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情与爱情冲突下的悲剧

2020-01-29车向东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6期
关键词:现代性

摘  要:西北大学小黑剧社演出的根据《水浒传》改编的话剧《武贰》,以巧妙的戏剧结构和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诠释文学经典,塑造了一个符合人性的真实丰满的武松形象。该剧的演出不仅舞台美术逼真唯美,在表演上也达到了一个校园戏剧社团的较好水平。

关键词:《武贰》;戏剧社团;现代性;校园戏剧;小黑剧社

作者简介:车向东(1974-),男,陕西省宜川县人,硕士,陕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陕西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戏剧影视文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3

《水浒传》中著名桥段“武松杀嫂”历来被各种艺术形式争相改编,如欧阳予倩话剧《潘金莲》、魏明伦川剧《潘金莲》等。但这些改编本都以潘金莲为主要人物,意在为其翻案。西北大学小黑剧社于2013年12月5日参加首届陕西省大学生话剧节演出的九场话剧《武贰》(编剧:高字民、张瞳,导演:张瞳)却另辟蹊径:以精心设计的舞台美术为依托,以可圈可点的导演和表演为基础,在相对巧妙的戏剧结构中,以现代人的视角,讲述了武松和潘金莲从相知、相恋再反目,最终走上了英雄之路的故事,塑造出颠覆性的更真实丰满富于人性的武松形象,使这个类型化的文学形象产生了相当深层次的现代性内涵。

一、巧妙的戏剧结构

戏剧结构即戏剧情节的构成与铺展方式。《武贰》以一个说书人讲述武松的一段经历的方式作为序幕,九场内容的情节也呈现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十分巧妙。第一场开始,灯光打在武松和金莲身上,他们的对话说明二人是叔嫂关系。此时的武松与金莲行为举止表现拘谨,为下一场二人感情发展以至放纵自我蓄势。正当二人一同进食共叙之时,武大在说书人的唱词中卖炊饼归来,打断了二人温情脉脉的场面。三人在饭桌前和睦融融,却因为武大斥金莲多管闲事而转入尴尬场面。这说明武大对金莲身份的蔑视,也侧面反映了夫妻关系不和谐。观众由此可以推出金莲卑微的家庭地位,这恰恰助推了她向往与武贰的平等爱情。随着二人明来暗往的暧昧恋情的发展,在武大的咆哮声中,家庭破裂,原本幸福美满的日子也转向了不断争吵。经过众人的嘲讽后,武大家破人亡,武贰与金莲的感情也发生了分歧,在悲怆的配乐中,金莲在武贰的刀下倒去,剧情也发展到高潮。最终武大与金莲死去,武贰合葬二人,反思自己并最终上了梁山。

《武贰》中有三对矛盾,一是武大与金莲的矛盾——武大斥金莲攀高枝;二是武贰与金莲的矛盾——金莲欲私奔,武贰难抉择;三是武大与武贰的矛盾,武大痛心赶走武贰。但该剧最本质的矛盾冲突是武贰内心在亲情与爱情之间难以抉择的矛盾。是选择继续维持不伦之恋,还是尊崇孝悌的伦理思想?这个矛盾冲突使得剧情跌宕起伏,引起了观众的观赏兴趣。

除了矛盾冲突,该剧还多次出现极具戏剧性的场面。武大咳嗽重病卧床时,舞台上出现了两只由人扮演的“老虎”,并有四个人打快板唱词,以此来戏弄嘲讽武大。这里虚实结合——四人戏弄是实,老虎是虚,给予观众一种心理暗示——连老虎也来嘲笑武大了。该情节更衬托出武大受内忧外患双重打击的凄凉处境。武大得知武贰与金莲的不伦之恋,跪在地上向列祖列宗请罪,并大呼武贰“你才是我哥”,随后两人均跪在地上互称对方为“哥”,这一幕场景令人忍俊不禁,但又心痛心酸。

该剧运用旁白、对白、独白和唱词等形式的台词逐渐展开主人公的人生经历与情感变化,有力地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欲望、意志和冲突,形成了一种推动剧情发展的张力。其中诸如“卫生执照”“全国宣讲”等现代词汇减轻了文言词语的晦涩难懂,更利于观众理解故事情节,同时在叙事过程中为观众制造了笑点,增强了演出效果。

二、颠覆性的人物形象

人们一般对于武大郎的印象往往来源于小说《水浒传》中的描述:身材矮小、相貌猥琐,忠厚老实,死于自己妻子之手。《武贰》中的武大郎形象则更加多元,充满大男子主义色彩。他认为自己是因为客观条件的缺陷而“委身”于潘金莲的,他看不上潘金莲,更瞧不起所有女性。他认为“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女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传宗接代,“女人是顽难,从古至今,女人生不出娃就是女人没本事。”当弟弟武贰劝说自己“男人应该疼爱女人”时,武大情绪激动站起来说“女人和媳妇可不一样,女人是给男人看的,逗老爷们儿乐呵,可媳妇是自家用的,相夫教子,续香火延血脉。”这样一个面容丑陋、身材矮小、思想迂腐的武大對比一个外表英俊勇猛、思想自由、追求平等的英雄武贰,潘金莲的选择也就显得顺理成章,利于观众理解。

武贰作为一个串联起各个人物并推动剧情发展的主角在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剧强调了武贰心理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一开始,他机缘巧合成为打虎英雄,他很惶恐的,感觉自己德不配位。这一点是通过他与潘金莲的对话来反应出的,他说自己不是因为武功高强而打死老虎,而是老虎误打误撞被他打死的,并澄清自己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二逼青年”,并非所谓的“打虎英雄”。然后是对潘金莲爱慕和对武大郎的愧疚糅合出了矛盾心理。这一点通过角色的舞台动作和台词对白都能够反应出来。同时,武贰的变化也离不开演员精湛的演技,体现的是舞台人物形象体系的变化。该剧伊始,男主一直固执的坚称自己为“武贰”,当时的他是那个崇尚爱情自由、对嫂嫂有着纯真爱慕之情的稚嫩“武贰”。随着剧情的发展,他开始意识到这段违背伦理纲常的关系对于自己的哥哥及家庭都有着巨大的影响,于是他主动离家,改名为“武松”,与潘金莲划清了界限。其实,在一开始,武松内心就明白和嫂嫂的爱情关系是错误的,就像剧中所演:对嫂嫂有着爱慕之情的武贰难为情地请求嫂嫂将其丝帕送给自己,如愿以偿,高兴之余,他赶忙表态“嫂嫂放心,我一定好好珍惜,不被他人发现。”从该细节不难看出,尽管武贰渴望爱情自由,但也顾及着当时封建观念和人言可畏。在“武贰”成长为“武松”后,这一形象也与《水浒传》原著中武松刚正不阿,不近女色的形象相契合,再改编的基础上还能够贴近原著并与其产生共鸣。武贰的特点就是“异”,如在武贰打虎后,县太爷嫌武贰之名略显粗鄙,给他改名为武松。回到家中,潘金莲摆酒为武贰庆贺时,武松持酒而言:“有必要吗?一棵松也罢,一棵葱也罢,不都是我这个人吗?”对武贰而言“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中心的。在这一点上,这部话剧的改编无疑是成功的。

“潘金莲”在中国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数百年来,她一直是不守妇道、败坏风气的代名词。但从另一角度来看,身处当时男尊女卑观念盛行的时代,她的可贵之处是拥有追求自由反抗旧伦理的勇气。《武贰》中的这个角色其实是具有多面性的。从封建礼教的道德高度出发,潘金莲似乎比那些杀人如麻的所谓梁山好汉还要可恨。可是从她自己的角度而言,潘金莲为了追求个人幸福、为了反抗封建压迫、更为了摆脱让她不快乐的婚姻,她所做的一切又合情合理。她对武大说“箱子能锁住红红的纸印,却锁不住女人的心”,正是这种心理的极好注解。她试图冲破封建的枷锁,渴望一份自由平等属于自己的真挚爱情。在剧中,对于潘金莲向往的爱情也有了不同的改变。按照剧中情节的发展,潘金莲对于武松的爱慕一方面是因为“武贰”和她一样都拥有着自由平等的观念,是封建环境中两个可以彼此依存的个体。另一方面是因为“武松”是人人交口称赞的打虎英雄,拥有着这样一个威风的“英雄”名号。她说“武松,泰山下一青松,伟岸挺拔,配英雄。”以此请求武贰改名为武松。在武松向她表明心意想要她送给武松丝帕当作信物时,她娇羞却又惊喜地说“打虎英雄想要,三生有幸。”可见潘金莲在她和武松的这段关系中还是非常在意武松这个“英雄”的人物设定的。这就追溯到潘金莲的生活背景。潘金莲自幼为奴,后被“赏”或“卖”给矮小丑陋的武大为妻。这个婚姻根本没有丝毫感情可言。而在封建道德体系的束缚下,潘金莲别无选择,只好忍受。在长期的压抑之下,她的生命中出现了一个帅气勇猛、和她一样想要冲破旧观念的打虎英雄武松,进而彼此产生情愫也是符合情理,顺理成章的。

三、成功的舞台美术

《武贰》的舞台美术也是比较成功的。整部戏的大多数场景设在武大家里。该舞台布景简洁,一桌两椅子一屏风位于舞台右侧。舞台灯光运用巧妙:前两幕只是将灯管简单打于舞台,第一幕中舞台布置的不太繁琐,一张桌、一个背景还有几个碗,让观众将更多的目光聚焦于舞台上的演员,同时也凸显出了台词的重要性。同时,为了表现武松打虎英雄的形象,在第一幕剧一开始就加入了武松舞动道具棍的动作以凸显其英雄气概。第三幕则是以粉紫色灯光开幕,桌子上点两根蜡烛,很好地渲染了潘金莲与武贰的朦胧爱情。第五幕开场的一束圆光将观众的目光聚集于舞台左侧,灯光下是武大被街坊邻居的讽刺与嘲笑而后落荒而逃至舞台右侧的黑暗之中,王大娘的出现使得右侧灯光亮,巧妙完成了场转移。第六幕灯光的变化巧妙的展现出武贰与潘金莲的隔空对话与内心独白,武贰与潘金莲头顶的两束圆光将观众目光锁定与两人的身上。另外,圆光与普通光的结合使得武贰与武大的正式对话与潘金莲的内心独白穿插,使得剧情发展更加充分。第九幕里武贰背对观众,在旁白的解说下,逆光展现出来一个威猛高大的英雄形象。舞台布置颇多亮点,如当武松控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情感而准备与嫂嫂成亲时,舞台布置选用了一块幕布,通过呈现演员影子动作并配以背景音乐的方式来表达当时两人内心的复杂纠结的情感,这种表达形式不仅抒发了人物情感,同时也能引发观众的无限遐想。此外,演员的服装和化妆都是符合當时代的时代背景的,尽可能地做到了对历史的还原。

四、精湛的表演与独特的导演

小黑剧社演员们的精彩表演使得《武贰》的三个主人公形象生动。第一幕刚开始时,武贰是以一个正在挥舞棍子的男子形象出场的,第二幕结束时,武贰是以一个被潘金莲夸赞是她心目中的英雄之后心中喜悦而舞起了棍子的“浪头青”的形象而结束。一个动作出现在不同的场合与语境之中,也向观众展示出不同的人物性格。潘金莲在第一幕一上场就用略微有些暧昧的语气夸奖武贰,说武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也正是因为潘金莲的态度也使得武贰后期对潘金莲产生情愫,也为第四幕武大骂潘金莲、认为是潘金莲托武贰下水做了铺垫。该剧演员的神情、动作、台词、语态都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形象,不同的表演所表现出的内涵也不同。如第三幕中潘金莲与武贰相互暧昧时,通过潘金莲的神态动作,能让观众真切感受到潘金莲作为一个女人对武贰的爱。武大从第二幕一出场就给观众展示的是一个挑着扁担卖烧饼的老实人形象,观众通过他与武贰的对话得知他们从小父母双亡,他含辛茹苦将弟弟武贰抚养成人,对其十分宠爱。回家之后他对待潘金莲的态度与对待武贰的态度却截然不同,“这是我们武家人的事,与你无关”这句台词表现了武大对潘金莲的不尊重。这与武贰对潘金莲的态度也形成了对比,所以观众不难理解为什么潘金莲会喜欢武贰。第五幕开始,街坊邻居打着快板讽刺武大,武大被“淹没”在舆论里,被扣上一顶绿帽子后落荒而逃。这一个动作表现出武大的胆怯、害怕、逃避与懦弱,这也与在第二幕中武大对武贰说的“现在你回来了,哥哥也不怕了,有你给我撑腰,打虎英雄是我的弟弟”形成了呼应,将武大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从导演的角度来看,《武贰》的导演具有一些极具创意的观念,而且能把握剧中人物性格及其关系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导演主要是通过演员台词的方式来进行展现人物性格与关系。当武贰与潘金莲准备成亲之时,潘金莲就说到:“爱就像酒一样,让人沉醉,让人痴迷。”通过短短几句话的台词就能反映出潘金莲的思想是超脱于当时那个封建社会中“媒妁之言”的观念,她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渴望自由同时也是渴望爱的。与此同时,武贰对于潘金莲的称呼也是通过台词随着人物关系的变化进行改变的:从最开始的“嫂嫂”,到后来因为无法克制住内心对潘金莲爱慕之情时的“金莲”,到最后成功从自身矛盾中觉醒却又被告知潘金莲与西门庆合伙害死了武大郎时愤怒地叫出“潘金莲”,这一系列过程反应的是人物的心路历程。角色塑造方面,导演选择的演员都很符合角色需要,例如扮演武大郎的演员就与武大郎的相貌身材描述相符合,其他几位演员通过化妆、服装包括武贰舞动道具棍的一些角色动作还有自身特点的一些客观、主观条件也极大地还原了角色,可以说导演的选角工作是真正结合了原著同时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新想法来展开工作的。

五、余论

西北大学小黑剧社的《武贰》是一部爱情传奇剧,核心是武松与金莲之间的爱情。该剧以戏谑的喜剧语言与舞台表演,重新诠释了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打破了忠、义、恶、贪的人物性格。刚直、仗义的英雄武松变成了仅靠运气成为“英雄”,却不想当英雄的普通人;潘金莲也从谋害夫君变成了善解人意的温柔女子;而武大郎在老实背后隐藏着人性最扭曲的欲望与劣习。特别是剧中着力地塑造和表现了一个蔑视权威,反对个人英雄主义,极力反抗想要跳出被强加意志的苑囿,带有痞气而又赤忱亲切的武贰形象极具艺术价值。西北大学从1987年开始每年举办一届“黑美人”艺术节,一些爱好戏剧艺术的学生借机在艺术节上演出话剧。从2007年开始,袁方、付蕾、毛圣明等人发起成立小黑剧社独立开展演剧活动。他们创作演出过的剧目主要有《暗恋桃花源》《切·格瓦拉》《恋爱的犀牛》《雷雨》《人造模特》《天堂隔壁是疯人院》《明天你要嫁给谁》《桎》《恐恐恐》《扶起你的大爷》《大话水浒》《梁山伯与大甲虫》《中国狂想曲》《青春中华》《无人生还》等。小黑剧社还一直努力走出校园举行公演,传播戏剧艺术。他们的原创剧目《明天你要嫁给谁》在2009年获得陕西省第二届校园戏剧节最佳剧目奖后又在西安市的许多高校进行巡演。原创话剧《人造模特》获2010年金刺猬大学生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他们的话剧《一妇五夫》于2011年参加了首届西安国际戏剧节在西安音乐厅演出。可以说,小黑剧社与西法大剧社、生如夏花剧社和西安交大剧团等戏剧社团一起组成了西安地区学生演剧活动主力军。《武贰》在首届陕西省大学生话剧节上获奖之后,还在陕西省第四届校园戏剧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编剧一等奖和优秀表演奖等多项大奖,并应邀到西安文理学院和咸阳师范学院进行演出。因此,小黑剧社的《武贰》堪称陕西省校园戏剧中的艺术精品,剧中塑造的武贰、潘金莲和武大等人物也为中国当代戏剧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形象。

参考文献:

[1]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3-210.

[2]袁国兴.“潘金莲母题”发展及其当代命运[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52-59+125.

[3]王永敬.反思·开拓·突破——评荒诞川剧《潘金莲》[J].文艺研究,1986(06):78-85.

[4]任美璇. 梦,终将会醒来 ——观话剧《武贰》有感[J].民间故事, 2019, (1).

[5]苏琼.异性书写的历史——《潘金莲》:从欧阳予倩到魏明伦[J].江苏社会科学,2000(03):181-186.

[6]任动.欧阳予倩话剧《潘金莲》的文学史意义[J].戏剧文学,2010(09):58-61.

[7]魏文哲.谈《水浒传》《金瓶梅》中的武松形象[J].明清小说研究,2013(03):82-92.

猜你喜欢

现代性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北京晚清园林中的现代性线索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徘徊于民族化与现代性之间——以《云中记》为例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