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子夜》中吴荪甫人物形象的二重性

2020-01-28郑春玉

锦绣·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子夜形象

摘要:在《子夜》的九十多个人物中,吴荪甫的形象是最突出的。一方面他是一个有理想、具备积极上进、坚毅果敢等优秀品质的实业家,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残酷剥削者。这相互矛盾的二重形象,共同构成了吴荪甫这样一个悲剧英雄。

关键词:《子夜》 形象 二重性

《子夜》作为茅盾最富盛名的长篇小说之一,一直以来都广受关注。吴荪甫是《子夜》的主人公,是整部小说一切的人物和事件连结的核心,矛盾的焦点。《子夜》的故事情节是围绕吴荪甫在中国社会最黑暗的时期发展民族工业展开的,在这过程中,他挣扎过,抗争过。

1 心怀梦想、坚毅果敢的英雄实业家

在小说中,吴荪甫有着“紫酱色的一张方脸,浓眉毛,圆眼睛”,“身材魁梧,举止威严”,而且“声音洪亮而清晰”,他精明练达,坚毅果敢,在企业界里是一员“猛将”,浑身都充满发展民族工业的壮志雄心。面对外国资产阶级势力的压迫和大批民族工业的破产倒闭,吴荪甫并没有望而却步,而是下定决心要干下去。他希望通过发展实业来增加“烟囱”的数量,扩大销售市场,他的理想是:“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驶过原野。”在中国实业不景气的背景下,吴荪甫依然信心满满,而且坚毅果敢,与孙吉人和王和甫等人联合成立益中信托公司,坚决果断地吞并了八個资金难以周转的日用品工厂,在企业界中大显身手。当工厂遭遇罢工时,他面不改色,果断采取强硬的手段镇压工人;在得知家乡产业受战火影响几乎付之一炬后他不仅承受住了打击,还能沉着冷静地计算得失。

吴荪甫发展实业是具有一定的爱国情怀的,他希望能够通过发展实业来改变国家的命运。小说中,中国受到了帝国主义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双重统治,大批的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纷纷倒闭破产。即便如此,吴荪甫不仅没有随大众倒闭破产,还扛住压迫,极力发展实业,甚至企图直接打击那些在中国经营的外资企业。他之所以吞并了那些将要破产的日用品工厂,就是担心这些工厂被盘给了外国人。就像他对唐云山所说的:“他们的企业到底是中国人的企业,现在他们维持不下去,难免弄到关门大吉,那也是中国工业的损失。”所以为了中国工业发展,吴荪甫选择“救济”他们。虽然这样的救济包含了他的贪婪和野心,但更多地体现了把实业和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爱国情怀,使他就像中国旧社会黎明前的“子夜”中的实业英雄。

吴荪甫站在民族工业立场上,极力地反对外国资本侵略的态度,更突出地表现在了与赵伯韬的矛盾和斗争中。在与美国垄断资本的“代理人”赵伯韬的“斗法”过程中,吴荪甫倔强好胜,不甘心低眉让人,把益中信托公司办成了“反赵的大本营”,并且冒着彻底破产的风险,拿自己的工厂、住宅作抵押,孤注一掷,与赵伯韬决一雌雄。尽管吴荪甫最终失败了,但他为民族工业的发展付出了积极努力,在与买办资产阶级斗争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胆量和魄力,颇具英雄本色。

2 心狠手辣、刚愎自用的残酷压迫者

尽管吴荪甫在发展实业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颇具英雄本色的一面,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残暴的剥削者,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且心狠手辣、刚愎自用。

在面对工潮和农民运动时,毫无疑问,吴荪甫是虚伪、凶残、狠毒的剥削者和压迫者。虽然他极力反抗帝国主义的压迫,但在自己受难时,又像帝国主义把灾难转移到中国一样,把自己面临的危机变相转给工农阶级:在面临赵伯韬的倾轧时,他把危机都转嫁到了工人身上,采用延长工时、削减工资的办法,软硬兼施,用软化和强暴的手段剥削和压榨工人。当工人罢工的潮流冲击他的工厂时,他利用流氓打手、反动军警和工贼暗探进行百般破坏,还用拉拢和收买的手段企图瓦解罢工运动,甚至动用大批军警血腥镇压工人群众,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他是一个极为残暴的剥削者。而当他得知自己的家乡遭受农民暴动时,他愤怒的是在双桥镇驻扎的一个营竟然不“大开杀戒”,并且还恶毒地污蔑农民的暴动为“土匪”、“匪祸”,寄希望于反革命军队镇压农民革命,暴露了他站在反革命立场的压迫者形象。

在处理家庭关系方面,吴荪甫是一个冷漠的专制魔王,他以专制手段压迫着整个吴公馆所有的人。尤其是在对待自己的弟弟和妹妹时,他完全是以一个封建家长的姿态,将弟弟和妹妹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却对他们漠不关心,从未了解过他们的想法,甚至连妻子的妹妹林佩珊的婚姻他也要掌管。当他在事业上不顺心时,整个吴公馆就成了他发泄的场所,只要他一生气,吴公馆里所有的人他都看不顺眼,甚至冲着自己的妻子和弟弟妹妹都能发火。其中最为荒唐的是吴荪甫对王妈做出的兽行,这异乎寻常的“冲动”,这一时的荒唐与一贯的正经之间的冲突,更加有力地说明了吴荪甫人格矛盾的状态。当性格复杂多变的人物有了特殊的遭遇或挫折时往往会表现出反常的行为,而吴荪甫的这个异常荒唐的行为,暴露了他理性严肃、雄心壮志背后所隐藏的恶劣品质。

而在小说的高潮部分——吴荪甫与赵伯韬“斗法”过程中,吴荪甫是刚愎自用的。他听不进李玉亭和杜竹斋的建议,一意孤行与赵伯韬对抗。当益中信托公司在赵伯韬的紧逼和压迫下资金难以周转之时,赵伯韬趁机向吴荪甫提出了不平等的合作条件,吴荪甫毅然地拒绝了。李玉亭得知此事后不断在赵伯韬与吴荪甫之间周旋,希望能劝说吴荪甫同意合作,尽管这合作对吴荪甫有些不公平,但若不选择合作那么吴荪甫只会面临破产,但吴荪甫却不以为然,甚至还有些自以为是:“就那么净瞧着老赵一个人操纵市面,总是不甘心的!”,最终惨淡收场。

《子夜》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为时代背景,当时的中国可以说是处在最黑暗的时期,既有帝国主义的压迫,又有封建残余势力在扰乱国家秩序,小说的男主人公吴荪甫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抗争和追求理想的。吴荪甫是一个有梦想的英雄实业家,但同时又是一个残酷的剥削者和压迫者,这种既是怀揣梦想的英雄实业家又是残酷的剥削者和压迫者的二重形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参考文献

[1]茅盾.子夜[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2]王建中,陆文采.吴荪甫:民族资产阶级的巨子—茅盾<子夜>的人物分析之一[J].社会科学辑刊,1992,(6)

作者简介:郑春玉(1986-),女(汉族),四川成都,武警警官学院基础部中国语言文学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猜你喜欢

子夜形象
《子夜》主要人物关系图
浣溪沙·己亥十月十六子夜吟
段学俭(一首)
认识子夜
子夜秋歌
铁骨柔情——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形象
开创硬汉派侦探小说先河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