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家艺术基金项目

2020-01-28王佳妮

锦绣·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演唱风格音乐剧

王佳妮

摘要:音乐剧是重要的舞台戏剧形式之一,结合了歌唱、舞蹈、表演和对白这几种形式,通过展现具体情节来表达故事中包含的情感。《蜀女女卓文君》是四川省的一部原创大型音乐剧,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也是我国经典故事与音乐剧相结合的一次重要尝试。本文对该部原创音乐剧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进行了分析。剧本情节总结概述后针对角色性格和演唱风格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音乐剧;《蜀女卓文君》;角色分析;演唱风格

一、音乐剧《蜀女卓文君》的创作背景和时代意义

1.历史背景

卓文君西汉时期蜀郡临邛人,原名文后,是汉代才女、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父亲是制铁巨商卓王孙,卓文君长相娇美,擅长琴棋书画。她与才子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广为流传。她的佳作流传至今仍受喜爱,如《白头吟》中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司马相如字长卿,是蜀郡(现今四川成都)人,是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尤以辞赋见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主要记录了其游粱、娶文君、通西南夷等几件大事,并全文收录其八篇辞赋作品。文章中记述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因其故事经典,所以成为文学和艺术作品创作极好的原始素材。

2.时代意义

音乐剧是一种多位一体的艺术形式,通俗易懂深受观众喜欢。《蜀女卓文君》融合了本土的川剧、方言、汉舞等特色表现形式,通过现代的艺术表现手法,为我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该剧还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历经本土艺术家艰辛创作,将唯美的汉代风情在千年蜀地呈现,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高度关注和认同,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值得广大艺术从业者去研究与探索。音乐剧《蜀女卓文君》在成都连演十九场,向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家乡人民展现他们的唯美爱情故事。用音乐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天府文化的底蕴魅力,树立了天府文创的精品标杆。

二、概述《蜀女卓文君》的剧本情节

音乐剧《蜀女卓文君》舞台主要以汉代民族风格为主线,包括门厅、天庭、走廊、过道、还有舞台上的装饰、点缀都营造出古典、大气的舞台效果。

该剧一共有7幕,分别为:序幕《凤凰于飞》、第一场《绿绮定情》、第二场《夜雨情奔》、第三场《当垆卖酒》、第四场《琴瑟若断》、第五场《白头吟韵》、尾声《凤凰和鸣》。

故事从王吉带着司马相如去卓府参加宴会展开,一日首富卓王孙在家中设宴,请了县令王吉和相如,相如本无去意,在好友的劝解下去参加了此宴。觥筹交错之时,卓王孙邀请相如弹奏助兴,司马相如盛情难却拿出了“绿绮名琴”并弹奏了一曲。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是当地出了名的才女,结婚不久就死了夫君,卓王孙心疼女儿,所以将文君接回了家。司马相如的歌声伴着琴声响起时使已经数久未出门的文君走出了闺门,未曾想两人一见钟情,相如将自己的名琴还赠给了文君。并向卓文君转达了自己的倾慕之情,在父母亲的反对之下卓文君毅然在夜里和司马相如私奔回了成都。

司马相如的成都家中家徒四壁空无一物,两人日子过不下去,卓王孙怒女儿之不争,不愿意给钱接济卓文君。后来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回到临邛,将车马变卖在闹市买下一家铺子做起了卖酒的生意。卓王孙听说女儿当街卖酒,感到十分耻辱,想带女儿回家,遭到文君拒绝,文君认为自主选择自承担,再苦再累凭劳动谋生不愿回家,最后卓王孙只能留些银子救济女儿,让女儿少吃点苦。一天汉武帝读了相如的《子虚赋》很喜欢,就将其召至都城任命了官职。慢慢的相如觉得妻子越发无趣,产生了纳妾的想法给文君写了一首诗,卓文君得知后十分心寒,写了《怨郎诗》和《白头吟》作为回信,指责司马相如變心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司马相如读后心生愧疚,回家求得了妻子的原谅并携手一生。

四、《蜀女卓文君》舞台形象塑造及音乐演唱风格

1.卓文君、司马相如舞台形象塑造

1.1卓文君、司马相如

女主角卓文君是整场音乐剧的主线人物,其以才女的形象闻名,以《凤求凰》和《白头吟》传世,对演员的气质、形体要求颇高。序章《凤凰于飞》的开始在琴案前抚琴歌唱,宛若出淤泥而不染的仙女,塑造了一个有才情的汉代女子形象,《绿绮定情》《夜雨情奔》这两场文君面对爱情勇于表达和争取,但即使是勇敢的追求自由爱情,见到喜欢的人还是有羞涩之情,所以这两场在表演上演员要把握勇敢与羞涩相融合的度,才能塑造好卓文君这个角色精髓。《当垆卖酒》时舞台呈现了一个汉的酒铺,文君穿着粗布衣洗涤、挑水、卖酒,动作熟练,和在卓府当小姐时形成鲜明的形象对比和反差,从视觉上给观众以直接的冲击。此段音乐轻松愉悦,两人携手共进,虽然生活清苦,不富裕,却十分幸福美满。此段表演文君在形体动作上要干净利落,语言和形体都要展现得利索。《琴瑟若断》《白头吟韵》此段文君得知相如已变心难过不已,因此生了病,此段表演要表达出失去心爱之人的痛苦及难过之情。《凤凰和鸣》时相如知错,回来找文君,两人和好如初,并许下“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的誓言。此时的文君更多的是苦尽甘来、失而复得的感受。尾声与序曲《凤凰于飞》为对应篇章,首尾呼应。司马相如文君携手走向舞台中央,此时的文君端庄果断,经历过如此多的事情,她已不是当年卓府里娇滴滴的小姐了。司马相如在序幕的最后出场,与卓文君幻化成一对凤凰,在尾声之时和文君再次幻化成鸳鸯照应开头。《绿绮定情》的开始是自谦的演唱,弹“绿绮”唱《凤求凰》,蕴含着对才女卓文君的爱慕。《夜雨情奔》在院墙外与卓文君对唱诉说相思,缠绵悱恻深情款款。在卓文君滚落马车时关切紧张,路过升仙桥时坚定地立誓自己要出人头地的信念。《当垆卖酒》被顾客要求卖赋,被骂扫了斯文丢了面子,与卓文君的对唱重唱充满了风骨,在听说汉武帝要召他进宫封郎后神采飞扬。《琴瑟若断》时乘高车驷马,气宇昂扬目空一切,嫌弃卓文君没登过大雅之堂,不愿回寒舍居住认为不配自己身份,不愿卓文君同去西南夷,不愿听文君弹琴唱歌送行,昔日的才子飞黄腾达后嫌弃陪自己度过艰难时期的妻子。卓文君身体颤抖着写下的《白头吟》,有回忆有悔恨有爱恋,独唱“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此时相如悔恨不已,断然与茂陵女决绝,悲怆呼唤求文君原谅,回归到那个爱恋才女卓文君的才子形象。

2.卓文君和司马相如音乐演唱风格

2.1曲式分析

音乐剧《蜀女卓文君》中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音乐唱段有很多,以最经典的唱段《凤求凰》为例进行分析,该唱段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对唱的选段,此曲以音乐的手法来表达和展现了诗词的意境美。一共有16个小节,2/4拍4句唱词,结构方整,节奏型单一,多以二八和前八后十六节奏型为主。短短四句唱词里“起承转合”面面俱到,两人对纯粹美好爱情的向往贯穿了全曲。

2.2语言处理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语言咬字都是采用的普通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都是才子佳人,气质超凡脫俗、温文尔雅,采用普通话的语言处理更有利于这两个角色形象的塑造。

2.3情感处理

该剧文君的情绪发展过程为:轻快—幸福—伤心—绝望—希望,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演绎不同的心理状态。这需要演员不但要走近角色更要走进角色,深切感受角色的内心活动,将每一段的情绪变化把握到位。序幕、尾声时两人深情对唱《凤求凰》情绪是完全不同的,序幕是表达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真声要多一些,表现出年轻女子与男子对美好爱情的无限想象。尾声时两人经历了很多事情后彼此失而复得,音乐情绪将要推向最高点,所以此段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在发音技巧上要用民美的唱法,文君此时还需要带一些哭腔来烘托情绪。《绿绮定情》时两人一见钟情,司马相如仪表堂堂自信不已,面对爱情勇于表达,所以音色明亮自信,偏白声多一些。而文君此时虽然面对爱情勇敢争取,但毕竟是女子,所以在语言表达上和音色上都略带羞涩,音色甜美,采用真声偏多的民族唱法。《当垆卖酒》时两人夫唱妇随,恩恩爱爱,生活幸福美满,此段咬字干净利落,声音张弛有度。《琴瑟若断》这一部分司马相如已经飞黄腾达,所以在情感处理、对话和唱段都要表现出他的气宇昂扬。而卓文君恰恰相反,因为相如成功后忘记了昔日情分还要娶茂陵女为妾,她悲伤不已生了病,所以在唱段部分多以哭腔为主塑造角色形象。《白头吟韵》这部分司马相如更多的是悔恨自己的不义和与文君携手一生的决心,所以情绪中满是坚定并略带哭腔。卓文君此时面对失而复得的爱请和司马相如的认错想到经历过的种种心情极度复杂难过,所以使用哭腔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参考文献

[1]许结. 弹琴而感文君——司马相如“琴挑文君”说解[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34(5):117-122.

[2]芮文浩. 张恨水对《史记》卓文君故事的再创作[J]. 池州学院学报, 2015(2):111-115.

[3]黄定宇.《音乐剧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3

[4]李旭葵.《大汉文君》.中国青年出版社2015

[5]《音乐剧中音乐多样性及演唱风格研究》.新校园2014,(11)

猜你喜欢

演唱风格音乐剧
《来自远方》电影版9月上线Apple TV+
East Side Story
聚焦华语原创音乐剧(上)
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的演唱风格研究
刍议高校声乐专业多种风格演唱的教学模式
南昌采茶戏的演唱风格与唱腔特色研究
看音乐剧
浅谈东北民歌与民族声乐演唱风格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2015上半年中国音乐剧演出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