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五言古体诗中的入声字研究
2020-01-29余关成
摘 要:在对语音的研究中,诗文用韵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研究材料,可以通过诗人诗歌里的韵脚字大概窥见语音的历史演变,还可以从中了解到诗人方音在其中的影响。本文计划通过对张九龄《曲江集》一书中的五言古体诗的入声韵脚字进行考察,试着从张九龄五言古体诗中入声韵的使用情况,将在诗人作品中互相押韵的韵脚字与现在曲江的地方方音进行对比,注意其中是否存在着语音演变的情况,并且将其与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这些入声字是否符合其他学者总结出的客家话与其他方言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张九龄;古体诗;入声韵
作者简介:余关成(1994-),男,汉族,海南儋州人,四川大学2018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古及近代汉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02
据《旧唐书》记载: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号曲江,谥文献,生于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卒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740),享年六十三岁。据《新唐书》卷七二(下)《宰相世系表》:“始兴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通过上述这一段材料,可以知道张九龄是如今广东韶关曲江人,而如今的韶关既有讲粤语的,也有讲客家话的。但是在曲江区,几乎所有的居民都是讲客家话,并且,据笔者的在韶关的亲戚告知,韶关市的三个区说的客家话也还存在差异,曲江区的客家话尤甚。
现如今关于客家话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成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的客家方言研究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语音方面的研究可以以黄雪贞《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绪论》为代表,这两篇文章第一次比较详细的揭示了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古全浊上声和次拙上声今都有一部分读阴平”。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被认为是客方言区区别于赣方言最重要的依据,《中国语言地图集》以此作为客家话区别于赣语的最重要的特征。从整个客家方言研究来看,语音方面的成果相对较多,词汇、语法研究相对薄弱。从语音方面来说,单点的描寫较多,综合性的论述较少;共时的描写较多,历时的、比较性的研究较少。
一、五言古体诗入声字情况
虽然现在对于客家话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可以参考的成果,但是就一种语言的内部而言,不仅存在着因为空间地域造成的差异,而且还存在着语言在时间上的差异,另外也还存在着语言接触所造成的变化。所以说,对一种已经有了相当研究成果的方言进行再研究也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次本文所用的材料均选自张九龄诗文集《曲江集》一书,对其中的197首五言古体诗的用韵字进行了归纳整理,其中使用入声韵韵脚的有13首,分别有以下:
通摄
屋独用1
《和黄门卢监望秦始皇陵》:卜复蓄逐覆谷戮牧速轴
烛独用1
《晨坐斋中偶而成咏》:瞩续旭束足躅曲
臻摄
月独用1
《龙门旬宴得月字韵》:月阙发歇
质术同用3
《叙怀二首·其二》:一术实失术 《彭蠡湖上泆》:泆日逸一术出悉恤 《登郡城南楼》:日出疾橘以悉秩术实术
山摄
屑薛同用1
《感遇·其一》:洁节悦折
宕摄
铎独用1
《杂诗五首·其四》:落藿薄乐
药铎、麦混用1
《奉和圣制送十道采访使及朝集使》:洛博若铎泊瘼托获(麦)
梗摄
陌昔同用1
《南阳道中作》:适迹昔赫泽石陌怿客役索席白隙
昔锡同用1
《巡按自漓水南行》:惜石积激涤檄适夕
曾摄
职独用1
《感遇·其九》:息色翼食
德职同用1
《感遇·其十》:得翼忆色极息
我们知道,入声的特点主要是韵尾为塞音,读音短促。研究入声的韵尾首先会涉及到其分类问题,即入声归为哪个韵类。传统音韵学中共有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种韵类,阴声韵没有韵尾或者以元音作为韵尾,阳声韵以鼻辅音[m、n、ng]收尾,入声韵则以[p、t、k]收尾。也就是说,以[p、t、k]这样的塞音为韵尾,即可归入入声韵类。
根据郭锡良先生《汉字古音手册》中的拟音,现将以上的入声韵按照韵尾[p、t、k]的不同进行分类如下:
韵尾为[-t]
质术同用:一术实失泆日逸出悉恤出疾橘以秩
屑薛同用:洁节悦折
月韵:月阙发歇
韵尾为[-k]
屋韵:卜复蓄逐覆谷戮牧速轴
烛韵:瞩续旭束足躅曲
铎韵:落藿薄乐
药铎、麦混用:洛博若铎泊瘼托获(麦)
陌昔同用:适迹昔赫泽石陌怿客役索席白隙
昔锡同用:惜石积激涤檄适夕
职韵:息色翼食
德职同用:得翼忆色极息
二、古今曲江话对比
为了了解中古[-t]、[-k]韵尾如今是否发生了改变,笔者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找到了一位曲江本地人用当地的客家话进行发音,发音字仅限于韵脚字。下文为行文方便,故省去国际音标[]。发音人是一名初二学生。下面是根据他的发音所记录下的材料(重复出现的省略):
卜p?t复fuk 蓄∫uk逐tsuk 覆fuk谷kuk戮tuk牧muk速tsuk轴tsuk
瞩tsuk续tshuk旭xiuk束suk足tsuk躅tshuk曲khuk
落l?k藿fu?k薄ph?k乐l?k
洛l?k博p?k若n?k铎t?k泊ph?k瘼m?k托t?k获fu?k
适sit跡tsit昔sit赫hak泽tshak石sak陌mak怿it客khak役it索s?k席sit白phak隙khiak
惜siak积tsit激kit涤thit檄sik适s?t夕sit翼it食sit
得t?t忆it色s?t极kit息sit
月?iat阙khiat发fat歇xiat
一it术sut实sut失sit泆t?t日?it逸?it出tshut悉sit恤siut疾kit橘kit以i秩ts?t
通过这些现时的方音材料,可以看出韵尾的变化和中古相差不大,只有很少一部分的不同,如本是[-k]韵尾的今读[-t]:积tsit 激kit 涤thit 檄sik 适s?t夕sit 翼it 食sit 得t?t 忆it 色s?t 极kit 息sit,这大概和人类的发音位置是逐渐往前移动的原因有关。正如古全浊声母字清化一样。另外还存在着韵尾脱落的现象,如以i。因为语音的演变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内容,而笔者所作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未能在得到曲江客家话完整的语音系统之前,不敢妄言。
三、与其他客家话中的入声字比较
黄雪贞先生在《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和《客家方言声调的特点续论》讨论了十八处客家方言古入声次浊声母字的分化问题,这十八处方言是广东的梅县、兴宁、大浦、蕉岭、平远、丰顺、惠阳、陆丰、紫金;福建的永定、长汀;广西的陆川、贺县;湖南的酃县;台湾的桃园、美浓;四川成都的龙潭寺;还有一处未说明确切地点的广东客家方言。文章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了二十个左右常用的古入声次浊声母字,指出这些字有规律地分化为甲、乙两类,甲类有“日、袜、额、脉、六、肉、木”,这些字一般跟古入声清声母字走,乙类有“月、末、捋、入、纳、灭、肋、麦、逆、篾、玉、绿”,这些字跟古入声全浊声母字走。谢留文在此基础上在提供了十一处客家方言的情况来支持这种观点,他认为这似乎可以作为一条客家方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一条重要规律,正如客家方言古上声次浊声母和古上声全浊声母今都有一部分字念阴平这条客家方言区别于其他方言的一大特点一样。这十一处方言是江西的于都、宁都、三都(属铜鼓县);广东的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广西的西河;福建的武平;香港(西贡),谢留文根据这十一处的材料发现,古入声次浊声母字的分化十分整齐,与上文提到的黄雪贞先生文中的十八处方言古入声次浊声母字分化相同。因此,他认为这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根据上述两位先生所得的结论,笔者也试着将张九龄五言古体诗中所用到的入声字,按照清浊进行了分类,浊声母字共有以下:
全浊:复、逐、轴、术、实、泆、疾、秩、薄、铎、泊、获、泽、石、席、白、石、涤、檄、夕、食、极
次浊:戮、牧、续、束、月、失、日、逸、悦、落、若、瘼、适、色、翼
在次浊这一栏中就有上文分别属于甲乙两种不同类别的例字“月”和“日”。根据谢留文《客家方言古入声次浊声母字的分化》一文中所列出的十一处二十个古入声次浊声母字今音表可以发现,甲乙两类字最大的区别在于声调的不同。由于笔者没有对曲江客家方言进行系统的考察,所以尽管找到了发音人对韵脚字进行了发音,可还是不能得出曲江客家方言的一个比较完备的声韵调系统,因此对上文列出的次浊声母字并不能按照其声调的差异进行如谢留文先生那样的进行甲乙两类的分类。
不过在对张九龄五言古体诗中的古浊入声字进行分类的时候,笔者发现次浊的入声字几乎今都读去声,只有“失”字例外。这倒是符合周德清《中原音韵》里的古次浊声母字变去声的规律。其他的全清、次清、全浊声母字却没有这样的情况。可是在蒋平、谢留文的《古入声在赣、客方言中的演变》一文中,文中说到在考察了古入声字的声调和韵母在十七个赣、客方言中的演变之后,得出了几点结论,其中就有发现古入声调在这些方言中的演变受声母清浊的影响,古全浊声母字的入声调一般归去声或阳去。这条规律与笔者所整理的浊声母的今读有区别,在上文的全浊声母字的今读中,并没有比较明显的规律,只是今读阳平的字占了大多数。而我们知道,全浊入声现如今变为阳平已经作为入声字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所以,这倒是能说明为什么在全浊声母字中,今读阳平的能占多数。
以上就是关于张九龄五言古体诗的入声字研究,希望能对后来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郭锡良. 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2]谢留文,黄雪贞.客家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2007(03):238-249.
[3]蒋平,谢留文.古入声在赣、客方言中的演变[J].语言研究,2004(04):71-78.
[4]谢留文.客家方言古入声次浊声母字的分化[J].中国语文,1995(01):49-50.
[5]黄雪贞.客家方言古入声字的分化条件[J].方言,1997(04):258-262.
[6]谢留文. 客家方言的语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