功经验越来越受到世界的重视。海内外对中国快速发展原因的探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研究等,越来越深入。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國家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全球公共治理等,既是公共话题,也是最近以来捐赠人特别关注的课题。在基金资助下,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研究中心普遍设立,相应研究成果大量推出,既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亦为教育基金项目的设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础。④既适应大学办学方向又满足捐赠者特殊需求的特别基金计划。譬如有的院校或学科在某一领域有特殊优势,而这一类的专业研究及人才对某一行业具有特殊的需求和吸引力,可以专门设立相关基金,进一步加深该项研究和人才培养。

第二,拓宽筹款方式和筹款渠道。在筹款方式和项目设计上,既立足于大额筹款计划,也吸纳涓涓细流;既设计普遍适用的一般项目,也考虑特殊诉求的特殊设计;既考虑国内企业的捐资诉求,也放眼海外,寻求海外华人华侨、相关企业、机构的支持,与海外教育基金开展合作,各种措施并举,广开筹款门路。大额筹款虽然项目宏伟、领导重视、容易操作,但不聚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些小的筹资项目不仅能够给一些财力有限但有心向善的企业和个人提供捐资助学机会,对提高人们的善心正气更具有良好的社会风尚引导意义。实际上,也正因为其小,才会吸引更多的参与者,汇聚起来也可能是庞大的数目。

第三,提高教育基金的运作水平,形成良性循环。如果说筹资是基金会的活水源头,投资和运作则是实现基金保值增值、长流不息的重要手段。国外教育基金已经形成非常成功的投资和运作模式。目前我国教育基金的运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可以借鉴国家社保和养老基金的运作手段,通过竞标等手段,由专业机构进行运作,确保保值增值。

第四,规范教育基金的使用效果评估、追踪和管理,使善款善用、专款专用、财尽其用。基金项目管理是否规范、高效、透明,严重影响到基金会的公信力和健康持续发展,关乎基金会的基础和生命,只有项目执行到位,才能对后续捐款形成示范效应。目前,基金项目管理的相關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完善,从《基金会管理条例》(2004年)到《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2010年)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金会专项基金管理工作的通知》(2015年),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2016年),明确了基金会评估指标,强调了对项目管理、资金使用效果、项目达标情况、项目社会影响力的追踪评价等等。大学教育基金应运用好评估指标体系,促进基金项目管理规范化。在此基础上,高校应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基金管理方式,保证运作活力。

总之,在新时代“双一流”大学建设中,大学教育基金和教育基金会面临新的历史机遇,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其新的发展正当其时,必将大有可为。基金会只有在筹资、运作、项目管理等方面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才能够开拓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学基金会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edu.cn/zhong_guo_jiao_yu/zheng_ce_gs_gui/zheng_ce_wen_jian/gao_deng/zong_he/201511/t20151105_1335126.shtml.

[2]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EB/OL].http://www.ndrc.gov.cn/zcfb/zcfbqt/201701/t2017 0126_837089.html.

[3] Endowment Market Value and Change in Endowment Market Value from FY2015 to FY2016[Z].U.S. and Canadian Institutions Listed by Fiscal Year (FY) 2016.

[4] 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报告编写组.中国大学教育基金会发展报告(2018)[R].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5-6.

[5] 【数说】40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8年基金会数据一览表[EB/OL].公众号:高校筹资联盟,2018-07-13.

[6] 中国历年GDP一览表(1952—2018)[EB/OL].排行榜123网,[2019-09-25].http://www.phb123.com/city/GDP/37736.html.

[7] 财政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央级普通高校捐赠收入财政配比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0/content_1599567.htm.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主席令第43号)[EB/OL]. http://www.gov.cn/zhengce/2016-03/19/content_505 5467.htm.

[9] 李萍.斯坦福大学筹款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J].国际人才交流,2008(8)∶52-54.

[10]哈佛这所世界一流大学如何管钱?[EB/OL].搜狐网,[2019-02-25].http//www.sohu.com/a/297612736_100191005.

【责任编辑:雨 蕙】

猜你喜欢

双一流
教育政策执行视角下“双一流”建设实施的思考
“双一流”建设不能缺失本科教育
回归人才培养本位加快“双一流”建设步伐
“双一流”大学长啥样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