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现状分析

2020-02-03马山

今传媒 2020年1期
关键词:认同新时期现状

马山

摘 要:新时期我国社会经济与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使我国网络民族主义产生了新的变化。探究新时期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现状,从多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加深对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客观认识,及时消解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现状中存在的隐患,引导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正向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网络民族主义;现状;认同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1-0066-02

一、网络民族主义研究现状

国内学界对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2003年《国际先驱导报》中关于“京沪高速铁路撞上民族主义浪潮”的报道中,该报道中关于“网络民族主义”一词的使用被学界公认为“网络民族主义”概念在我国的首次提出[1-3]。此后,以网络民族主义为主题的相关研究在学界逐渐兴起,相关报纸、期刊及硕博士论文对网络民族主义皆有涉及。当前学界关于网络民族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形成机制的探究。郭旭认为“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是我国网络民族主义再掀新浪潮的根源所在”[4],而网络科技的进步助长了网络民族主义的发展。陶文昭从网络民族主义的技术基础、现实依托和政策折射三个层面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与形成进行了论述[5] 。马得勇与陆屹洲从信息接触、威权人格和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对网络民族主义平台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信息接触并非直接影响个体的民族主义倾向,而要通过威权人格和意识形态的传导”[6] 。二是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功能进行研究。对网络民族主义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民族主义政治认同、国家认同、民族观及外交等方面,各学者以个案为例從理性和非理性两个角度对网络民族主义进行了探究[7,8]。

除上述两个主要研究方面外,其他学者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特征等方面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究。但不论是对网络民族主义的内涵、特征,还是对其兴起与形成机制进行研究,学者们在对网络民族主义进行研究时始终“带有明显的整体主义的特点”[6],即将网络民族主义作为整体性的国家层面的民族主义进行研究。在现有对网络民族主义进行研究的文献中,极少有学者从群体(或者个体)层面的族裔民族主义进行研究,而将国家层面与群体层面的网络民族主义合二为一进行研究的文献更是没有。

二、 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现状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层面的网络民族主义热情持续高涨

国家层面的网络民族主义热情的持续高涨是当前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现状。这种现状主要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与国家认同为共同价值理念的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上的盛行。例如,在2017年发生的美国对中兴的制裁事件、2018年发生的中美贸易摩擦事件中,我国国民在网络上表现出高度统一的民意与热涨的民族情绪。这种国家层面的网络民族主义热情持续高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升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二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民众表达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三是来源于外部的危害事件持续刺激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神经。

(二)群体层面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逐步兴起

目前,我国的网络民族主义,除国家层面的整体性的网络民族主义热情高涨外,群体层面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正在逐步兴起。较为明显的现象是,各少数民族以网络为平台,以多种方式逐步提升本民族的民族意识,争取民族权益。例如,在2016年两会期间,宁夏代表提议推进“清真食品立法”;2019年1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有代表提出的《关于尽快开设壮语卫视的建议》;2019年9月在微博上关于“中国第57个少数民族——穿青族”的热议等事件。这些事件一经发生,便迅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与各种热议同时出现的是群体层面的网络民族主义的形成。群体层面的网络民族主义最大的特点是,在网络上表现出响应与支持跟本民族民族利益相关的各种网络行为。这种群体层面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个体民族意识的觉醒,其根本原因在于多年来的政策扶持对各民族自我认同思想的持续强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群体层面的民族思想与网络科技结合,并在网络上表现出来。需要强调的是,这种群体层面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不仅表现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在汉族中同样也有所表现。

(三)我国网络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情绪较为突出

在民族主义思潮中理性情绪与非理性情绪始终存在。近年来,在一系列外来事件的刺激下,我国网络民族主义中日渐消沉的非理性情绪被再次激活。就国家层面的网络民族主义而言,我国网民在网上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时,越来越多的网络攻击行为开始出现。这种网络民族主义中的非理性情绪高涨突出的主要原因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新媒体环境下各类社交APP的泛滥。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传播更为迅速,而社交类APP的泛滥,扩大了非理性信息的受众范围。从非理性信息的接触到传播再到非理性情绪的传染,导致了网络民族主义中非理性情绪的高涨。

三、结 语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而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新时期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现状在发挥其拓宽民众政治参与渠道、强化公民国家认同理念正向功能的同时,也产生了恶化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大国形象、扩大民族间原生的排他性,弱化个体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等负面影响。面对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新现状,我们要在警醒的同时推动媒体融合,加强主流媒体的话语引导;加强媒体管理,构建文明的网络舆论环境;整合统筹发展,逐步消除民族间的社会不公;构筑国家认同,挤压狭隘民族主义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 罗迪,毛玉西.争论中的“网络民族主义”[J].中国青年研究, 2006(5):47.

[2] 卜建华,赵金亮.当代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探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2(2):109.

[3] 王军.试析当代中国的网络民族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2):22.

[4] 郭旭.浅析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J].商业经济,2006(12):87.

[5] 陶文昭.网络民族主义探因[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11(3):87-90.

[6] 马得勇. 陆屹洲.信息接触、威权人格、意识形态与网络民族主义——中国网民政治态度形成机制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4(3):184+195.

[7] 彭冰冰.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民族观教育的影响与对策——基于嘉兴学院的调查与分析[J].嘉兴学院学报,2017,29(2):129-133.

[8] 卜建华.当前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对中国外交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7(10):190-194.

[责任编辑:张楠]

猜你喜欢

认同新时期现状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创新研究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