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传承,人文智慧
——“宝樱”紫砂壶创作理念论
2020-02-03喻建铭
喻建铭
宜兴,一座位于中国太湖西岸的优雅小城,古称“阳羡”,优美多情的自然风光与浓厚的人文气息曾让大文豪苏轼也流连忘返。这座城市的魅力远不止于此,宜兴自古以来就以制陶而闻名,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陶都”,在这里诞生了无数精美珍贵的陶器作品,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知名的就是被称为的“紫玉金砂”,至今仍有着巨大魅力的紫砂壶。
相传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诞生于明朝正德年间,由小书童供春模仿大榕树树瘤纹理制成,称作“供春壶”,艺术价值极高,如今的紫砂壶创作多有对供春的致敬,证明了紫砂壶艺术对“根”的重视,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是紫砂壶艺术的优秀品质。
这件精巧的“宝樱”紫砂壶就是一件源于供春又有自身个性的作品。其中“樱”字代表了供春壶所模仿的树樱,“宝”则代表了蓝宝石。创作不仅将视角对准了紫砂壶艺术,更有着宽阔的眼界,灵活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特质,形成自身多样化的艺术空间,重塑了人文精神,集天地之精华,显紫砂壶艺术之气量,反映了作品“紫砂虽小可藏天地”的创作理念。
“宝樱”通体呈金黄色,明亮的色彩可使壶光彩照人,富有鲜活的生命之气。泥料表面细腻光洁,温和雅致,有柔和宽厚之气,衬托出作品的内敛敦厚。这样独特的色彩质感来源于“黄金段”,紫砂壶虽有“紫砂”之名,但并非全都是紫红色的,段泥一类在烧制后就会呈现出黄色来,“黄金段”更是段泥中的珍品,堪称“泥中黄金”,可见其有极高的价值。此壶运用黄金段制作,首先就是看中了此泥价值,另一方面,无论是供春壶还是蓝宝石,它们自身都有着相当高的价值,只有用黄金段这样上好的泥料才配得上,使作品泥料运用与主题相符,共同彰显“宝樱”之珍贵。
蓝宝石是一种美丽珍贵的刚玉宝石,尤其受女性朋友们喜爱,创作中运用泥料模拟出蓝宝石的亮泽纯粹,通过造型模拟出蓝宝石的精巧细腻。壶身运用了圆形,这是紫砂壶中的基本造型之一,常见于各种经典款式中,也包括供春壶。壶身圆润小巧,自成一体,顺滑的肩部自然垂落,有线条的流畅轻盈之美,壶面的弧度恰到好处,丰满又具玲珑智慧。壶身上窄下宽,可使壶身重心下沉,保证壶身平稳。壶身线条平稳有力,温和有力,如按照一定的轨迹运行,体现了壶身的工整精准。
创作中在壶面上设计了一些“瘢痕”,凹凸感明显,这就是对树樱的模仿,是在向供春壶致敬。这些树樱般的纹理有着强烈的自然美感,与干净的壶面之间过渡自然,没有损害泥料本体的质感和壶面的平整。树樱在壶面上看似随意,实际上遵循着一定的空间规则,没有自然的粗糙,凸显了紫砂壶极强的模仿能力与精致的艺术效果,完成了对主题“樱”的表达。
壶盖也设计成圆形,轻轻地覆盖在壶口处,与壶身之间接合紧密细致,是展现作品精致工艺的又一个部分。壶盖中央的壶钮是立体的树樱,运用了雕刻技法,纹路清晰,与壶身上的树樱相应和。壶身两侧是短短的小弯嘴与人耳形状的环形把手,小弯嘴与壶身线条宛若一体,上部与壶身形成适当的夹角。把手造型轮廓清晰,与壶嘴相对,共同保持了壶身的平衡。壶嘴与把手是单独制成后再与壶身镶嵌的,线条之间承接得流畅又是作品精致感的一个来源。
创作中在壶嘴与把手上也装饰了树樱,把手下部的线条有些微微“扭曲”,更可见树樱之自然逼真。作为人的手部经常接触的部分,把手线条的弧度结构能够通过触觉传达给人,使人心神领会紫砂壶线条工艺的独特效果。壶盖上也点缀着些小瘢痕,丰富了壶盖效果,作品对于供春的致敬就十分完整了。
“宝樱”这件作品主要继承了供春壶中的树樱设计,将其与紫砂泥的精致、蓝宝石的闪耀结合起来,比供春壶单单展示自然美的特征可以说是更进一步,体现了紫砂壶艺术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创新又重视实践的特征。此壶整体的气韵是低调沉稳的,对传统的继承是重塑人文精神的重要方式。传统艺术创作不能忘本,尤其是像供春壶这样的作品,它展现了中国古人对艺术创作的执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这种思想在新时代的中国仍具有重要价值。
紫砂壶艺术无疑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中的珍宝,承载着五百余年的历史,在新时代继续展现着中国工艺智慧与人文精神。在“宝樱”中可见供春壶的精致自然,可见蓝宝石的光华灿烂,可见黄金段的珍奇身材,可见大自然的艺术气质。此壶创作本着继承与创新的理念,为中国紫砂壶艺术又增添了一件佳作,将供春壶的价值继续以新的形式传递下去。
结语:供春壶之美在于创造力,“宝樱”接好了“创造”的这根接力棒,将供春的智慧继续发展下去。本文对此件作品进行了分析,从泥料、造型两大部分说明了作品对供春壶的继承,对蓝宝石特征的融合,揭示了其中的人文精神。此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体现了紫砂壶艺术自身的艺术生命力,让人们更加期待紫砂壶艺术未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