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风细雨不须归
——简述《和风提梁》的创作感悟
2020-02-03范华强
范华强
江苏宜兴 宜兴 214221
宜兴紫砂壶一贯以古拙素雅、端庄恬静的温柔形象示人。人们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将紫砂和瓷器做对比,喜欢它的人是因为它素面素心的形象,不喜欢的人也是因为它太过素雅。于是很多人会有疑问,紫砂壶为什么不能像瓷器一样做成五彩斑斓、绚彩华丽?因为紫砂的本质就是古拙素雅、端庄恬静。首先,紫砂泥料决定了紫砂壶的朴实本质。众所周知,紫砂泥都是产自宜兴丁蜀镇附近的原矿,烧制后颜色偏暗沉,是天然无粉饰的陶泥色泽,这也从先天上决定了紫砂器的朴拙。如果你看到的紫砂茗器是五颜六色、斑斓华丽,那么这把壶就不能称之为正宗宜兴紫砂壶了。其次,紫砂壶的实用性能也决定了它的造型不能太花里胡哨。茶壶的本质是为人服务,为茶而生香的,它的每一个部位在设计上都遵循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且冲泡茶叶时也不夺茶香气。也正是基于这一点,紫砂壶才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茶具之首,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优势。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艺术形式更是五花八门,但是能够流传下来的都是与时俱进,积极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与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命运一样,紫砂壶艺的生命力表现也在于创新,具体可以落实在对于造型的创新、对文化意境的创新等等。本文介绍的紫砂作品《和风提梁》就是在造型上进行创新,并在文化意境上能够引起人们的心灵共鸣,使得作品既不失美感的升华,更贴合实用的造诣。
紫砂壶造型的塑造,是人们欣赏紫砂壶最直接的呈现,所以造型塑造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一把壶创作的成败。我们欣赏紫砂壶,可以通过泥料、造型、装饰,然后是内涵文化等,所以造型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而造型的美感是需要借助制壶人对形象进行设计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搭配娴熟精准的手工艺,方能使得作品造型优美、形象饱满、内涵丰富。赏壶之人通过对紫砂壶的观赏进而去了解壶艺背后的人文故事,方能挖掘出其潜在的文化价值,从而达到实用性和艺术性结合的艺术效果。
紫砂壶《和风提梁》整器风格洒脱、端庄稳健、气场十足,继承了传统光素器中圆器的主要特征,又有着光器朴实无华的内敛谦和之神韵。欣赏把玩,都带给人们无穷的趣味。其泥料是原矿紫泥,这是市场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泥料,它的泥料性能温和稳定,可塑性强,烧制稳定。并且色泽偏暗沉,“金砂栗栗”说的就是紫泥。其造型是传统的提梁式,壶身、壶钮、提梁把等部位彼此结合,形成在同一整体上的一次架构创新,虽然整体形制变化不大,但是造型风格上体现出了创新之意。壶身圆润饱满,简约大气,在紫泥的精心制作下更是透着一股朴拙与沉稳。压盖设计,壶盖微微隆起,盖口无缝镶接,气密性极好。壶嘴三弯流蜿蜒向上,出水爽利。提梁把也是采用暗接的处理方法,又大又圆,形成了一个挺括饱满的圆空间,从而给人视觉上的美的享受。整壶没有装饰,但是作者的精湛工艺都在壶身上体现了出来,使品茗之人在品茗之余还能品味到紫砂壶独特的工艺之美。壶的整体造型简约美观,没有多余的装饰,以线条的变化将壶型的婉约柔美都淋漓地展现了出来。这样的简约之美让我们如沐春风,人也变得简单起来,抛去那些烦恼愁绪,寄情于自然山水、田野乡间,在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理想化的田间生活中,寻求自由与人生真谛。
唐代诗人张志和有诗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首诗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场景。有着鲜明的水光水色,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渔夫戴着青箬笠、穿着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每每读到这首诗,我们都会沉浸在这样着色明丽、活泼欢快的水乡生活中,仿若自己也能感受到那一份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在紫砂壶《和风提梁》中,作者通过细腻的泥料、娴熟的技法,塑造了一幅自由洒脱的画面,壶身上没有任何装饰,但是通过精雕细琢,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轻微的风拂过脸颊,能体会到那种明媚雀跃的心情。
艺术品的美好往往能带人们怡情养性、陶冶情操的精神享受,紫砂壶也是如此,欣赏其艺术造型性,能获得无上的精神愉悦。紫砂壶《和风提梁》素面素心,反射出若干美学元素。壶面上泛着珠玉般光泽,在光线的照射下,紫色砂泥仿佛有了灵性,在沉郁之中爆发出紫玉光芒,衬得此壶越加光可鉴人、典雅可人。壶身以线条为装饰,将壶身勾勒成型,流畅飘逸、圆润可爱,并产生了静中有动的独特效果,给人舒适的视觉体验。欣赏《和风提梁》,它的温润素雅之美,犹如一阵和风,吹进了人们浮躁的心灵,斟上一壶淡茶,更是带给人们沉静、清灵的力量。
勤劳智慧的宜兴人唤醒了沉睡已久的紫砂泥,并赋予了它造型骨肉,使其成为有血有肉的灵性之物,不再是一块灰扑扑的泥土,而是经过雕琢后大放光彩的工艺品。制壶人在制作一把壶时往往不经意间就融进自己的真情实感,因此壶也有了生命,每一颗砂、每一块泥都在无声地诉说一个个动人跌宕的故事,让我们从中汲取美好和积极向上的能量,从而体会到艺术生命的意义。一把壶,一阵清风,一壶茶、一缕清香,人生的简约之美都蕴含其中,紫砂壶在静寂中向我们传递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展现了朗朗乾坤下的国之情怀、民族之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