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路径研究
2020-02-02高彩梅徐兆林
高彩梅 徐兆林
[摘 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但现实状况还存在地区不平衡、路径不均衡,欠发达地区因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等原因,校企合作相对滞后。欠发达地区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建设应坚持方向,创新发展;立足自身特色,加强区域合作;在新产品开发中,实现校企共赢,促进欠发达地区跨越校企合作。
[关键词]校企合作;欠发达地区;新产品开发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20.02.094
[中图分类号]G649.2;F27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20)02-0-02
0 引 言
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度化要求的落实,也是前期关于校企合作政策的进一步明晰和细化。统一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定义了“校企合作指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实施的合作活动”的概念;界定了“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明确了学校要“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课程、师资等资源”,企业要“利用资本、技术、知识、设施、设备和管理等要素参与校企合作”,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的合作目标;指出了“职业学校和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做出了“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把校企合作作为衡量职业学校办学水平的基本指标”的评价要求;指示了“鼓励职业學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学徒制培养”的具体路径。
1 坚持方向,创新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各研究成果指出,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校企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必然趋势,也是职业院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企业利用学校办学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校企合作质量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成败。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关于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的通知,更是统一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是办好职业教育关键所在”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还处于松散阶段,尚未建立良好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还存在不全面、不充分、不深入等情况,这与欠发达地区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上的急功近利思想,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或迎接各类检查验收的权宜之计,也客观存在着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缺少大、中型企业有效支撑的原因。所以高校应该牢固树立校企合作是提升职业教育培养质量,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必由之路的指导思想,紧密联系本地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科学分析职业教育服务本地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的特色,科学做好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明晰深化校企合作的方向和路径,“补齐短板、做亮特色”,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追赶和跨越。
2 区域合作,补齐短板
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存在较大差异,校企合作机会存在不平衡,由此导致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接等问题,制约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多淑杰、易雪玲等基于全国20所职业院校进行调查,分析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分析,并提出加强区域间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跨区域合作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职业教育不平衡问题,更好地发挥职业教育资源效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区域合作需要搭建信息化合作平台,探索多种合作机制,实现多方合作成果。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由于受到地域客观条件的制约,难免影响合作方工作的实效,为便于采集、存储、管理和沟通各类信息,可搭建信息开放、共享的一套网络化、信息化的合作平台,可包括系统管理、资源管理、业务管理、信息发布、评估分析、交流决策、成果展示等模块。可以建立跨地区的校校、企企的职教集团,形成广泛合作平台;可本地学习1年,对口合作区域学校学习1年,形成“2+1”合作模式;可立足某专业、某课程、某项目等专项化、局部化合作。实现师资队伍挂职锻炼,实训基地、工作室等共建,专业和课程等资源共享,教学质量区域评价等合作、交流,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 做亮特色,实现跨越
区域合作是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在找短板、补短板,追赶发达地区。那么发掘特色、做亮特色,则是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实现跨越的必由之路。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相对薄弱,企业规模相对弱小,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相对不足,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上应面对现实,不要期望在总量、规模上超越发达地区,但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实现弯道超车。
3.1 练好内功
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机制暂未建立,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一校企合作现状固然存在,郑永进等基于全国
1 400余家合作企业的调查指出,合作企业提出教师的应用能力有待加强。澳大利亚TAFE模式通过职业分析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开发相应的培训课程,依据校内实训基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探索企业主体性参与校企合作的同时,也应牢固树立校企合作理念,清醒认识自身产学研结合能力存在严重的缺陷,加强自身能力建设,苦练内功,发挥服务功能,引导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3.2 发掘特色
刘克勇对江苏县域职业教育现代化进行探索研究,对苏南、苏中、苏北4县(市、区)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进行了测评,发达县域的职业教育(比如常熟)应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机遇,着力转换发展动力机制,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快国际化进程,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支持苏中和苏北地区发展;较发达县域的职业教育(比如通州)应壮大特色专业,拓展专业链,强化课程改革创新,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竞争力;中等发达县域(比如东台)职业教育应发挥区位优势,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大力发展新兴专业,淘汰落后专业;欠发达县域(比如灌云)职业教育应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服务县域农业现代化及小城镇建设。经济欠发达地区应面对现实,因地制宜,充满自信,发掘特色,将职业教育与特色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现代化道路上,实现校企合作发展赶超。
3.3 弯道超车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显然难以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经济欠发达地区校企合作除立足本地产业做亮特色,还需分析企业“痛点”和学校“难点”,运用利益共同体理论,立足校企共赢,发现校企合作的有效路径,实现弯道超车。经济欠发达地区苏中洼地宝应,近年来探索基于新产品试制校企合作,获得校企欢迎,取得良好示范效应。校企的深度融合需立足校企各自优缺点,通过互补实现双赢。企业既需要大批量生产创造利润,同时也需要不断开发新产品,以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大批量生产是企业优势,以设备最大的利用率、工艺最优的方案、员工最高的劳动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对于企业而言,新产品开发则是“短板”,对管理和技术要求高,需要反复修订工艺方案,开发周期长、效益低,严重占用生产设备等资源。批量生产是企业优势,将校企合作立足于企业生产,不能对企业提供实质性帮助,如果将校企合作立足于新产品开发,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中送炭”,新产品开发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未来项目,短期内不产生效益,还占用较大的技术力量和设备资源。
基于新产品开发的校企合作,立足新品开发、单件或小批量生产,类似项目化教学,具有教育教学的新奇效应,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也满足技能教学需要,又是完全企业化生产实践项目,需要校企互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新产品开发,是基于“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APQP)”的完全生产过程。克莱斯勒、福特、通用等汽车公司是跨国公司,零配件实现全球采购,为了保证合格配件持续供应,提出“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即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是一种结构化方法,用来确定和制定确保某产品使顾客满意所需的步骤;目标是促进与所涉及每一个人的联系,以确保所要求的步骤按时完成,是QS 9000/TS 16949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新产品试制是按照APQP程序,由图纸到样品的生产实践过程,不仅是技能教学中图纸到产品的實习过程,也不同于将企业产品用于技能教学的项目教学过程,而是校企深度融合的生产实践过程。在“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APQP)”指导下的校企合作,在企业或学校里进行,不必拘泥“企业”之形,而具有“职场”之实。开发过程中,没有标准答案或方案,只有更优方案,也将会出现诸多无法预测问题,必将打破原有基于知识结构的课程体系,形成基于企业产品特点、围绕新产品试制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推动“做中学”教学模式改革,充分锻炼师生,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和研发能力显著提升,促进学生动手能力、专业能力、企业需求能力提升,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尹为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现状、经验与展望——基于江苏省的调查研究[J].职教论坛,2015(34).
[2]刘克勇.县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江苏探索[N].中国教育报,2016-07-12.
[3]多淑杰,易雪玲.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5(25).
[4]郑永进,吕林海.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调查——来自全国1 400余家合作企业的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