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传播
2020-01-29张宇潇
摘 要:文化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民俗文化中充满艺术魅力的风筝,从里至外都饱含着华夏民族的智慧结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在过去的两千多年,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登上了全球的大舞台,被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本文旨在探寻风筝文化的起源、发展历程。从风筝体现出的文化寓意、艺术底蕴,代表着的期盼祝愿,来引出风筝在世界各国的传播及影响力。从跨文化的视角来了解风筝文化,不仅有利于风筝文化自身的发展,还能对中国悠久深厚的华夏民俗文化的继承和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风筝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
作者简介:张宇潇(1997-),女,傈僳族,四川成都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2
第一章 风筝文化的起源
1.1风筝文化
风筝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以博大精深的历史、精巧夺目的工艺和深厚的内涵,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璀璨的乡土瑰宝、传统民间艺术中的耀眼明珠。
风筝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华夏民族逐代共同培育的宝贵财富,饱含了华夏民族的用心和智慧。它在发展的同时,陆续传播到了各地,流传到了世界各个国家,与不一样的文化碰撞出了独具特色的火花,风筝的艺术价值和文化魅力逐渐为更多人知晓,所以研究中国风筝文化的起源、发展、传播,是至关重要的。
1.2风筝的历史起源
风筝作为中国民间工艺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是民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深受民间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与艺术、文化的融合后,风筝的内涵更加丰富了,形成了独具东方文化色彩的风筝艺术。
1.2.1 风筝的早期发展
在春秋战国时期,风筝大多是由薄木、竹子做出来的,因此人们称风筝为“木鸢”。到了汉代,在造纸术的伟大发明下,人们开始试图把纸作为风筝材料。从此,风筝开始了以纸糊制的历史,“纸鸢”这个名词也随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1.2.2风筝的普及
到了唐代,国家经济繁荣,百姓对于娱乐活动有了更多新颖的想法,越来越多人开始把风筝作为娱乐游戏进行活动,上至皇宫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对其乐此不疲。著名诗人元稹在《有鸟二十章》中有写道:“有鸟群纸鸢,因风假势童子牵。”形象地刻画了当时孩童们热衷放纸鸢的情景。
“风”乃流动之气,“筝”是悠扬的弹拨乐器古筝简名,风与筝结合在一起组成新词“风筝”。唐宋以来就出现了“风筝”来称呼纸鸢的习惯。
1.2.3風筝的盛行
到清朝时,风筝融入了民族风情和文化元素,色彩的搭配更柔和,有很多学者开始蜂拥而至地对风筝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在辛亥革命以后,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国内文化,此时的风筝也在外形上突破了传统风筝的模样,开始制作风筝的人们也空前增加,尤其是许多画家的加入,增加了风筝的多样性特征。风筝除了是娱乐时的玩物,更成为了供人欣赏的文物。
第二章 风筝的艺术文化底蕴
2.1风筝的外在艺术
风筝的造型独具特色,元素也各式各样,都来源于民间文化的各个方面,其题材主要围绕在福、禄、寿、喜、财来创作。关于风筝的造型和绘画,有人物、动物、花鸟、风景等等,人物类风筝如:貂蝉、西施、昭君出塞、贵妃醉酒、嫦娥奔月、花木兰等等;动物花鸟类风筝如:龙、凤、蝴蝶、蝙蝠、老鹰、蜻蜓、牡丹、燕子等象征着祥瑞的形象;风景类风筝如:春江花月夜、水上明月、五岳独尊等。从这些风筝的题材中,我们能领略到深厚的华夏文化艺术,这些美好的形象都反映了老百姓某种心愿与信仰,承载了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和深切祝愿。
2.2风筝的内在寓意
作为一个流传两千年的艺术品,自古至今,风筝始终以它独具特色的美影响着人们,风筝的寓意跟华夏其他文化艺术的寓意有所相似,如:牡丹被认为是富贵的象征,鸳鸯象征着爱情的幸福,寿桃被认为是长寿的象征,等等。它们被赋予对未来的憧憬,以寓意美好的图案呈现。
伴随着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放风筝这一行为反映的民间信仰观念也在转变更新。风筝作为飞行器物被发明后,它作为人们向天倾诉情感的工具,表达了百姓自己的心愿与期盼。
古代时放风筝的“放”还有另一层含义。百姓把自己家庭的任何不幸、灾难、疾病等不吉利的事情,通过风筝“送”上天空,让其随风飞走。人们认为通过放风筝,可以赶走晦气,如果风筝能顺利放飞就是吉兆。我国古典名著中的《红楼梦》在第七十回就描写了林黛玉、贾宝玉、探春、李纨等人在大观园用风筝放晦气的情景,大家劝林黛玉将风筝线剪断,让风筝飞走,这样可以带走黛玉身上的“病气”。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这部分文化意涵逐渐消退,娱乐功能逐渐成为主流。但风筝无论是外在设计还是内在艺术灵感,都是表达着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拼搏的进取精神,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永不言弃的传统美德。
第三章 风筝的传承与传播
3.1风筝盛行的原因
风筝在我国大江南北广为流传,不仅是因为其很高的观赏性、娱乐性,还因为,放风筝本身就是一种绝佳的户外休闲运动,这样的健身活动迎合了我国传统养生之道。宋代李石在《续博物志》中写道:“春日放鸢,引线而上,令小儿张口,可泻内热。”放风筝通常是在空气清新、阳光和煦的郊外,当人凝神牵引风筝时,也会处于心神宁静的状态。
风筝另一个流行的原因是:全民性、男女老少皆宜。在我国古代,武术、骑马、射箭等大多都为适宜男子的户外体育项目,而风筝,就成为了古代女子青睐的户外运动项目。而在当代视角下,放飞风筝更是一种“娱乐身心、热爱生活”的户外运动,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文化精神。
风筝在流传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了我国某些传统民俗节日中,成为节日活动的重要内容。自唐朝起,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的寒食节和清明节合并,在这一天,人们既要祭祀扫墓,又可以在户外踏青游玩放风筝。风筝在我国古代已融入了传统节日中,成为节日民俗文化的一部分,两者互为依托,不可分割。
3.2风筝在国外的影响
一位英国风筝专家戴维贝拉姆认为中国的风筝是在中国唐代时由佛教徒传到日本的,后来传入朝鲜和缅甸,然后又经印度尼西亚,普及到整个太平洋地区,再流传到世界各国。学界也通常认为,中国风筝是在大约公元八世纪的时候,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国的。
3.2.1风筝文化传入日本
日本公元八世纪的文献中便出现了纸鸢的记载。风筝传入日本后,最早是被武士们当作传递信息的工具,多用于远距离的联络。直到江户时代才在民间流传开来,但那时的风筝并没有任何装饰,到了德川幕府时期,才开始出现有装饰的风筝,一些浮世绘的代表画家也开始为风筝进行装饰。
在当今的日本,放风筝已经成为一项普遍的民间娱乐活动,同样象征着祈福迎祥的含义,日本各地都普遍设有风筝协会。在日本民间还流传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财主仰慕一位姑娘,但这位姑娘已和心上人相爱了,而这位财主趁男子不在时,把这位姑娘抢走并锁在深山的旧房中。机智的姑娘为了把消息传递给心上人,就把一匹匹绫罗剪成片,把一条条绸缎搓成绳,扎了99只风筝放出去。远方的小伙子看到风筝后,日夜兼程赶到山中救出了姑娘。现在的日本青年也把放风筝作为聚会的好机会,借手中一线,系百年之好。
3.2.2风筝文化传入东南亚
在泰国,放风筝作为民俗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取悦神灵的活动。在雨季时放风筝,据说可以让神灵保护农作物不受洪水的侵害,不被强烈的季风吹倒,可以驱散雨云等。泰国的风筝有男和女的区分,男筝为鸟筝,通常接近两米高;女筝叫鱼筝,形状像钻石,放飞时需要七名女子操纵。
马来西亚的风筝又称为“月筝”,每年四月份稻谷收获后,人们总要举行大型的放风筝活动,向稻神致意。这种风筝被奉为神明之物,扎制风筝与放飞风筝是郑重的事情,整个过程相当考究。用作骨架的竹子要选向东生长的,被砍倒后要埋在土里一个月才能取出来用。据说这样的竹子扎制的风筝可以得到太阳神的保护。
3.2.3风筝文化传入西方
风筝雨公元十二世纪左右传播至西方各国,最开始风筝是作为娱乐游戏的物品在贵族阶层和宫廷之中流传。到了十七世纪才在民间普及开来,此时风筝在欧洲大陆已经基本普及。除了在各种公共集会会用来放焰火之外,作为玩具,受到儿童及其家长的欢迎。十八世纪初,欧洲人最迷恋的游戏便是放风筝,到十八世纪下半叶,风筝已开始被用来进行科学实验。风筝在十九世纪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利用风筝进行的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实验取得了成功,通过多次风筝的实验,总结出了早期的空气动力学和航空技术学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飞机。
在法国,放风筝一直是人们所喜爱的娱乐活动。到十九世纪时,许多科学家对风筝的结构和形体进行了改良,进行了许多有趣的实验。当今的法國,仍然将放风筝作为业余娱乐生活的一部分,法国风筝俱乐部设在巴黎,法国北部的迪耶普城,每两年举行一次国际风筝节。
在十四世纪,德国的贵族们常常骑在马上放“飞龙”式风筝,也出于此,至今在德语中,“风筝”一词又解释为“龙”。到后来,在民间流传的风筝其形状与欧洲其他国家一样,都多是梨形。
结语:
风筝艺术和民间审美、民俗节日、民族文化共存共生,相互影响,它们在同一个中国文化系统中传承和发展。
随着全球多元文化的碰撞和发展,风筝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成为了宣传中国的一张活体名片。后人要在新时代中宣传和发展风筝文化,就应把风筝文化与当今时代特点相结合,在延续中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使其在时间历史长河中继续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2]张金龙.风筝技艺与诀窍[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8.
[3]朱鹰.中国民俗文化-风筝[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耿道熙.风筝承载的民俗文化探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1(04).
[5]张依君.中国传统风筝的流派与流变[J].大众文艺,2010(22).
[6]徐鑫.民俗文化的艺术价值及其影响——论潍坊风筝的品牌效应[D].济南:山东大学,2011.
[7]曹庆芝.山东潍坊传统风筝工艺的保护和开发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09.
[8]刘洋.从文化的内质论潍坊风筝的造型艺术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
[9]杨春辉.风筝的艺术魅力及传承[D].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