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漫谈“得福壶”的艺术特征与福文化内涵

2020-02-03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福气壶盖泥料

王 斌

紫砂壶是宜兴制陶产业中最出色的产品,从明朝正德年间诞生以来,紫砂壶就受到众多手工艺人、收藏家及茶道爱好者的关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紫砂壶艺术的成熟与稳步发展,紫砂壶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品,人们都对紫砂壶神奇的泡茶性能有所耳闻,为紫砂壶增添了神秘气息。

在古代,紫砂壶是文人雅士经常接触的,在设计上趋于高雅文气,随着紫砂壶的流行和人们审美视野的开阔,紫砂壶也开始贴近民间、民俗,认同人民的普遍情感,也就有了既接地气又不失高雅,有深厚民族情感的紫砂壶出现,使紫砂壶的发展扎根于文化与情感的深厚土壤中。

“得福壶”就是这样一件具有民族情感力量的紫砂壶作品,“得福”二字具有得此壶便能得福气之意,使人倍感幸福温馨,联想到美好的生活与未来,从壶中获得力量与快乐。此壶的设计非常简约,整体小巧灵活,秀气又精致,古雅之中不失可爱气质,具有一种亲和力,摆脱了因过于高雅产生的疏离感,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紫砂壶文化与福文化的传播。

“得福壶”用棕红色的泥料制成,色彩均匀明亮,棕红相间,具有古典韵味,可体现作品的传统美感底色。壶体表面光亮,有美玉琉璃般透亮光洁的质感,紫砂壶“紫玉金砂”的美名便是来源于这神奇的泥料。壶的表面虽打磨得十分细致,还是可以看见泥料中的砂质颗粒,在高温淬炼后变成了闪耀的金色斑点,夹杂在泥料之中,可凸显作品的个性与质感。

红色在中国是有着重要象征意义的,吉祥、幸福、如意等美好含义都可用红色来代表,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体现,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基本认知当中,代代传承。此壶用红色泥料来制作一方面是为了体现出福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实用性的考量,泥料经长期泡养后更加光鲜,可象征“常福”之意,丰富了泥料的美感。

中国人所认为的福往往与“圆”有关,团圆、圆满、圆和等都是中国人所认同和追求的,表现福文化的艺术品也常以圆形居多,换句话说,圆形已是表达中国福文化的重要图腾。“得福壶”在设计时就通过对圆形的变形组合构建起壶体,使壶既可达到简约,又可表现出满满的福气。

壶身部分主要设计成一个碗状的圆形,有珠圆玉润的艺术美感,外部线条形成的弧线一气呵成,如弦月之轮廓,精准又具张力。壶身上部衔接有纤细的颈部,在颈部与壶身的配合下形成了平整顺滑的肩部,增强了壶身部分的结构感,线条的过渡变化体现出制作工艺的巧妙,紫砂圆器是运用工具拍打出来的,线条过渡的自然可体现出力道控制的完美,简约的造型中就包含了智慧与细心,是执业精神的体现。

壶盖是一个半圆形,它的弧度是对壶身线条的延续,壶盖与壶身的相接严丝合缝,是体现工艺精细度的要求。壶盖与壶身要在外部轮廓线条上有整体感,内部结构要分明,以俯视角度看时,壶盖要像嵌入到壶身中一样,两者的比例要均衡,形成两圆相抱的造型,如传统玉璧,以新奇的角度展现福文化。

镶嵌在壶盖中央的壶钮运用了圆珠造型,这也是作品中最完美的圆形,如天然形成的珍珠,不仅有福气,更有贵气。壶钮与壶盖之间也是有一定比例的,这样从壶钮经壶盖再到壶身才能形成均匀的节奏美感,壶体两侧线条对称,跌宕着向下延伸,直至在底部汇集,形成完美的弧形底部,所以壶看似是由不同结构组成的,实际上是一个整体,达到了圆满和谐,也就传递了福文化的核心思想。

壶身一侧肩部镶嵌着弧度优美的弯嘴,与壶身线条之间要承接完美,不能产生接缝,看起来就像是一体制作而成的,这是表达福文化的需要,也是紫砂壶的基本工艺要求。壶嘴对侧是耳朵形状的环形把手,在此件作品中也可引申为“听福”,内部线条与壶身线条之间也要有一体感,保证了作品的品质。

“得福壶”这件作品在创作中把握着两个基本思想:一是简约,二是圆满。作品所用线条、造型简单又巧妙,形成的作品稳定又灵活。各部分线条的承接象征大团圆,直至中国福文化的核心思想,使福气洋溢在壶中各处,带给人幸福感与安定感,诠释了“得福”之意义。

结语:“得福壶”这件作品看似简单,设计中的每一个部分都透露着中国福文化的内涵。本文对作品的泥料、造型以及线条等进行了分析,揭示出作品的艺术特征和对中国福文化的表达。“得福壶”以一灵巧身型传播了福气,传承了紫砂壶工艺技术和中国福文化。

猜你喜欢

福气壶盖泥料
伪造的情书
浅谈紫砂壶手工成型中泥性的应用
福气满满的腊八节
有福自然来
有福自然来
制怒
一头扎进醋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