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馆校教育相契合 构建快乐课堂

2020-01-28匡缨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1期
关键词:儿童教育博物馆

匡缨

摘 要: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博物馆对儿童教育的关注与优化,不仅有利于儿童教育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为博物馆培养未来的观众。信息时代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更多元化、更灵动、更发散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更艰巨的挑战。文章立足于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具体实践,探索如何在社教活动中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自主性思考,构建馆校契合的快乐课堂。

关键词:博物馆;儿童教育;自主性思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要的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他强调儿童行为习性的培育养成,对儿童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教育是博物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博物馆对儿童教育的关注与优化,不仅有利于儿童教育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为博物馆培养未来的观众。信息时代为博物馆儿童教育的发展开拓了更广阔、更多元化、更灵动、更发散空间的同时,也提出了更艰巨的挑战。本文立足于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社教活动的具体实践,探索如何在社教活动中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自主性思考,构建馆校契合的快乐课堂。

1 博物馆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传承经验所特有的一种活动,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它包含传递知识、提升能力、塑造价值观三大版块。博物馆儿童教育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内容。儿童教育关乎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所能企及的高度。在信息时代,博物馆儿童教育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民、全社会的重视。单霁翔认为:“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组成更加健全的社会教育网络,既符合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潮流,也是博物馆履行教育使命的需要……”①

2008年,国家发布《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教育功能,积极推进博物馆进校园”,由此,博物馆正式成为学生们的第二课堂。

1.1 丰富的展品有利于提升儿童的认知能力

博物馆里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文物具有实物性是可直观的,能够让孩子们真实地感触并看到实物,而不是在脑子里凭空构想。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幼稚的思维需要具体的形象来支撑,也就是需要物来支撑。博物馆里的文物具有多样性,契合儿童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活动的特点。博物馆里的文物种类繁多,主题丰富,包含历史、人文、科学、自然等方方面面,极易吸引具有直观思维的儿童兴趣。博物馆里的文物包含着故事性,可以诱导儿童的关注点,发散儿童的想象思维。相同门类、相近领域的文物间有着时间上的连续性、物品间的关联性,有助于帮助儿童厘清事物之间的关系,延长对事物的记忆,加深对事物的认知。此外,博物馆还有着阔大的教育空间、多彩的艺术氛围、沉浸式的多媒体传播工具,能够为儿童的想象插上放飞的翅膀。博物馆工作人员应突破传统的单一讲解模式,用趣味性、多样化、全方位互动的教育手段,探索形式纷呈的儿童校外文化体验活动。

1.2 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有助于儿童“发现式学习”

博物馆里的文物林林总总,从颜色到外形都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特点,有着其他教育模式不可替代的超然优势。博物馆通过引导儿童观察、触摸展品,让儿童在观察和体会中亲身体验、自主发现。博物馆以活动为平台,让学生借活动形成对生活现象、自然常识等的直观体验,通过探索、思考获得自主体验,收获愉悦的心情与发现的激动。儿童如同一块璞玉,唯有教育的雕琢才能使宝玉显露它的天然美质。教会孩子善用他的天赋,并变成他自身最大的优势,这是我们传道授业的职责。

模拟考古是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开发多年的一个常态化校外体验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可以手持“洛阳铲”,蹲在一个个探方里,体验文物考古学家们经历的“挖宝”。随着一声激动的叫喊,一件文物出土了。孩子们用毛刷小心刷去附着的泥土,仔细观赏着自己的“战利品”。一旁的指导老师会告诉孩子,这是什么,哪个朝代的,用途是什么。孩子们亲手触摸着这些“文物”,零距离地感受,这与隔着玻璃远望是完全不同的感受。由于每个人的发现不同和认知角度不同,他们对活动的体验迥然有别(图1)。

1.3 开放式的环境有利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博物馆是公共文化教育机构,承担着为广大公众提供教育和学习的服务,是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博物馆“既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又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精神”。①在这样一个充满文化氛围又相对开放的大课堂里,通过鉴赏和体验活动潜移默化间使学生对活动中教育价值观的认同感得到深化。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是一座汉代遗址类博物馆,定位是汉代文化区域中心。在构建创新校外教育活动时,我们以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进一步指导学生从多角度认识汉朝的經济、文化、科技发展等情况,开发出许多具有汉代历史风情的校外体验活动。

投壶活动是从先秦延续至清末的汉民族传统礼仪和宴饮游戏,也是上古时期重要的礼乐活动。随着传统国学的兴起,投壶游戏重新进入了现代人的视野中。我们构建投壶游戏不仅是为了追求一种古典礼仪和游戏的复原,而是让学生们在投壶游戏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礼让与虔敬,提倡这种以君子之风相处的人生态度。学生们穿上汉服,对坐在投壶前,学着古代先贤的样子先拱手相让,礼让再三后方才开始投壶。欢愉之后,他们收获了课堂上体验不到的深刻人生感悟。

2 博物馆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相契合

2.1 馆校教育理念相融,把握教育的核心

信息时代教育理念在不断更新,学校教育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生的潜智放置在首位。与之相呼应,博物馆儿童教育要及时把握教育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与学校的教育理念正相契合。博物馆充分利用馆藏文物、研究成果,选择学生乐于接触的、有价值的实践体验活动,并同学校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馆校合作常态化,教师与博物馆工作人员一起探讨活动课程实施的整体性和活动开展的延续性等各个方面问题。

2.2 馆校积极互动,做好活动的前期准备

博物馆教育理念的更新带来了具体操作层面上的变革。博物馆儿童教育由以往的关注体验活动的组织向关注体验活动是否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学生是否能自主探索转变。这些改变都需要馆校做好前期的沟通和协调工作。前期的沟通和协力准备可以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优化组合,重点前置,问题前移,共同达成知识的传递,完成润物无声的教育使命。为了更好地开展好实践活动,北京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会先期跟各个学校的老师、校长进行座谈,探讨活动的价值、活动的细节、活动后怎样让学生掌握要领、巩固所学。如同学校老师上课之前的备课环节,博物馆的活动老师设计出融入博物馆元素的综合实践活动项目,并根据不同的活动体验编制了对应的活动小手册。小手册分成“活动目标”“知识引航”“快乐体验”“拓展提升”4个版块,每个版块都以儿童喜爱的缤纷色彩为底色,配以简明的文字进行教学引领。比如在“知识引航”里会引导学生做好知识储备,了解考古学、探方、洛阳铲等基本概念;在“拓展提升”版块里,将动手操作与学以致用结合,启迪学生进一步自我探究问题。

2.3 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性的不足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大命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价值观教育是相伴人一生的教育,是终身都要不断学习的教育。学校教育只是人生一个阶段的教育,而博物馆教育恰恰弥补了学校教育时间上的短板,充分满足了价值观养成的持续化需求。学生们在课余走进博物馆,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在红色教育中受到洗礼,在古代优秀传统文化面前提升修养。

重阳节具有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底蕴。这一天,人们插茱萸、赏菊花、登高望远,共同庆祝佳节。重阳节更是一个晚辈孝敬老人的纪念日。2018年10月14日,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共同举办了“冲泡一杯茱萸茶把尊老敬老变成日常行动”的讲座及体验活动。参加活动的同学和家长从重阳节诗词鉴赏开始,通过“走进重阳尊父母”“体验习俗敬长辈”“学习茶艺悟文化”三方面内容,系统了解重阳节的文化内涵。老师在现场指导同学们冲泡了一杯杯热气腾腾的茱萸茶,让学生们学习体验向老人、长辈敬茶的礼仪,让孩子们把尊老、敬老变成日常行为,让传统美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自觉。

3 构建快乐课堂

3.1 从“手”出发,构建快乐

研究表明手部活动能刺激人的大脑,提高儿童的智力水平。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模仿性最强、可塑性最高的时期,是基础动作技能发展和身体素质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手是人认识事物特征的重要器官,通过手的动作儿童不仅能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各种属性和联系,而且其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发展。孩子的小手越灵活,预示着其心理发展得更好,长大以后不仅在社交能力方面和独立自主上更强,也会拥有探索世界的好奇精神。基于此,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館在构建校外体验活动时,从“手”出发,设计构建出许多丰富多彩的、适宜儿童快乐学习的实践活动。

七夕佳节,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举办了“七夕乞巧之巧手做面塑”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孩子们在捏、搓、拉、揉、塑中感受手工的乐趣,感受七夕传统文化的魅力。博物馆邀请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宿静老师为大家介绍了面塑的起源与发展,并现场展示面塑的手法与技巧,小小的面团经老师的捏、搓、拉、揉、塑形几个工序,一件栩栩如生的作品便在老师的手中诞生了。

孩子们纷纷拿起自己手边的面团开始“创作”。一个个小团面在手中随意搓揉,用小竹签灵巧地刻画。短短时间过后,面塑作品就跃然指尖—它们有的栩栩如生,有的脑洞大开。通过对手法的变化与个人的创新,一边动手一边思考,锻炼了孩子的协调性、灵活性、想象力、创造力,学生对形状的把握和造型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2 从“心”出发,学习方式“主动”

“博物馆教育的目的是激发人们的一种生存、竞争意识,增强人们的学习情趣,是从精神到行为上培养主人的手段。”①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发散性地思考问题能够高效地提升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还有助于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面对问题时,如果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和探索,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加以结合,突破原有思维定式的禁锢,这样更有利于全方位塑造创新型人才。因此,我们长期坚持不断采用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对要探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方式,从而提升创新和多元化思维能力。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孩子们的艺术才能,2019年11月9日上午,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举办了学习扎染技艺的讲座和体验活动。活动当天,博物馆的4位指导老师与近40名孩子、家长从扎结到染色进行学习,体验了扎染的基本技法,感受中国民间传统扎染工艺独有的艺术魅力(图2)。

扎染好玩之处就在于它可以无限创新,拿出你的全部奇思妙想。完全不需要局限于书本,局限于好看还是难看。每个人的扎染作品,每一次的花样都不可复制,一准让你惊艳不已。它的独特是因为世上只此一件。

3.3 从“故事”出发,激发兴趣

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力,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

有人说“大地是课堂,行走皆研学”。2019年11月,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与北京市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联合打造“探寻古城·传承文脉”系列研学课程,带领师生们走进此次研学第一站—河北怀来大古城村。带着“我为上谷郡沮阳古城办展览”的问题与计划,师生们坐上了开往河北省怀来县大古城村的大巴车。在大巴车上,博物馆老师介绍了遗址的历史变迁。从“李广才气,天下无双”的“飞将军”李广到从上谷出兵、取得龙城大捷的统帅卫青,从列名“云台二十八将”的耿弇到以“马革裹尸”豪情留名青史的东汉名将马援,这些生动的历史故事,激发了同学们对沮阳古城的兴趣,为此次研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开了个好头。

4 结语

博物馆是孩子们快乐学习的“第二课堂”。从教学内容上看,它不局限于课本知识,无须考试,但却紧扣素质教育;从形式上看,它比课堂教育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我们利用博物馆的丰厚资源,呈现给孩子们更广阔的课堂和体验,努力把教育的过程转化为学生学习的过程,着力激发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并提升这种能力。随着我们迈入信息时代,“人才竞争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这是2013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出席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时指出的。家长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应试成绩,更要关注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知识架构的多样性。他们把目光更多的投注在博物馆,认识到博物馆是一个适合儿童学习的阔大殿堂,在其间儿童可以放飞自己的梦想,积极思辨,随心创造。

猜你喜欢

儿童教育博物馆
博物馆
鲁迅儿童教育思想背景研究
浅谈动画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卢梭自然教育观及其对儿童教育的启迪
关于低学龄儿童教育的思考
露天博物馆
影像·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