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紫砂壶梅韵的创新
——作品“梢梅”的创作感悟

2020-02-03范丽云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壶把紫砂壶梅花

范丽云

在中国广大的民间,流传着众多的文化和习俗,这些文化和习俗通过相互间不断的交流融合,才衍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样子,紫砂壶的造型也同样经历过这种变化。在中国传统工艺作品中,对于梅的塑造总是契合着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特点来进行制作。梅花盛开时的幽香,梅花的形态色彩,那细腻动人的姿态,或局部、或全面地将其呈现在世人的眼前。所以在紫砂壶的塑造中,关于梅的塑造有很多都是直接继承自前人的创造,这些形态或装饰形态早已经承受过历史的检验,说千锤百炼亦不为过,所以紫砂前辈艺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将这些成熟的塑造直接搬运过来,融入到了紫砂壶之中。

“梅”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有人赞它“凌寒傲骨”,亦有人喜它“映雪风流”,在白雪的映照下“寒梅倍生姿”,藐视风雪无惧严寒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子最为憧憬的品德,正所谓武死战,文死谏,对于梅的赞美其实可以归结于人心的向往,对那种崇高精神的推崇。所以艺术塑造中的“梅”总是美好的,世人也乐见这种美好。紫砂壶上对于“梅”的塑造紧紧抓住了梅的种种特点,比如骨感十足的枝干肌理,比如五瓣均匀的艳丽梅花,点缀在茶壶上的“梅”几乎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存在,人们在欣赏它的过程中也习惯了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以在紫砂壶装饰上对于“梅”的创作,应当在不颠覆原有的造型和装饰理念的前提下来进行创新设计。

文化的传承其本身就具有绝大的力量,并不是一个或几个创作者能够在瞬息之间颠覆的,紫砂壶艺的传承也同样是如此。就拿紫砂壶上经典的梅花贴塑来说吧,这样的梅花简练,顺畅,有着与茶壶本身造型的深度融合,与紫砂壶历来给人的古朴典雅的艺术气质相符。想要以完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造型样式,来超越这一塑造,以当下的文化艺术环境来说是很难办到的,首先新的艺术形式很难获得文化上的普遍认同,其次它没有经历过时间的检验。这两者互为表里,所以紫砂上“梅韵”的创新就需要换一种思路来进行创作。

作品“梢梅”采用了经典的梅花贴塑,同时又加入了绞泥工艺的一次创作尝试。这把壶在形体方面采用了“梅花”题材中所不常见的“瓜形”,也就是筋纹器。并在器身上贴塑梅花,梅花的贴塑装饰与以往的同类作品并无太大的分别,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由于筋纹器器身带有筋纹,梅花贴塑在经过这一部分的时候处理得不好会形成镂空,需要在贴塑的过程中注意。这把壶与以往作品所不同的地方在于,虽然同样都是从壶把延伸出来的贴塑,但这把壶的壶把却塑造得更为简练,甚至可以将壶把本身看成是一种装饰上的过渡。绞泥波浪一般的条纹如同树木的年轮一般,而壶把的上端则直接制作成一种类似镂切的造型效果,把根依旧是经典的壶把镶接方式,但仅仅延伸出一小段以后,就如同被剥掉了外皮,露出了梅树枝树皮下内里的颜色,这一段壶把通身都采用了这样的装饰手法,如同让人观赏到了过去所无人呈现的“梅”的内核部分。

顺着这一创作思路,作品“梢梅”就可以在原本梅枝干的形态上进一步拓展,其壶流就采用了泥绘配合绞泥的方式来进行制作,模拟出剥离了部分树皮的梅树肌理,壶流根部则采用了与壶把同样的镶接方式,这就让整个“梅韵”同原来剥离开来,既没有偏离原本经典的题材表现方式,又能以新颖的形象意境创造更多的吸引力。壶流和壶把的独特塑造都被赋予了全新的形态,所以像过去那样采用梅树枝钮搭配盖面贴塑的做法就显得有些拘谨,于是在作品“梢梅”上反其道而行,采用将原本的塑造颠倒地塑造,配合绞泥带来的色彩变化,使得这种两头翘起,显得异常精神。

结语:冬日里的梅花象征着凌寒不畏雪的意志,那么春日里的梅花就是春暖花开的报春使者,前者坚硬而倔强,后者则带有朝气蓬勃的精神。作品“梢梅”的塑造正是基于梅在不同时节中的韵味体现,用独特的视角将其从固有的观赏角度剥离出来,重新赋予其形态和装饰上的新意和韵味,这就是这把壶创新的思考所在。

猜你喜欢

壶把紫砂壶梅花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一粒珠
梅花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
趣味多音字(十)
梅花引
梅花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