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全南瑶族文化概览

2020-02-02曹永红张金亮夏晨斌

魅力中国 2020年46期
关键词:瑶族江西服饰

曹永红 张金亮 夏晨斌

(中共全南县委统战部,江西 赣州 341000)

一、江西全南瑶族基本情况

全南瑶族是岭南瑶族的一个分支,其聚居历史并不长。据悉,全南瑶族最早于1948 年从广东始兴、曲江等地区迁入,而广东始兴、曲江地区的瑶族则多从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迁徙而来,追本溯源,全南瑶族是广东乳源瑶族的江西分支。

全南瑶族多聚居于全南县陂头镇瑶族村中,另有一批则迁入全南县龙源坝镇白眉寺坳一带居住,形成了龙源坝镇瑶族村小组。陂头镇瑶族村隶属于全南县陂头镇,距县城50 公里,距陂头镇政府24 公里,是全省唯一保留自己民族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的瑶族行政村。全村辖白芒坑、高围仔、新围三个村小组,共有农户56 户,人口312 人。瑶族村地处山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现有一条高围仔(瑶族村委会所在地)至陂头竹山圩的12 公里通村公路与外界相通。瑶族村地处山区,山林面积11964 亩,竹林面积4000 亩。其人均竹木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由于瑶族村是1948 年才在当地定居,所以他们的耕地面积非常少,全村只有47 亩耕地,也正因此,全南瑶族较为完整的保留了其靠山吃山,赖以山林为生的民族农耕文化。

二、江西全南瑶族文化风俗概览

(一)民族服饰

在全南瑶族漫长的迁移与发展中,其服饰的样式逐渐定型,并成为了瑶族民族文化精神的物质反映。瑶族服饰不仅具有一定的艺术美感和艺术价值,而且成为了瑶族文化、瑶族历史、瑶族社会、瑶族信仰、瑶族生活的象征表达,可以说瑶族服饰是瑶族文化的“活字典”。

瑶族服饰在样式上具有颜色多样,图纹多样的特点。瑶族服饰从上而下包括:头饰、胸饰、背被、腰饰、绑腿,还有精美的银饰佩挂(银簪、耳环、项圈、银锁、银牌、银珠、手镯等),服饰颜色多使用红、黑、蓝、青、白等色,服饰上多以树、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图纹为修饰,同时还包括瑶族特有的原始信仰图腾符号——“盘王印”。

瑶族服饰纷繁复杂,多彩多样,正式瑶族文化的集中体现。瑶族服饰多以蓝、青、黑、红、白为色与瑶族种植使用的印染植物原料有关,岭南瑶族擅长种植“蓝靛”。“蓝靛”是一种天然植物染料,颜色可呈蓝色与藏青色,瑶族头帕多以“蓝靛”印染,呈现“蓝靛”色,故瑶族又被称为“蓝靛瑶”,其头帕又称“蓝靛帕”。瑶族服饰上的图饰多以太阳、动物、云雾、水波为型,与瑶族自古以来刀耕火种,游猎山林的生活习性有关,所以对自然界的现象形成了自然崇拜,同时这一崇拜又寓意着瑶族取之于山林而善待于山林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精神。瑶族服饰最为独特之处在于瑶族服饰的“盘王印”。“盘王”是瑶族各个支系共同认同信仰的祖先,其来自于瑶族记传《评皇劵牒》的记载,因此盘王印又成为了瑶族的图腾。

(二)民族语言

瑶族使用语言为“勉语”,“勉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勉语”最大的特点就是有语言却无文字,代代以口相传,具有很强的地域属性,因此方言较多且语言差异较大。

与汉语相同,“勉语”也同样由声母、韵母及声调三要素构成。通过声母和韵母来组成来发音,但“勉语”的发音声母明显多于汉语。不同地方的瑶族的“勉语”声母数量也不同,最多可达86 个,而最少的只有34 个。经过走访调查,全南瑶族族群已经无法完全统计现存语言中声母数量,依据全南瑶族的源流迁移历史,全南瑶族“勉语”的发音声母数量应该与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瑶族“勉语”的发音数量较为一致,大致为50 个左右。

从韵母来看,瑶族构成发音节的元音类韵母主要有6 类,即[i]、[e]、[ε]、[a]、[o]、[u]。全南瑶族“勉语”中的元音类韵母大类也不外乎这6 种,这6 大类元音在各地方言中也被大量使用,具有一定的共通性。

从声调来看,瑶族“勉语”的声调系统及其复杂,从对全南瑶族“勉语”的声调分析来看,其按照语言学的调形和调值分类可达20 余种,远远多于汉语的语调数量,由此可见瑶族“勉语”语调系统的复杂程度。如此纷繁复杂的语言系统不仅见证了瑶族先民们的智慧,更为瑶族留下了一块文化瑰宝。

(三)民族舞蹈

全南瑶族保留最完整且最为声名远播的民族文艺就是全南瑶族花棍舞。全南花棍舞起源于瑶民遇到年景不顺、多灾多难时,请长老、法师祈求风调、家人安康的“朝皇”仪式,后演变为瑶族胞独特的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含义。不仅男女青年倾诉相恋情怀时会跳舞,遇重大喜庆日子和重要客人来访时,也会跳起这种舞蹈助兴。

在祭祀中,跳花棍舞是由2 名或4 名男性手执点兵棍,边唱边跳,而在重大节日或重大活动时,对跳舞者没有具体要求,男女不限,人数不限,跳舞者手执的点兵棍可由有颜色或花纹的小木棍替代。

表演时,瑶民穿着亮丽的民族服饰:男衫黑色立领,对襟布扣,女衫蓝色斜开襟,配镶有花边装饰的短围裙。男女衣裤的襟边、油口、裤脚边均镶有黄红白三条平行边。男性戴镶有青黄白三条平行边的黑色包头帕;女性用两块正方形的布送合整齐,四边用彩线镶联,前面两角任其翘起,后面两角缩成半角,做成略成三角形头帕。青壮年男女手持点兵棍协同起舞。

该舞蹈最显著的特征是步法简练,动作古朴、优美,有独特规范的动作,保留有民俗文化的原始特点。一般是单手转动花棍也可双手握花棍转动。转动时,可在身体的上下、前后、左右等多个方向抖动和转动,时而用花棍的两头打身体的多个部位,如肩、腰、脚、臀部等。步法变化多样,如原地屈膝、行进、踢步(前踢、后踢)、跳踢步、矮子步、摇步、跳蹲步、山羊步、滑步等十多种步法。现时的全南花棍舞(也称“点兵棍舞”)舞蹈曲调是由瑶民广为传唱的一支情歌“哪哪溜唉、嘟嘟溜”改编而成。舞蹈内容多是仿模瑶民打猎、筛米、擂茶、挖笋等生产生活动作,舞步粗犷大方、节奏复杂多变,时而舒缓、时而激情热烈。整个舞蹈场面给人一种山野般粗犷、奔放的感觉,表现了瑶民向往美好生活、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美好愿望,极富艺术感染力。

全南花棍舞是现有的唯一能完整展示瑶族民族服饰、民族音乐及曲调,反映过山瑶生产生活习俗特征的传统民族文化奇葩。2007 年列入赣州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求,2008 年入选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祭祀信仰

全南瑶族的传统信仰包括对祖先的崇拜和对外姓女神的崇拜,其中对祖先主神的崇拜形成了“盘王节”祭祀活动,而对神话中女神的崇拜则形成了“朝皇”仪式。

1.盘王节

盘王是全南瑶族的主要信仰,全南瑶族的一切祭祀节日也都围绕着盘王展开。其中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就是“盘王节”。1984 年,南宁瑶族率先考据并确定了农历的十月十六日为瑶族的“盘王节”,随后全国各地瑶族都将这一天定位“盘王节”。

全南“盘王节”祭祀仪式中需要唱盘王歌、跳长鼓舞、讼祖先功,祈求祖先保佑族群繁荣、物富年丰。除了祭祀祈福作用外,“盘王节”当天青年男女还要对唱情歌,进行娱祖、娱神的文艺表演,因此“盘王节”也成为了年轻瑶族男女相亲的重要节日。“盘王节”大祭极为讲究,一般要4 名师公主持,即还愿师、祭兵师、尝兵师、五谷师。此外,还需要4名歌娘及6名童男童女相伴。整个祭祀仪式则包括“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原、谢圣”五大流程。但改革开放以来,“盘王节”的风俗不断改良迁移,当前全南瑶族“盘王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许多改变,祭祀功能逐渐减弱,庆典功能逐渐增强。

2.朝皇仪式

全南瑶族的“朝皇仪式”主要来源于瑶族早期神话。相传全南瑶族的祖先,即过山瑶的祖先曾在迁徙途中困于森山老林,为凶猛野兽所困,危难之际,过山瑶族群向祖先祈祷,恰逢“陈、林、李”三位女道人路过,三位高人随即伸出援手解救了过山瑶族群。后来过山瑶长老为报答救命恩德将三位高人奉为本族女神,并认为是祖先在危难中回应了族人的祈愿,故过山瑶后代世世代代将其供奉,并于日晨向其还愿。

朝皇仪式包括两个阶段,首先要“开坛”,这一阶段主要由师公操作完成,一般要先将瑶族神像挂于坛上,一边颂唱山歌,一边敲锣吹锡角,随后向四方朝拜。“开坛”后要进行“朝皇仪式”的重头戏,即“还愿”,还愿者要身着民族服饰,在坛前唱盘王歌,跳盘王舞,后将曾经许下的愿望写在纸上,放置于坛上,随后向坛叩拜还愿。

三、结语

江西全南瑶族村是江西省仅有的两个瑶族行政村之一,也是江西唯一一个比较完整保留了瑶族文化风貌的瑶族族群。长期以来,全南瑶族村由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以至于许多人都未曾听说江西也有瑶族,更不知道江西全南还有一个美丽的瑶族村寨。本文是赣州市社科联《全南瑶族文化整理与研究》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旨在收集整理江西全南独有的瑶族民俗文化,讲好江西全南瑶族故事,传播江西全南瑶族声音。

猜你喜欢

瑶族江西服饰
江西银行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动物“闯”入服饰界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听诸子百家讲“服饰穿搭”
从《长安十二时辰》看唐代服饰
我爱江西奶奶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