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曲《幻想风格谐谑曲》创作研究
2020-01-28黄金城
摘要:钢琴曲《幻想风格谐谑曲》是柴可夫斯基《钢琴套曲Op.72》的第十首。本文主要从曲式结构、主题特征、调式调性布局等角度对该曲的创作技法特征进行分析。
关键词: 柴可夫斯基;钢琴小品;Op.72-No.10;创作技法
《幻想风格谐谑曲》(Scherzo-fantasie),这部作品被题献给亚历山大·齐洛蒂(Aleksandr Ziloti,1863.10.9-1945.12.8) 。齐洛蒂是俄罗斯著名的钢琴家,同时他也是俄罗斯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3.4.1-1943.3.28)的堂兄弟。齐洛蒂在莫斯科音乐学院求学的七年中,曾参加过柴可夫斯基的和声学课堂的学习,齐洛蒂的妻子维拉·特雷蒂亚科娃(Vera Tretyakova,1866-1940)是柴可夫斯基的嫂子普拉斯科维亚(Praskovya Tchaikovskaya,1864-1956)的表妹。齐洛蒂是柴可夫斯基音乐的热衷推广者,他常常在欧洲和美国的音乐会上演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两人的交往极其密切。
这首作品为降e小调,12/8拍,极活泼的,采用复三部曲式结构写成。
一、复三首部(第1-94小节)
复三首部为再现单三部曲式。
单三首段(第1-16小节)为平行乐句乐段。乐句I(第1-8小节)内部由两个四小节的乐节构成,这两个乐节的写法对比明显。前乐节强调不断流动的八分音符旋律,后乐节全部采用奏一拍停两拍的柱立式和弦织体。
乐节I(第1-4小节)又可以划分成1+1+2的内部次级结构组合,主题核心在第一小节,由弱起的三个流畅的八分音符音型开始,在第1小节被强化了一次以后,将前两个三音组合所强调的向上大跳改为连续的上二度音阶式进行,完成这个旋律感极强的主题核心的呈示。乐节II(第5-8小节)仿佛采用对比陈述的方式,内部结构也可以划分成1+1+2的次级结构组合,对比陈述的主题核心在第5小节,采用柱立式和弦陈述的方式,这个新的主题核心在第6小节被重复了一次,然后在第8小节半终止结束在主调降e小调的D6和弦上。乐句II(第9-16小节)的内部结构和发展手法和乐句I一样,只是在结束的时候采用一房子反复记号停在了主调降e小调的VII56和弦,并从头进行了反复演奏。
单三中段(第17-62小节),该中段继承了单三首段不断流动的八分音符旋律形态,从头跑动到尾,途径大量的转调、离调,并插入大量的经过性临时变音,使这一段旋律显得色彩丰富,音响独特。
单三再现段(第63-94小节),动力化再现,三乐句乐段。单三首段的前两个乐句被原样再现。从第78小节尾部开始,出现了第三个乐句。这个乐句在旋律上将单三首段前8个小节的两个对比性主题形象在此处缩减到两个小节中,并共同构成一个包含有主动机和副动机的新乐句的发展基础。这个新的乐句在和声设计上强调降e小调D-t的和声进行,并从第86小节主和弦持续的和声背景上,对连续下二度进行的一个六连音型进行了11次重复,削弱了这个乐句进行的动力化,具有整个复三首部的收尾总结特性。这个部分的最后持续不停地跑动到了降D大调的VII6和弦上,为三声中部的进入做了一个短小的属准备。
二、三声中部(第93-198小节)
三声中部转到降D大调,情绪变得甜美如歌的,曲式结构为再现单三部曲式。
引子(第93-94小节),这个短小的引子在旋律声部采用一个五拍半时值长度的f音对复三首部进行了收尾,左手出现全部采用四分音符节奏对和弦进行分解的先下后上的六连音型,这个以一小节为单位进行反复的稳定的六连音型一致贯穿了整个三声中部的单三首段部分。
单三首段(第95-110小节),在结构上为平行乐句乐段,调性单一,结构方整。乐句I(第95-102小节)主要采用长时值音符构成,在总共十个音符中,长达三拍(二二拍,以二分音符为一拍)的音符便出现了三次,这使得整个单三首段显得旋律宽广,气息悠长,极其富有歌唱性;乐句II(第103-110小节)的内部结构、发展手法、旋律发展手法和乐句I一样,在第108小节出现降D大调的主和弦并持续了两个小节。
单三首段反复(第111-126小节),装饰变化反复,旋律高八度演奏,并隐藏在不断跳奏的八分跳进音符中,左手则继续贯穿演奏稳定的六连音型。
单三中段(第127-158小节),借用平行乐段的写法,16+16小节,左手采用稳定的四分音符节奏,只是将前部分对和弦进行分解的形态在此处改成音程的逐级扩大方式进行演奏。从第127小节的二度旋律音程经过三度、四度、五度、六度,最终扩大到第135小节的大七度。然后又从第136小节,再次从二度旋律音程开始,阶段性重复上述步骤。右手的旋律形态和三声中部单三首段一脉相承,旋律宽广,气息悠长。只是采用了变化音对旋律的色彩进行了丰富。
单三再现段(第159-172小节),简单再现。回到三声中部单三首段降D大调再现,旋采用了新的伴奏织体,加入了不停跑动的八分音符旋律形态,使音乐显得更为活跃,并且,柴可夫斯基要求演奏者在此处要演奏得更加的明亮。最后,三声中部的单三再现段在第172小节结束在了降e小调主和弦的根音旋律位置上。
连接段(第173-198小节),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阶段I(第173-186小节)承接前面的特征,强调起始于不同八度降B音的八分音符上二度跑动的六连音型。从第178小节开始改为起始于其它各音。阶段II(第187-198小节)规律性的插入半音上行的柱立式和弦织体的四音列,并在第191小节的尾部开始出现复三首部主题核心的音型,并最终在第198小节尾部过渡到复三的再现部。
三、复三再现部(第199-284小节)
简单再現,再现单三部曲式。
尾声(第285-312小节)
尾声两阶段的划分是很明显的,这两个阶段在和声的设计上都大量的强调了主音降e音的持续。阶段I(第285-300小节)将奔流不息的旋律声部交给了右手,阶段II(第301-312小节)则将这种旋律交给了左手,和声层被放在了右手。
这首作品采用了12/8节拍,规模庞大,长达313小节,也是整套Op.72共18首作品中小节数最多的一首钢琴小品,1894年的纽约版本一共排了21个版面,比一般的奏鸣曲式篇幅都要长。即使柴可夫斯基要求采用极为活泼的速度和情绪来演奏该曲,在著名钢琴家普莱特涅夫·米哈伊尔(Pletnev Mikhail)的一次录音中,也演示该曲的演奏时长达到了 6分6秒长度。但从整个作品的曲式结构布局和主题的设计安排等方面来看,这首作品并不强调主题间深刻的矛盾冲突,而更为强调令人感到轻松愉悦的幻想谐谑曲风格。
参考文献
[1]库宁编,高士彦选译. 柴科夫斯基论文书信札记选[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09.
[2][德]克劳斯·曼著,王泰智,沈惠珠译. 柴可夫斯基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08.
作者简介:黄金城,男,1980年11月生,艺术学博士,副教授,硕导,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作曲及作曲理论,音乐理论。
(课题信息:该论文为“2019年度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学科科研重大成果资助项目”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