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课程实效
2020-02-03陈清李万银
陈清 李万银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以及提高自身思想修养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直面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面临的诸多挑战,只有找准着力点,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認真审视自身不足,并形成改革创新的工作合力,才能找到破解困境之出路,才能全面提升当下“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质量,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立德树人的特殊作用。
课程建设背景
多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一直非常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近年来更是出台了多项极具分量的政策制度。但是,当前我国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中存在的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目标还存在不少差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指明了建设方向;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教社科〔2018〕1号)、2019年8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做好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明确了具体路径。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应该以此为契机,积极贯彻落实,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真正担当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任。
存在的问题
问卷调查发现,尽管近年来各高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视程度和建设力度日益加大,但总体上不论是学校层面、教师层面,还是学生层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学校管理方面的问题 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形势与政策”课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铸魂育人的生命工程、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如此艰巨的一项任务,必须依靠党的坚强领导才能实现。然而,当前不少高校党委尚未完全担负起该项责任。相对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来说,“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着体量小、课时少、缺乏学科依托等问题,难以引起学校的重视。学校领导层面的重视不够,必然带来教务部门和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过程不完整,课前、课中、课后“教学闭环”难以形成;一些学校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对上级有关“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文件要求落实不到位,教学部门不上心、教师授课不用心、学生上课不走心的被动局面。
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形势与政策”课师资短缺问题尤其突出,生师比高,学缘结构不合理,优质师资严重不足。基于课程自身的特点,教学主题和内容应当一直紧跟时代常变常新,但是教材编写速度却跟不上时势发展的速度,时效性问题突出;在线精品课程和案例库资源有限,以及内容过于宽泛,导致高层次的教学和学术研究难以开展;教学模式单一陈旧,“一言堂”问题依然存在等。这些问题,是导致学生上课体验感、获得感低下的重要原因。
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全方位提升学生政治思想素养、开拓人生视野、塑造人生格局的课程。总体上看,多数青年学子是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关注国家大事的,但仍有部分同学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目前有不少学生受到功利主义的影响,体现在课程学习上,就是过度关注个人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高,短视化现象比较严重,对似乎不关乎其就业和考研的“形势与政策”课漠然置之;更有个别同学沉迷于网络游戏,没精力关注“形势与政策”课,缺乏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
三个维度推进课程改革
《意见》进一步突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承载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功能,是深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的路线图和施工图,对于新时代高校办好“形势与政策”课指导意义重大。以此为遵循,笔者认为,要彻底扭转“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弱势地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学校维度:谁来抓和如何抓 落实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党的坚强领导是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源泉动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党的创新理论对学校“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的思想引领,是“形势与政策”课提质增效的坚实政治保障。《意见》更是明确提出了要落实党委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全局的主体责任,并将之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和党建工作的标志性内容。党委对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负主体责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制度优势,也是落实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法宝。《意见》提出了推动建立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机制,这些新理念新要求,可以说是抓住了解决学校“形势与政策”课难题的“牛鼻子”。在建立健全校领导负责,多个职能部门协同配合、齐抓共管,各二级单位逐级承担、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下,二级学院党委要彻底摒弃“学生是我的学生,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课”的狭隘观念,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才能形成全校努力办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专业课教师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教师维度:改什么和如何改 上好新时代“形势与政策”课,需要新理念新思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加强,但面对互联网时代的迅猛发展、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等新挑战,面对网络时代的“原住民”,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内容供给、手段改进、方式创新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教师队伍整体能力水平不高、内容供给低端甚至无效、手段方式弱等问题必须解决。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树立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的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育人者要先受教育。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只有做到自身高境界、宽视野、大格局,才有可能给学生引领航向、指点迷津。“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只有恪守初心,苦练内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宣讲上理直气壮,内容上周密准备,教学上精心设计、精确指导、精准发力、精彩施教,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在继承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参与不同专题的讲师团中努力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才有可能在一堂堂生动且深刻、适度而有挑战度、有意思又有意义的“思政金课”中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
在内容供给上,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审视当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我们需要围绕教学要点,拓展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厚度,改变无效、低端的供给,扩大有效、中高端供给,提高学生的抬头率、点头率。同时,借助改革创新,对“形势与政策”课出现的新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在内容供给上盘活存量、扩展容量,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增量,扮演好学生智慧的“催生婆”的角色,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
在方式方法上,广大教师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在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激活自我,积极创新教学模式,由“我说你听”的单一交流转变为平等对话,消解主客二元对立,在交互主体的交流交锋渗透融合中,积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所授内容与学生意愿的吻合度、与学生专业知识的契合度、与学生已有价值观的关联度、与现实生活以及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的相关度。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积极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如开展分类型、分层次小班教学,构建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进一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提升课程亲和力与针对性,让既带有新鲜感、陌生感,又沾着泥土、带着露珠的“形势与政策”课入心入脑。
学生维度:为什么学和如何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可以第一时间传播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自觉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另外,学好“形势与政策”课,还可以帮助青年学生澄清国内外各种错误观点,有助于他们看清纷繁复杂的表象背后的逻辑与真相,学会用理性、科学、客观、全面的思维辩证、历史地看待中国与世界。学生需要在“回归常识”“回归本分”中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端正学习态度,稳定学习情感,积极参与到“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中去。现实中,有不少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学习动机的“近景性”,有功利主义倾向,弊端明显。因此,新时代青年学子应登高望远,把握时代潮流,自觉将学习“形势与政策”课的重大意义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联系起来,矢志追求,砥砺前行。
结束语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要想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毕生难忘、终身受益、充满获得感和成就感的课程,就必须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指引下,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只有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相向而行、共同发力,才有可能将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打造成为“工艺”精湛、“配方”新颖、“包装”时尚的“灵魂课程”,教育教学目标才能最终达成。
【本文系《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创新工作室(Szzgjh1-1-2018-10)、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重点项目(2013SQRL093ZD)、2014年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阶段成果】
(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