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马文化融合的图景

2020-01-29余玉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马来西亚

摘  要:马来西亚是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底色下,娘惹文化是中馬文化融合的典型代表。本文对“峇峇娘惹”族群的来源及文化特点进行研究,以期为中马两国文化交流的研究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华文化;马来西亚;娘惹文化

作者简介:余玉(1995-),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2

一、中马文化的交流背景

马来西亚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相交的十字中心,两条主要海运线路在此处交汇,这一区位特点决定了它始终被联结在复杂紧密的商业网里。因此,谈论中马两国的交流背景,不可避免地要注意贸易在其中起到的支撑性作用。

马来西亚与中国的交往历史已有两千多年,随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在十五世纪达到鼎盛,当时统治马来半岛的马六甲王国与中国通过朝贡、官方贸易等方式来往密切。而郑和下南洋,开启了大航海时代,进一步拓展了海外贸易线路,促使海上私人贸易大规模发展。于是商贸往来加强了中国与东南亚的联系,明初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就已成为海上私人贸易聚集地,其中不少人随船队到达马来西亚并在此定居,随后形成一股潮流。正如清人徐继畲所记,“明初……闽广之民,造船涉海,趋之若鹜,或竟有买田娶妻,留下不归者。如吕宋、葛罗巴诸岛,闽广流寓,殆不下数十万人。”[1]

而这批最早来自中国明朝的移民与当地马来人通婚后生下的混血后代,男性叫作“峇峇”(baba),女性叫作“娘惹”(Nyonya),又被称为“土生华人”。这一群体数量随着十九世纪的移民浪潮而更加扩大,时值英属马来亚对劳动力的需求激增,从中国引入了大量华工,为娘惹族群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人口基础。

移民是文化传播的使者,移民到哪里,其原乡文化因子也就会传播到哪里。历经几百年的繁衍生息,峇峇娘惹不仅保留了中国文化传统,且受到本土马来文化及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娘惹文化”。

二、娘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承继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动力,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在民族不断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发展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马来西亚华人移民正是通过商品贸易、异族通婚等方式将中国的物质、精神文化传播到马来西亚,形成中华文化在海外的重要分支——“娘惹文化”。娘惹族群对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主要表现在饮食、服饰、建筑、语言、宗教、风俗等方面。

(一)物质文化表现

1.饮食

所谓民以食为天,中国一直以美食文化而名扬天下,华人移民所到之处必将带去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筷子文化和烹调文化。陶瓷碗盘及汤匙,筷子等餐具传入马来西亚后,促进了肉面和裸条等食物在东南亚的流行,以至于“饮食蒸煮,炙博多与中国同。”[2]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娘惹美食中亦有所体现,峇峇娘惹善于就地选材,一般采用中国传统的烹饪方法,巧妙利用东南亚香料,从而做出兼具中国菜与马来风味完美融合的菜品,较为出名的有椰浆饭(Nasi Lemak) 、叻沙 (Laksa)、黑果焖鸡 (Buah  Kelua)、猪肉面包 (Roti Babi)、豆酱焖鱼(Cheng Chuan Hoo)等。此外,娘惹糕点也因为做工讲究、口感细腻而远近闻名,如红龟粿,明加糕、九层糕、萝卜糕等,尽管种类多样却仍能看出其与闽南糕点一脉相承的传统工艺。

2.服饰

娘惹服装被视为极具中马文化特色的重要展示。传统娘惹装的所有衣服和裙子都要用手工刺绣,织绣方式常采用中国古老的手绣、镂空刺绣技法。所绣的图案大多以牡丹和凤凰居多,有着我国传统的富贵寓意。颜色搭配上常见的有中国传统大红色、粉红色和马来人的吉祥色土耳其绿等。娘惹上衣又称“长衣”,是一种由棉布或薄纱制成的束腰长外衣,“其包括鸡心领、宽松的对襟长袖上衣,扣牌代替纽扣,下身配纱笼”[3],与传统马来女性喜穿的长袍十分接近。

此外,珠绣鞋是娘惹服饰中最具代表性的鞋子。珠绣技艺是一种能证明娘惹贤良淑德、心灵手巧的特色女红。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早来到马来西亚打拼的华人也遵循中国古代“男主外,女主内”的原则,受当时的社会文化要求,一个好的娘惹除烹饪外必须精通珠绣。娘惹在出嫁的时候,往往要赠送给夫家一双制作精良、构思精巧的珠绣鞋以彰显才干,也有接受夫家考核之意。

3.建筑

峇峇娘惹建筑采取中西结合的风格。布局上,深受中国古建筑风格影响,院落内部空间以“进”为纵向排列单位。如闽南的骑楼和闽南古厝的缩影,其建筑布局与闽南古厝的“一条龙式”相似,为一字排开[4],可知较多保留了中国闽南地区的建筑特色。屋内较为宽阔敞亮,喜好摆放红木家具,一般设有天井,便于采光、通风。外墙上常绘蝙蝠图案寓意“福到”,屋檐与马来房屋样式相似,而梁柱雕饰带有浓郁的欧式风情。

(二)精神文化表现

1.语言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族群自我认同的符号标识。峇峇娘惹族群讲的语言称为“峇峇话”(Baba Malay)。“在词汇和语法上具有闽粤方言的明显特点,如娘惹这个词就可以追溯到闽南话‘娘娘(Nio-nio)这个尊称”[5]。也就是说“峇峇话”是一种带有闽粤地区方言与马来语特点的混合语言,又分为峇峇马来话和峇峇福建话两大类,前者主要通行于马六甲,后者主要集中在槟城,随着峇峇娘惹族群的流动而影响至马来半岛各地。

初到马来西亚的华侨绝大多数保留了自己的家乡方言,如闽南话、潮州话、客家话、海南话等。为了便于交流,他们常常将母语混合在马来语中,又因为广东、福建等地的移民人数最多,所以马来语吸收的汉语词汇中,又以闽南语的影响最大。

马来西亚社会的语言现象非常丰富,在多语言的交际环境下,娘惹群体中绝大多数都掌握了至少两种语言以上。自政府推动马来文正规教育以来,峇峇娘惹族群要学习国语马来语。从社会经济发展来看,由于英语的工具性实用价值,峇峇娘惹中年轻一代对英语也掌握较好。虽然马来西亚官方认定峇峇娘惹唯一的母语就是华语,但在主流语言的强势影响下,标志族群特殊身份的“峇峇话”正逐渐式微。

2.宗教

早期定居于马来西亚的华人要想与当地信仰伊斯兰教的马来人结合,不用受到宗教上的羁绊和约束,从娘惹美食的取材并不忌讳猪肉这一现象可以看出。因此娘惹族群绝大多数秉持华族原有的宗教信仰。这一点从娘惹瓷的图案可以看出,常绘佛教流行的八宝图等,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峇峇娘惹的宗教取向。

独立后的马来西亚法律规定华人与马来穆斯林通婚后必须皈依伊斯兰教,以此来保护马来人在宗教上的优势。在这样的法律制约下,一些峇峇娘惹后代忍受不了宗教當中的各种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华人与马来人的通婚,得以较多保持华族的宗教文化。但随着峇峇娘惹进一步融合进当地社会,出于对自我生存环境的适应,其宗教信仰不断进行着调整,部分马来神也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例如马来半岛等地广受推崇的“拿督公”等。

由于历史上马来西亚华族没有形成本民族统一的一元宗教,而是儒、释、道和多种民间信仰长期并存,有很强烈的多元色彩。因此娘惹族群供奉的神祗中包括释伽牟尼佛、太上老君、儒家孔子、关帝、妈祖娘娘等神明形象,可见多信仰多神论的宗教思想,在娘惹文化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习俗

在峇峇娘惹独特的族群文化中,婚嫁习俗极具特点。峇峇和娘惹的传统婚礼通常需要十二天才完成,在那之前还有提亲、定亲、合八字等一套十分复杂的仪式。其中两项重要仪式分别为源自闽南一带的“上头礼”和“纳彩”风俗。“上头礼”类似于中国古代女子的及笄礼;“纳彩”则类似男女订婚仪式,新郎和新娘会在婚礼前相互交换结婚礼物。婚礼上常见绘有龙凤样式和花卉图纹的杯、盅、壶、盘等五彩瓷具,被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精致的中国陶瓷造型优美、价格不菲,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有时也常作为结婚喜宴馈赠亲友的佳品。

恪守传统的娘惹家庭十分重视祭祖,通常会在农历新年、清明节、中元节、冬至节等传统节日对神祇和祖先进行祭拜,摆上三牲及饭菜来上供。此外,受儒家文化道德根基的影响,孝亲敬老、长幼有序的观念也较深入人心。

三、娘惹文化的融合特点

“一个社会的文化向外传播时,其中的文化要素或多或少是可以为别的文化群体所吸纳和利用的;反过来该文化群体也一样可以汲取外来文化的营养和成分,为本群体的人们所用。”[6]在马来西亚较为宽松和平的文化政策下,中国传统文化被一代又一代土生华人接受并传承,在积蓄、变异过程中染上了马来西亚色彩。

峇峇娘惹作为马华“混血”,自然而然成为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圆融通合”的载体。回溯以往,审视当下,娘惹文化得以维系至今,其一是源于中华文化内在精神的滋养,其二是借鉴吸收了当地文化的合理元素,丰富了自身表现形式以适应时代。正是华人文化的包容性与创新性,使其在与马来西亚文化交汇进程中,以尊重、借鉴、促进的态度来面对他族文化,最终实现了多元文化的“美美与共”。

四、结语

如此独树一帜的“娘惹文化”,不仅是华人极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精神遗产,且是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前马六甲政府就主办了“峇峇娘惹”文化周来推广这一古老独特的华人文化。此外,以《小娘惹》为代表的华语电视剧也向世人展示了“峇峇娘惹”族群的生活风貌。未来两国之间的民间交流和文化互动将越来越密切,而“峇峇娘惹”族群将起到更为重要的纽带作用。

注释:

[1]徐继畲.南洋诸岛[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28.

[2]杨保筠.中国文化在东南亚[M].河南教育出版社.2009:141.

[3]张娅雯,崔荣荣.东南亚娘惹服饰研究[J].服饰导刊.2014(9).

[4]余丽,俞晓牮.峇峇娘惹文化与闽南文化交融——峇峇娘惹祖屋博物馆解析[J].建筑与文化.2018(6).

[5]陈恒汉.从峇峇娘惹看南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6]唐慧,龚晓辉.马来西亚文化概论[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4.

参考文献:

[1]曹云华.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1):22.

[2]段颖.马来西亚的多元文化、国家建设与族群政治[J].思想战线.2017(5).

[3]袁欢.马来人服饰及其文化内涵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2.

[4]王付兵.清代福建人向海峡殖民地的移民[J].南洋问题研究.2009(2):73.

[5]张程程.马来西亚“峇峇娘惹”族群之兴衰:一个华人族群兴衰的启示[D].东北财经大学.2011.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马来西亚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看你一眼就会笑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有你在可真好呀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新马来西亚十大必买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闺蜜之旅 游走马来西亚
理想国——马来西亚的车与“道”
感受马来西亚的高效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