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光盘行动”进行到底

2020-01-28金玲俐

锦绣·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速度班级游戏

金玲俐

进餐,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也一直备受家长与教师关注。在幼儿用餐方面,我们碰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

1.幼儿在用餐时,有的爱讲话,有的厌食、挑食;

2.幼儿进餐速度的不一致,导致部分幼儿等待时间过长;

3.人手不够,很难做到两者兼顾;

4.餐后大多数情况是一名老师组织阅读、散步等安静的活动,形式较为机械单一;

我园秉承着“一日活动皆课程”“寓教于乐,让游戏融入幼儿园一日生活之中”等教育理念,针对以上提出的4点问题,进行了调整,将原本看似枯燥无趣的进餐活动游戏化、自主化,激发了幼儿的进餐兴趣和自我服务意识。

一、建立常规,共同约定

首先我们应该打破一个惯性思维——幼儿进餐时必须是安安静静、不能说话的吗?4至6岁是幼儿的第一反抗期,既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幼儿有十分强烈的主体意识,有了自己的意志和愿望,想说话,想用语言来表达意愿是其重要的表现。我们让幼儿自己制定班级公约,跟随幼儿的意愿,将“不说话”变为了“轻声交谈、不打扰别人”,将“不要浪费粮食”变成了“自己吃多少盛多少”,倾听了幼儿的心声,让他们成为了班级小主人。

二、注重个体,全面照顾

1.小餐具 大智慧

在和中、大班幼儿的谈话中发现,部分幼儿在家中已经学会了使用筷子,但还有一部分孩子使用起筷子来并不熟练,这也导致了进餐时情绪不稳定和速度较慢的现象发生。所以我们为孩子们同时提供了勺子和筷子,供其选择。这样的方式,大大提高了不太会使用筷子的幼儿的进餐速度,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2.“病号餐”我爱吃

每个班中都不乏有几位体质较特殊的幼儿,比如小一班的睿睿河鲜过敏,不能吃虾和鱼;中二班的豆豆对豆类过敏,一碰到蚕豆、红豆粥等就全身起疹子;大三班的思琪对竹笋过敏、大四班的菲菲不能吃牛肉……遇到这样的现象,你会怎么办?避免这些菜品的出现,其他孩子的营养会不均衡;让过敏的孩子不吃,菜品又过于单一。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推广了“病号餐”这一服务,每天的“病号餐”,有3种不同的菜品供家长、幼儿选择。每周五通过学校网站、班级主页、公众号、微信群等途径,为家长送上“下周食谱”和“病号餐食谱”,家长们根据自己幼儿的身体情况,向班级老师反馈.这样的方式既均衡了幼儿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也满足了个体的需要,让进餐不再成为家长心中的“老大难”。

三、创设条件,自我服务

1.我的饭桌我做主

就“自己吃多少盛多少”的情况,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与幼儿一起商定方法,鼓励幼儿自主盛饭、盛菜。

在中班,我们用“我做值日生”的方法调动了幼儿的自主性。每桌4名幼儿,每天轮流推选一位幼儿担当值日生,负责该桌的餐前准备和餐后整理工作。值日生首先需要知道当天该桌的人数,并查看“病号餐记录表”,然后根据人数分发相对应数量的餐盘、筷子和勺子,将保育员阿姨分装好的饭菜或病号餐端到餐桌上,供该桌幼儿自主盛饭菜。进餐结束后,要检查餐桌上、地上的卫生情况。这个办法实施以后,幼儿不仅关注到了自己的同伴,也懂得了劳动的辛劳,尽量保证桌面清洁,不为别人添麻烦。

在大班,我们更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进餐前,幼儿自己领取餐盘和餐具,在教室前面的大桌子上盛好饭菜后小心地端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自主进餐,自主的不仅是午餐种类、进餐量等,更是幼儿的自我服务意识和自我能力的培养。

2.小小记录墙本领大

我们针对小、中、大三个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创设了要求、难度、侧重点均不同的“进餐记录墙”。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各方面的能力还在发展,所以我们把小班幼儿的进餐记录墙,设置为贴纸式、印章式、插牌式的。为了了解幼儿进餐时的情绪,鼓励幼儿自己动手吃饭,记录内容为“动手吃饭了吗”和“你今天吃的开心吗”两个版块。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只要选择适合他们的自我服务方法,他们同样可以做自己生活的小主人。

中班幼儿的记录墙采用了夹夹子、打钩等方式,考虑到中班幼儿已有一定的竞争意识,我们创设了排名榜:幼儿在完成午餐、漱口、擦嘴后,将贴有自己名字的夹子夹在排名榜上,他们知道了要依次夹夹子,也了解了自己当天的进餐速度。

大班幼儿的记录内容相对于全面、复杂一些。进餐情绪方面,鼓励幼儿记录下今天爱吃或不太喜欢的菜;进餐速度方面,我们准备了时钟、电子钟和示意图,11:00-11:20完成的获得★★★,11:20-11:30完成得获得★★,11:30之后完成得获得★。幼儿进餐结束后自己看时间,评判自己今天能得到几颗星,并记录下来。

幼儿在完成午餐后,都喜欢来到墙面前记录下自己当天的进餐情况,即使幼儿完成速度不同,这样的方式让速度快的幼儿有事可做,也让速度较慢的幼儿有了竞争感,知道这是自己的事,需要自己努力,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达成呢?从一开始的无事可做、多余等待到现在的积极记录、服务自身,幼儿不仅学会了评估自己的表现,在书写、思维方面得到了发展,还更愿意关心同伴的表现,相互鼓励和学习,社会交往能力上获得了进步。

三、划分区域,投其所好

在创设了进餐记录墙的同时,我们还提供给幼儿自主选择餐后活动的机会。在以往的观察中发现了幼儿感兴趣的区域、游戏,根据幼儿意愿将班级区域重新划分——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益智区、科学区、表演区等依然向幼儿开放;教室中的楼梯划分成为阳光浴聊天吧;自然角中提供水壶、泥土、铲子、记录表等供幼儿劳动;走廊中划分出了趣味游戏区域等……幼儿在进餐结束后通过打钩、绘画等方式,在“餐后活动选择卡”记录下自己的游戏意愿。

走廊里的“趣味游戏区”,可谓是餐后的一大亮点。从最初教室外走廊小小的几平方米,到之后延展出的楼上午睡室外的走廊;从最初的三四人小组,到现在的班班联合;从最初简单的小游戏,到现在成列滿墙的趣味游戏规则卡……这些都是幼儿自己讨论、设计和组织的。幼儿在“餐后活动选择卡”上观察、寻找和自己有相同意愿的伙伴一起游戏,如发现该区人数已足够,还可以选择其他自己感兴趣的活动。

通过这段时间的探索,教师们欣喜地发现,幼儿逐渐实现了就餐环节的自我服务。孩子们的吃饭速度有进步,饭量有了明显增加,也逐渐懂得了谦让与协作的重要性,孩子的能力较以往提升了不少,而且更加自信了。

猜你喜欢

速度班级游戏
班级“无课日”
速度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图侃天下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速度的较量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