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庸小说中民族观念的演变

2020-01-29刘莉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6期
关键词:金庸民族团结

摘  要:金庸先生是我国当代知名武侠小说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他这十余部传世佳作多取材于民族矛盾激烈的历史时代,书中刻画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少数民族英雄,有阴狠毒辣的负面人物,也不乏英明神武的正派角色。本文试图通过对金庸前、后期作品中少数民族人物的形象对比,论述他小说中民族观念的演变。

关键词:金庸;民族观点;民族团结

作者简介:刘莉(1995-),女,浙江金华人,本科,中国工商银行杭州分行教育干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6-0-02

金庸先生是我国武侠小说的泰山北斗,他以笔为刀,成功将武侠世界植入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虚实相交之下大大增加了剧情的可读性和“真实感”。然而,通读金庸小说的人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对待“异族入侵”这个常见的历史背景及其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金庸在前期和后期作品中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1]。

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金书前期的民族观念

民国以降,武侠作品多沿用“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套路,这既根植于民族危亡的时代基调,也合乎世俗大众的心理潮流。金庸先生前期作品中同样带有这种浓重的“汉民族主义”痕迹,开山之作《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即以“反清复明”为主线,接下来的《射雕》三部曲更将这种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推向了高潮,金庸先生盛赞其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1.侠之大者的守土有责

金庸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书中塑造了以总舵主陈家洛为代表的红花会一众仁人志士,他们目睹家国狼烟四起,社会极端困苦,矢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不惜牺牲生命与挚爱。书中满清被描绘成残酷荼毒汉民的异族政权,满人非我族类的意识倾向非常鲜明。随后的《射雕》三部曲更是将这种朴素爱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郭靖目睹蒙元南下攻宋,大肆烧杀抢掠,毅然放弃了蒙古“金刀驸马”的高位,协守襄阳城,城破之时全家殉国,用毕生心血诠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神雕侠侣》中的主人公杨过一生放荡不羁,成长历程中与中原武林颇有些龃龉,但蒙古南下、国难当头之际,一番心理挣扎,侠肝义胆最终还是盖过私人恩仇。金庸先生不吝笔墨,极力讴歌了这种“许国不复为身谋”的崇高家国情怀,折射出金庸先生早期作品中“满蒙非我族类”的民族观念。

2.江湖儿女的人心所向

以《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为例,金庸先生这样勾勒蒙古入侵的图景:蒙古南下,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残暴之极……蒙古人攻破他们的城池,烧光他们的房屋,杀光他们的男人,掳走他们的女人牲口!早期作品《碧血剑》中的满清政权也是动辄屠城,残酷迫害百姓,此时抵御异族入侵、恢复汉人河山不仅是少数大侠或是个别精英的执念,而是无数江湖儿女共同的信仰。“红花会”举起反清义旗,郭靖夫妇在襄阳城头振臂一呼,都得到天下仁人志士云集响应。在金庸先生笔下,即便是离经叛道如黄药师、玩世不恭如老顽童,甚至邪魔歪道的明教教众,在面对异族铁蹄蹂躏中原时,都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反映出抵御异族是当时金书中江湖儿女共同的社会愿景。

3.异族勋贵的阴狠狡黠

《碧血剑》中的摄政王多尔衮是金书前期一个典型的异族统治者形象:他弑君杀兄,生活混乱淫靡,肆意屠戮无辜百姓。《书剑恩仇录》中的乾隆帝被描绘成寻花问柳、怯懦胆小的形象,与史实相去甚远,在形象塑造上全然是“取其糟粕,弃其精华”。此外如《雪山飞狐》中的福康安、《射雕》中的从小被异族收养的小王子完颜康等人均是阴狠毒辣、凉薄无情的负面角色。即使是以痴情留名的蒙古公主赵敏,残害起武林正道人士却也是毫不留情[2]。

金庸前期作品多抱有汉本位的历史观,采用正邪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着这样一种观念:异族入侵中原、鱼肉百姓,志士仁人奋起抗争、保境安民,这种深切的家国情怀贯穿金书前期作品,甚至被深深刻入了武侠作品的核心——“侠”的定义。

二、四海之内皆一家——金书后期的民族观点

到了金庸先生中后期作品中,这种泾渭分明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逐渐发生改变。《天龙八部》通过主人公萧峰的视角使读者看到宋军残害辽国无辜百姓,逐渐将宋人不全是受害者、异族辽人也不尽是屠夫的观念渗透到读者心中,宋辽双方都有正面和反面成分。而收官之作《鹿鼎记》着墨于庙堂内外的蝇营狗苟,书中汉官媚上欺下,在魚肉百姓上同满蒙勋贵全无二致,不曾半点顾及同族同胞之谊。相反,异族统治者康熙帝的形象俨然已是圣主明君,金庸更借顾炎武、吕留良之口夸赞:“当今确实是太平盛世……康熙确是强于明朝历代皇帝”。

1.抗清义士的丑态百出

与前期德才兼备、正气凛然的志士形象不同,金书后期中的抗清义士则缺乏些许侠义气,甚至各怀鬼胎。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鹿鼎记》中以驱逐鞑虏为己任的台湾郑氏,在生死考验间呆若木鸡,对挚爱始乱终弃,待忠臣凉薄无情,兼具无能与无耻。后期作品《鹿鼎记》与前期的《书剑恩仇录》同样以反抗满清统治为时代背景,但其中天地会与红花会的形象已大相径庭:《书剑》中红花会里没有一个坏人,满清朝廷里没有一个好人,阵营划分可谓泾渭分明。《鹿鼎记》中的天地会更多了几分无能和愚忠,反清事业未成,却先和沐王府同室操戈,而总舵主陈近南明知郑氏不怀好心,却仍然选择以死明志,直接导致天地会群龙无首,天地会内部亦是破绽百出、叛徒频频,最终被清廷一网打尽。“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金书前、后期忠奸脸谱的有意模糊化,对相似历史背景的不同笔法,不难看出金庸先生民族观点的悄然嬗变。

2.普罗大众的民心思定

与抗清义士的形象转变相类似,异族统治政权的形象在金书前、后期也得到了显著改观。早期《射雕》中对蒙元南下不乏这样的描写:“蒙古士兵长矛上挑着两三岁的婴儿”,而到了晚期《鹿鼎记》中,金庸先生多次借主人公韦小宝之口质问天地会众人:“如今大清康熙做皇帝,人人有饭吃,有什么不好的。”与之相呼应的是,金书后期民间自发抵抗异族政权的抗争无论烈度还是正当性都大为减弱:金书早期为了抵抗蒙古入侵,《神雕侠侣》中众帮派及军民人等乌泱泱齐聚襄阳城头,《倚天屠龙记》中正邪两派放下百十年世仇并肩御敌。而在金书后期,《鹿鼎记》中最宏大的抗清聚会——“杀龟大会”则成了一场各方反清势力暗中夺权的闹剧。“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金书后期异族统治政权的“洗心革面”和人民反抗运动的式微互为表里,早期作品《书剑恩仇录》《碧血剑》里满人强凶霸道、草菅人命的图景,到了晚期《鹿鼎记》中,已变成一派国泰民安的社会景象。同样是满清王朝治下景象的描写,金庸先生笔法转变不可谓不大,其民族观念的改观也可见一斑。

3.异族勋贵的形象改观

与前期阴狠毒辣、动辄屠城的侵略者形象迥异,金书后期异族勋贵形象悄然转变成“英明且仁义”。比如才艺双绝的大理世子段誉、天纵英才如吐蕃国师、勇武豪气如金国首领完颜阿骨打、义薄云天乔帮主也变成了契丹萧帮主……而宋廷与众中原帮派则显得人才凋零且藏污纳垢。至于后期《鹿鼎记》中刻画的康熙帝,既有收台湾、拒沙俄之功,也有爱子民、免田赋之德,金庸先生在书中多次借韦小宝之口赞誉康熙帝“鸟生鱼汤”(尧舜禹汤)。与之相对应,金庸先生对汉族勋贵的评价也逐渐褪去光环,借杨过之口抨击道:“我自幼流落江湖,深受小官小吏之苦,蒙古人固然残暴,宋朝君臣也未必就是好人,犯不着为他出力。”

纵观金庸先生生平著作,不难发现,金书前期与后期对异族的形象刻画迥然不同。这一方面可能与金庸先生文字功力的进一步炉火纯青有关,不必再借汉族抵抗异族作为主线背景来展开故事。另一方面,金庸先生的武侠并不拘囿于拳脚武功,更有对现实世界的映射。随着阅历日长,金庸先生将更多的笔力放在了刻画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江湖上:江湖中既有温厚纯良如段誉,侠肝义胆如郭靖,更多是八面玲珑如韦小宝,城府心机如岳不群、薄情寡恩如郑克爽……金庸先生在晚期作品塑造了一批更有血有肉的汉族反派角色,道貌岸然的外表难掩一肚子的男盗女娼,掷地有声的道德口号遮不住少数领导者的熏心利欲,君子剑不是真君子,天地会倒似整人会。相比于早期抵御异族、保家卫国的铁血故事,晚期的江湖更立体可读[3]。此外,金庸先生想必也逐渐认识到了异族统治时代里不乏文治武功远迈汉唐的盛世,异族统治未必不如本族,而朝代鼎革之际的屠戮远非满蒙的专利,项羽、黄巢、张献忠等起事时人口凋零的惨状亦是不遑多让。

金庸先生逐渐剥离了早期的“亲汉主义”倾向,作品更立足史料,是其所是,非其所非,不再以民族之别脸谱化划分忠奸阵营,发生这种民族观念转变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国家是一个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从来就不是仇敌而是手足同胞。如同金庸先生自己所总结的那样:“我初期所写的小说,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很强。到了后期,中华民族各族一视同仁的观念成为基调,那是我的历史观比较有了些进步之故,元朝、清朝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只是‘轮流坐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为了中华民族的和谐稳定,中华儿女都应当胸懷开放包容的历史观,抛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携手奔向伟大复兴。华夏无异族,四海皆一家。

参考文献:

[1]金庸.金庸作品集[M].广东:广州出版社 , 2009.

[2]韩云波.从“后金庸”看金庸小说的历史地位[J].浙江学刊,2020(4)

[3]马莲. 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文化微探[J].北方文学,2019(24):8-10.

猜你喜欢

金庸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跟党走
民族团结之歌
Jin Yong’s ZJU Years: “Wisdom is the Goal”
为金庸因一错字查证道歉叫好
谁是金庸小说第一情圣
金庸仙逝,全球华人追念全球华人追念
金庸的财富江湖
坚持“四个着力” 推动民族团结进步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