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通辽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
2020-01-28恩和特布沁
恩和特布沁
摘 要:元代,春水玉器文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多以中国传统纹饰和自然写实为题材,更具动态的美感。近期,通辽市博物馆收藏了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文章主要针对该玉器的特点进行深入阐述。
关键词:通辽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
1 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的造型特点
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图1)是典型的春水玉代表作品。春水玉造型多样,有椭圆形,如北京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青玉去皮镂空玉器、藏青玉镂空环托鹃玉器以及傅忠谟藏镂雕葵花嵌饰等均为椭圆形造型;有三角形,如北京房山石尊墓出土的三角形玉佩和镂雕花蕾玉佩等均为三角形;有长方形,如奥里米出土的镂雕牵牛花佩和黑龙江中心出土的玉石飞天等均为长方形。这些玉器主要是根据题材内容来确定最终造型,既能体现工匠的艺术才能,又是具有代表性的玉器作品。
就元代玉雕的雕刻水平而言,承袭北宋,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该类玉雕的镂雕技法高超,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层次分明,尤其是花鸟禽兽玉佩。该玉佩结合了不同的技法,以浮雕的方式突出玉佩重点,以阴影部位刻画细部。
春水玉是一种具有特色的玉器,经专家鉴定,尽管春水玉的大部分作品内容一致,但在表现形式上仍有很大的差异,能体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准。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采用环托的表现形式,尤其是攫天鹅的瞬间最能激发观众的兴趣。工匠经过长期细致的生活观察,才创造出这类具有境界的作品。
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以海东青捕捉天鹅为题材进行构图,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在春秋季的狩猎生活。以往人们对此不甚了解,理解多有片面性,自从杨伯达等人根据故宫所藏文献考察了这类玉器存在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之后,春水玉就被视为具有北方民族特色的玉种,受到社会学者的高度重视。春水玉早期可追溯到辽代契丹族传统游牧狩猎的文化习俗,在金代和元代广泛流行。从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的组图上看,特征鲜明,情节刻画细密,形神兼备,雕刻技法高超,前后演变线索清晰,是元代时期重要玉器作品和具备典型时代特点的标准断代器。常见的玉器分三类:①构图简单,通常以浮雕和透雕技术雕琢海东青啄天鹅的图案,将天鹅与海东青联结在一起,置于椭圆环托中,少量雕琢为海东青捕捉天鹅无环托的背景物象,这种构图方式多出现在金代春水玉中,也是早期春水玉的主要构图方式。②构图繁缛生动,主要以镂空、浮雕为主,雕琢正面为微弧凸的图案,对面有圆雕状环托,以海东青为主题图案,将两者连为一体。核心物象是海东青的双爪紧抓天鹅头部啄食天鹅脑部,但相对第一种图式增添了荷叶、芦苇、水草等物象,拓展了捕捉画面的空间,细化了活动的情节。③构图忽略了传统春水玉中海东青这一核心物象,使原有畫面中海东青捕获的紧张氛围荡然无存,演变成悠然恬静的画面。
2 海东青攫天鹅带环
从海东青攫天鹅带环的配饰上看,其长、宽尺寸为5.9厘米×3厘米,通体呈现灰白色,采用镂空设计方法和分层处理技法。从其设计理念上看,呈现到观者眼前的景象是海东青攫天鹅,鹃俯冲而下并抓住天鹅的脑门,观赏者仿佛可听见天鹅的哀鸣,能够体现立体感。采用阴影刻画的方式,带环两侧有长方形穿带孔,底部为椭圆形,整体结构鲜活,表现出一种粗放型风格,同时又是典型的元代风格。
鹃被称为海东青,根据文献通考,这种海东青体小且机敏,专门攻击小猛禽的脑壳,受到很多游牧民族猎人的喜爱。据有关研究记载,春水之饰是在服饰上雕刻了攫天鹅图案,而秋山之饰是指在服饰中雕刻了虎鹿山林图案。目前将有上述两种图案雕刻的玉器称为春水玉、秋水玉,分别体现浓厚的北国情调和朴实的山林野穴。海东青攫天鹅带环能体现游牧民族的风格,体现工匠的高超技艺。在该春水玉器中有革带环,其环内可佩戴其他饰品。
3 海东青和带饰的相关概述
在第六届国际猎鹰大会上,前任主席Nickfox在接受采访时提到了鹰猎源于中亚草原。当猎鹰俯冲猎物时会将猎物带到地上,牧羊人则借机抢过猎物,随即产生鹰猎灵感。在距今5000多年的赤峰红山文化中出现的玉鹰佩,体现了北方人民对鹰的崇拜。
我国对猎鹰的文字记载活动已超过2000年。猎鹰种类较多,其中最神秘的猎鹰是海东青,文学作品中对于海东青的相关描述较多,但有真伪之分,难以确证。从已有的文献记录来看,早在辽石太宗本纪中就有海东青的记载,海东青出现于辽代。皇室与贵族之间的鹰猎活动比较多,喜欢有观赏性的隼猎活动,采用苍鹰进行野兔猎取,但这种狩猎方式没有被贵族重视。海东青猎天鹅是辽代以及元代春捺钵文化的重要活动,类似于中原君主春耕祭典的政治活动。后来,海东青猎鹰这一活动被世代相传,直到清王朝灭亡后才被终止。目前的玉雕和绘画等艺术作品中广泛应用了海东青猎天鹅的题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鹰猎活动都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在我国辽金元时期,海东青被皇家独享,具有较高地位,海东青猎天鹅活动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
海东青猎天鹅活动被皇室推崇主要是因为海东青体小、机敏,以小博大的精神具有教化意义。辽史中记载了海东青体小如鹊。实际上海东青体重一般在1500克左右,而它所捕捉到的天鹅猎物体重约8000克,是海东青体重的5倍,这一悬殊的体重差异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
一直以来,海东青都是辽代帝王的宠儿,被尊为皇室专享。在元代,皇室虽然没有将海东青当作皇室专属,但通常将以海东青为题材制作的玉器、玉佩等作为对重要功臣的赏赐,变相地说明了海东青作为皇室专享。因此,元代创作的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包含一定的政治意义。
带饰是指丝圈带或革带中的饰物,玉带饰在新时期文化中已经有所体现,春秋、战国时期有玉带钩,五代时期玉带已逐渐成型,到唐代正式建立玉带制度。玉带饰不仅是一种装饰品,同时也是使用者身份的重要标志。如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采用镂空、透雕的方式,以圆环作为底托,在上部位置雕刻天鹅、海东青和云纹,用阴线刻平行线表示羽毛,天鹅翅膀平展,鹅颈向前延伸,海东青的双爪抓住天鹅的颈部位置,昂首回眸,双翅作拍击状。鹅颈下部是一朵祥云,该造型左右对称,呈现出海东青和天鹅搏斗的真实场景。
元代玉带又称吐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带饰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孙机先生在写初始涤带和涤环文章中表明,我国利用革带的历史相对久远,先秦时已经在大带中增加革带,南北朝以后,革带中的带扣、带跨、带环等更为完善,到了唐代以后,革带逐渐被制度化,许多官员按照品级高低在革带上装饰一些饰件,其质地和数量存在较大差别。宋代将跨上的花纹分出等级,使带制更加严密,因而这种革带逐渐退出日常生活,成了官服的重要构成。在元代,玉带的使用是比较普遍的,其继承了宋朝的文化传统,并且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显著发展,尤其在金朝灭亡后,将春捺钵改为春水,并且以装饰春水玉跨作为上品,仍保留民族风俗风尚,在一定程度上受汉人的影响,逐步实现了汉人服饰制度,通辽市博物馆馆藏的春水玉海东青也是上品玉带环的重要作品。
元代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在形制上与金代的春水玉相比,具有丰富的背景,玉形结构复杂,形体美观、有立体感,制作技艺更为娴熟,采用虚构的艺术设计手法,将正月和二月举行的春日活动采用荷芦茂盛的春秋季节进行表现,虽然从一定程度上违反自然规律,但在艺术创作上能够烘托环境,增添美感,使整个玉雕作品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鹃飞于荷花上部回首寻觅的画面,扩大了艺术表现空间,相对鹃啄天鹅头部,可以增添一种跋扈嚣张的气氛。天鹅将头埋在芦苇中但外层却裸露着巨大的身体,海东青体小机敏、回首寻觅,省略了血腥的直白场景,却仍能表现出一种垂死挣扎,荷花、芦苇和荷叶这些物象,仿佛在为垂死挣扎的天鹅哀鸣,体小的海东青镇定而自信,与体形大过自己多倍的天鹅进行搏杀,这也是一种宏伟气概的体现。
在元代,春水玉中這种故事题材较多,不仅从一定程度上继承了金代玉带涤环形制,而且在玉带、帽顶等方面也都有应用,从现有资料来看,元代春水玉的制作数量是比较多的。
4 春水玉的后期制作
海东青攫天鹅玉带饰作为典型的春水玉代表作品,是元代工匠的智慧结晶。从制作背景来看,当时的蒙古女真族和契丹族都属于北方少数民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与强大的宋朝相抗衡的。北宋灭亡后,南宋偏安江南地区最终被蒙古国所灭,因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庞大的少数民族统治帝国,这与其所崇尚的以小胜大的鹃击鹅民族精神和英雄气概有直接联系。从此以后,春水玉也有了自己特定的历史内涵。元末时期,随汉化深入,玉工逐渐无生活感受,导致春水玉在制作过程中开始流于形式。很多春水玉所制造的纹饰带有明朝的色彩,明朝由于没有游牧民族的生活经历,欣赏者的角度也发生显著变化,出现很多春水玉仿制品,使很多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大不如前。虽然在明宣德时期宫廷制作的半月形春水玉环与元代春水玉有类似的神态,但省略了较多元代春水图案。明代后期制作的春水玉很少出现海东青攫天鹅的画面,说明在这一过程中玉工无生活感受,利用这种题材制作玉器的工匠也逐渐减少,省略了很多攫天鹅角色,严格上来说不是春水玉,逐渐演化为汉化题材机燕川雁,在风格上也有显著变化,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明代春水玉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5 结语
本文主要以通辽市博物馆收藏的元代春水玉,即海东青攫天鹅玉器为研究对象,该玉器体现了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其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对海东青的敬仰,所雕刻的作品具有典型民族精神。本文主要从该作品的制作背景以及后期同类型春水玉的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展现了元代春水玉中海东青攫天鹅玉器这一作品的高超雕刻技艺。
参考文献
[1]刘俊勇.金代玉器研究[J].北方文物,1996(3):34-39.
[2]李慧芝.漫话海东青[J].文史知识,2007(2):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