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竹趣提梁”紫砂壶的美学特征与文化性格
2020-02-03张玲玲
张玲玲
宜兴是中国的“陶的古都”,自古以来便以制陶闻名天下,所形成的制陶产业对宜兴经济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亦有着重要贡献。在多种多样的宜兴陶制艺术品中,最出色的当属紫砂壶,自紫砂壶诞生后,“宜兴紫砂”的名号便传播开来,如今的紫砂壶已是代表宜兴陶艺水平的一张重要“名片”。
“竹趣提梁”这件紫砂壶以竹为主题,造型清爽精致,竹味儿浓郁。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且独特的象征意义,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生命的赞美与歌颂,对优秀道德品质与人格的认同与追求。作品之“趣”在于外在表现的独特与灵活,在于内在文化的深厚与丰富,每一个部分都能体现出竹的一种特质,一种性格,构成生动多样的“竹趣”,展现作品的个性魅力。
1、“竹趣”之色:紫泥的魅力
紫砂壶之名源于制作它的泥料紫砂泥,这是一种珍稀又神奇的泥料,仅在江苏宜兴地区广泛分布,是自然对宜兴的馈赠。紫砂泥在矿石深层经自然化合作用生成,原料带有紫色光芒,故称为“紫砂”。紫砂泥种类丰富,最为经典和常见的要属紫泥,有质朴醇厚,大气沉稳的特点,可体现紫砂壶古朴典雅的特征与“紫玉金砂”之质。
“竹趣提梁”一壶便采用紫泥制作而成,壶表面呈现出深厚的棕红色,又夹带着些紫色调,层次丰富的色彩展现了紫砂泥的神奇绚烂,浓郁的色彩有历史气息。泥料质感细腻,有丝绸般光滑精细的质感,明亮的光泽展现出泥料的纯与精,又不会过于张扬,符合紫砂壶优雅沉稳的气质。均匀浓郁的泥料色彩构成作品沉稳敦厚的气韵,是竹子虚怀若谷,踏实坚强的性格象征,告诉人们做人要重视内在的积累,才能由内而外一展光华与不凡气度。
2、“竹趣”之形:造型的构建
紫砂壶结构通常可分为作为主体的壶身、其他结构与装饰三大部分,各部分可单独对主题进行表现,也可结合起来共同表现主题。“竹趣提梁”在设计中分为两个层面,一方面是具体表现竹的形态,做到栩栩如生,有自然之美;另一方面是表现竹的气质,以呈现中国审美中的文化思想。内外相结合才能准确表现作品美学特征与文化性格。
壶身设计为圆形,这是紫砂壶及中国传统陶瓷茶壶中最常见的造型之一。在制作时需将拍打好的泥片围成筒身,再不断拍打形成弧度,线面结合极佳,有张力美感。此壶壶身圆润灵巧,端正大方,体现出紫砂圆器珠圆玉润的基本美感。壶腹部分最为饱满凸出,肩部平整宽阔,与底部相对应,稳定壶的重心,稳重又灵巧。壶身弧度线条整齐对称,筒身光滑流畅,气质舒畅,使壶由内向外展示心胸之开阔。
圆形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随和、平顺等气质,与竹之温润气质具有一致性。用圆形壶身即象征竹那谦谦君子的美好品质,圆润又规整的造型体现竹所象征的那种温柔又具有原则的性格,寓意做人要懂得变通随和又要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壶盖也运用圆形,与壶身成比例配合,可使作品更“厚”一些,显得作品更加踏实。弯弯的壶嘴镶嵌在壶身一侧,与壶身形成合适夹角,便于出水。壶盖中央有半环形的壶钮,提供使用便利。创作中在壶嘴与壶钮上模仿竹节进行了装饰,使这两部分变成两种不同形态的竹子。壶嘴是奋力生长之竹,寓意青春永驻和昂扬生机;壶钮是破土之新竹,寓意韧性与顽强。
创作中运用了提梁造型,并在其上同样设计了竹节装饰。连接在两侧壶肩部的竖梁挺拔有力,准确模仿了竹中通外直,正直坚强的姿态。上部横梁形成优美的弧线,是竹子韧性的体现,寓意百折不挠,是不屈的精神气节。高耸的提梁在壶中亦有“提气”的作用,整件作品外形轮廓挺拔如竹,充满自然的魅力与独特的中国美学品格。
3、“竹趣”之气:装饰的提升
创作中还结合了竹叶装饰,在一侧提梁上先设计出纤细的竹枝,自然延伸至壶面上,可使竹叶装饰与作品整体造型结合得更加自然和紧密。在壶面偏上部分,横向贯穿着竹枝,竹枝上是精致的竹叶,竹叶小而清晰,雕刻得十分细致,为作品增添了自然生气,对竹的模仿更加逼真,以传达“竹趣”和作品独特的文化性格,深化作品思想。
竹在中国文化中是“岁寒三友”之一,比起阳刚的松和娇艳的梅,竹的气质是淡淡的,却是最为人所喜欢的。竹象征君子、长寿和高洁,承载了中国人的精神道德追求和朴素的生活愿望。“竹趣提梁”这件作品通过精巧的艺术设计,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美学追求与精神风尚,以独特的文化性格彰显作品艺术涵养,彰显紫砂壶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
结语:本文分色、形、气对这件“竹趣提梁”这件作品进行了分析,说明了作品对竹之特点与品格的塑造,揭示了作品的美学特质与文化性格。此件作品有着浓浓“竹气”,在艺术、文化之中不忘对自然美的表达,是展现作品个性的方式。“竹趣提梁”造型丰富有“趣”,不失内涵气度,弘扬了紫砂壶艺术与中国竹文化内涵,以及中国人的精神道德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