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有机质文物的“藏”与“防”

2020-01-28黄海敏王克华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21期
关键词:生物防治

黄海敏 王克华

摘 要:有机质文物的收藏与保护是文物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有机质文物由纤维素、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材料构成,除受保存环境中的光线、温度、湿度及大气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虫害、霉菌引起的生物劣化也是文物保护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分析了收藏有机质文物艺术品中常见的影响因素,并以我国古文献记载为依据,介绍了来源于天然动植物的驱虫剂以相生相克的规律在生物病害防治中的原理、作用和使用的历史,提出了应用环境友好型、具有良好生物防治效果的天然动植物材料是保护有机质文物艺术品的优选方案。

关键词:有机质文物;生物劣化;生物防治

藏,含义为收存、储积、贮藏等。“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古往今来的社会进程中,不仅仅是人类发挥其智慧、功能技巧,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同样有方法克服来自自然界的变化和各种灾害,以便生命的延续。

防,戒备。《汉语词典》中解释为“防备、防御、防盗、防止等”。人类社会发展中预先考虑从自然的、人为的不利时态向正确、好的一面进序中应对各种损毁、阻滞、破坏等的决策和方法,具有防患未然的意识和预防不测的备案策划。

文化收藏起源于殷商时代。《汉书·艺文志》记载将私人收藏书籍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藏”是以书籍为起点。书册是最原始记载文字的材料,其形式应出自竹简。历代文化艺术作品也是通过“藏”的方式,使后世能读到从古到今的浩瀚、美妙、精彩的华美长卷。每个时代文人墨客甚好把自己对社会、自然感官的认知、理解和启发,授予特有艺术,激情表达、发挥、记载、呈现惟妙惟肖的景象。

如今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收藏文物、古籍已不局限于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专业机构和收藏家。大宗的古玩、艺术品已被广大老百姓踊跃接受,并参与交流和探讨。一些民间、民俗、民族特有的手工艺品相随历史进程刻录着具有地域、民俗文化而成为非物质文化硕果,被国家政府、世界机构确认,并以法律条文加以保护和提倡发展,促进了艺术文化在更深层次的相互研讨、流通,已逐渐形成庞大的文化艺术市场。

人们把自己喜好的艺术品、古玩收入囊中,收集已不局限哪些物品,只要具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不管是哪种材料制作。各代各行业的名人、作家用过的各种物品以及贵重金属、矿石、稀有物种、罕见的珍宝等,都可用来观赏、解读、辨识历史发展某个阶段的一个节点。既是资财积累的一种方式,也是促成多元文化生命延续和精髓的沉淀。

“收”后的动作必然是“藏”。俗话说:“藏富于民。”明王明敏《烟客题跋· 题自画关使君袁环中》:“环翁使君,既工盘礴,又富收藏。”“藏”又表现为文化变迁、延伸,内在的价值所在,引人入胜、匪夷所思的贮存手段,巧夺天工的防范工艺,又触及防御工业技术、材料合成应用的革命。这种防护体系不仅用于储存,还包括运输、陈列展示。既而诞生另一个行业—保险,把贵重物储藏的风险分成几份,由第三、第四者共担风险,藏家多了一道或几道防御屏障。

“藏”的重點在于防盗。这些防护硬件措施,在国富民强的时代可以理解成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以及各类宗教、庙宇、藏经阁、藏书楼等都不仅仅配备价格不菲的电子监控报警设备、防火装置,同时还配置检测防御自然界的各种无形破坏因素的仪器设备,监测并记录着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天气变迁,环境中温度、湿度的变化,阳光、灯光紫外线的影响,空气中灰尘、酸碱度、微生物的渗透,虫害、地震、海啸、台风、洪水、泥石流损坏的各项微量数据。对于偏远地区不可移动文物,应用远程无线监控,从转送的检测数据分析环境中各项物化值的异动变数,进一步掌控突发情况,提前落实预防保护工作。

国有展藏馆都有坚固的库房,恒温恒湿的设定管控、人员进出监控、防盗和防意外事件的监测和严格防范保护措施条例,让文物安然无恙贮藏在稳定的环境中。

储藏中防不胜防的是自然界中的“无形杀手”。自然环境中,地域气候温度差异、湿度的变化、春夏秋冬季节轮换、灰尘微生物、小蛀虫泛滥等,尤其受影响的是有机质文物艺术品。

有机材料质地的文物及艺术品都是以动物、植物为载体,经人类加工、雕琢、修饰后制成。这些材质是由纤维素、蛋白质等天然高分子材料构成,不管加工后以哪一种形式展现,材料仍保留原有的物化功能,对周边环境的微小变化有敏感的反应。展挂的宣纸、绢、绫、帛质绘画卷轴和书籍、信笺等,若遇空气干燥,画卷边角会收缩、起弓、波纹皱、脱胶、翘卷、脆裂(尤其是字画、绢本、油画、竹木皮雕件、漆器、家具等);若遇空气湿度过大,书画会出现拉伸、扭曲、变形现象,金属器皿表面会氧化生锈。

环境湿度变化来源于环境温度的波动。江南地区黄梅季节高温高湿,破坏力极强。展柜和金属藏柜不是保险箱(密封程度差),当展藏馆室内高温高湿时,水分子受外界压力,逐渐从展藏柜缝隙中向内渗透,直至展藏柜水汽压强与外界平衡。当室内温湿度正常时,展藏柜内水汽无法渗出,以露水、雾态的形式悬吸在玻璃屏和金属表层,同时黏附在文物艺术品物体表面。这种水分子是损坏文物艺术品的材料,使颜料的色彩暗淡变异、渗透、侵蚀的罪魁祸首。

空气中隐藏很多“无形杀手”,如紫外线光辐射、二氧化硫、微量有害气体、细菌、霉菌和蛀虫等。尤其是随风飘荡的灰尘中的霉菌孢子、虫卵,它们以文物艺术品有机材料为主要食物,当自然界的温湿度适合它们生活时,它们就会把有机文物作为生活场所,毫无顾忌地大肆啃食并繁衍子孙。有色霉菌成熟时还释放大量的色素污染、腐蚀文物艺术品。不可移动文物的最大隐患则是自然界中破坏力最强的白蚂蚁,它们会悄无声息地破坏不可移动文物。紫外线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微量有害气体中的金属离子都会使生物、矿物颜料的色度变化,纤维材料结构聚合力减弱、强度下降、酸化增加、衰老分化加速,储藏寿命缩短。

自然界生物的生存延续保持着相生相克的规律,以使大千世界生态循环达到发展平衡。我们的祖先在收藏各类“硕果”方面都着重于驱、防。很多防范措施都取材于自然界动植物,如除虫菊、麝香、樟脑、檀香、红丹、烟草、芸香草、角蒿、莽草等都能够释放一些特有的气味,苦涩、致命的味觉,来抑制、驱赶真菌的生存和蛀虫的侵蚀。

以下是从古到今被大众广泛应用的典型材料:

一是芸香草,也被称为“灵香草”“香茅草”“诸葛草”“七里香”等,多年生草本植物。最早文字记载见于《礼记》:“(仲冬之月)芸始生。”芸,指的是芸香草。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辩证》:“古人藏书辟虫用芸,芸·香草也……辟虫殊险,南人采置,下,能去蚤虱。”清代袁牧言:“久闻天一阁藏书,英石芸草辟虫鱼。”芸香辟虫,成为古人藏书驱虫最简易的方法。唐人常衮《晚秋集贤院即事》题:“墨润水文茧,香销虫字鱼。”宋人梅尧臣《和刁太傅新墅十题·西斋》诗有“请君架上添芸草,莫遣中间有虫鱼”。古代文人墨客把芸香草称为“书香”。芸香草被夹在书中作为书签,书中就有清香之气,日久不散,打开书页香气袭人。此草不仅能辟虫,还有香气,即“书香味”“书香气”一词的由来。

芸香草在生长时期并无香味,也无驱虫作用,经干燥处理才有香味。现已有专业研究实验分析报道,從芸香草中提炼出的精油中含香茅醛成分,具有驱虫功能和抑制真菌生长的作用。芸得草也可用于中草药,制剂有平喘、止咳、祛痰的使用。

长期以来,芸香草被我国南方各博物馆、图书馆、藏书楼、藏经阁广泛用于预防虫害、霉菌侵蚀。尤其是宁波天一阁藏书楼系古典书籍预防保护范例,另在《春草堂集》中也记载着生动的典故。

二是黄檗,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又称为“黄柏”。黄檗药理性强,取之树皮。《本经》《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本草纲目》等书籍中都有记载,黄檗主要抗菌成分是小檗碱以及一些生物碱,对多种细菌、真菌有较强的杀灭、抑制作用。

东汉刘熙《释名》、晋人葛洪《抱朴子》中都有记载黄檗汁染纸可以杀虫卵、防虫蛀的作用,古称“黄纸”。经黄檗汁染成的纸不但有防虫功效,还能延长纸张寿命。在现敦煌石室经纸中能寻找到实例:从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时期用纸原料多为(植物)麻类,且都用黄檗汁染成书写。这些纸年代久远,但没发现被虫蛀蚀的痕迹,依然保持光泽莹滑,这也就是敦煌书卷能够留存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历代名画记》和《新唐书》阐明:宣纸起源于唐朝,一种用蜡质布纸“硬黄”就是用黄檗汁浸泡,干燥后上蜡制成。宋人张世南《宦游纪闻》曾介绍“硬黄,谓置纸热熨斗上,以黄蜡涂匀”。在宋代,宣纸就配有杀虫祛毒功能的天然植物青檀树制剂。这类纸(书)寿命长,不易被害虫霉菌侵蚀,虽历经千年,现保存完好,仍犹如新作。

三是樟脑,乔木,香樟树。其树干和树根经人工提炼加工产出白色或蜡状固体,化学成分是一种萜酮类有机化合物,能释放馨香气息,医学药理用处较大(如十滴水、人丹等)。

从古到今,樟脑是人们储藏货物时作为预防害虫、真菌侵蚀的必备药材,对人体和衣物无任何损坏影响。现在市场上的合成樟脑丸大多是石油提炼中产生的衍生物,其成分是萘或对二氯笨,虽然散发的气味与樟脑相似,也有驱虫、抑菌的效果,但在常温氧化释放气体中含萘、氯、笨离子,对人体有害,损肝脏,并会促使人体细胞变异,有致癌成分。使用中应尽量避免与物体接触,防止发生化学反应损坏。

《本草品汇精要》:“主杀虫,除疥癣,疗汤火疮,敌秽气。”明曹昭《格古伦要》记载“防虫用樟亦佳”。除了从樟树中提炼樟脑外,日常生活中人们还常用樟木板、樟木箱、樟木橱、樟木囊盒作为储藏放置货物(除食物)首选,江南民间还保留着姑娘出嫁必备樟木箱的习俗。樟脑、樟木被广泛应用于民间、博物馆、图书馆等重要藏馆内使用。

在自然环境中既能无损人体,又有驱虫灭菌的动植物材料很多,前面介绍的三种在收藏防御中具有特殊性、简便性、普遍性和有效性的特点。其他的如杉、柏、檀、银、楝、除虫菊、薰衣草、驱蝇草、红丹、檀香、麝香、雄黄(防蚁)、白矾(防腐)、皂角(防鼠)、百部根(虫)、石灰(防潮)等都有防虫灭菌的作用。在长期应用实验中,先辈们已经综合建筑工程学、材料学、地理气象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学各学科知识并一直用中草药香料制品来预防疾病、虫霉。

四是艾叶等香草。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用以驱瘴。”端午节也是传统的“卫生节”,端午节时我国南方农村还保留着家家户户门前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饮雄黄酒的习惯。用中草药苍术、艾叶、茵陈、青蒿、红花等配置的芳香熏蒸散,用以在室内熏蒸时对房间空间消毒,净化空气,对人体家禽无害。《本草正义》记载“芳香辟秽,最能驱除秽浊恶气,阴霆之域,久旷之屋,宜焚此物而后居,亦此意也”,是最早记载的预防消毒熏蒸剂。

屈原《离骚》云:“扈江篱与辟芷兮,纨秋兰为佩。”江篱、辟芷、秋兰均为香草。小布袋中放入各种香草,做成香袋,又称为“香囊”“香缨”“佩玮”“容臭”等,悬挂、佩戴在胸前和腰间,也被称为“荷包”。香囊起源于黄帝时代,初创于岐伯之手,发展于秦汉、唐宋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放置细辛、白芷、丁香、甘松、苍术、雄黄、艾叶、冰片、藿香等中草药香料制成的小香包,外绣各种寓意的纹饰,至今还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是小孩佩戴用来预防蚊子、毒虫叮咬和驱避各类邪气。

收藏、保管工作中应用各种中草药香料来防御虫害、霉菌是有一定的条件或者是有一个“限”,专业人士称为收藏“环境”。展馆、大堂、客厅是大“环境”,藏室、库房、展柜、展橱、藏柜是小“环境”,单件放置的箱、盒、藏展橱柜为微“环境”。藏室、陈列、展出大“环境”中的各类物化系数的波动,其波动程度的大小、频率基数对储藏、展现艺术品有一定影响。同样,小“环境”、微“环境”的各类物化系数变化会对物品保存效果起到决定性作用。组成或制成小“环境”(展柜、藏柜、囊盒等)所采用的材料质量和制作工艺、密封程度有直接关系,起到防御和隔绝外界不良因素干扰,稳定内在环境的作用。中草药香料在一定的空间中气味挥发形成平衡,达到预防状态。储藏的空间环境越稳定平衡,保存物品完整性的时间会越长。

适合有机质文物艺术品的保藏环境,因地域、气候不同会有差异,从微“环境”移至大“环境”各项物化数值也不相同。为确保在国际、国内各地多方交流、展示、展览文物和艺术品环境安全,对藏展环境空间的各项物化系数归纳出统一标准。在统一标准的环境空间中完成文物艺术品储藏、移动、展示等活动。预防意识的增强有利于文物增寿。采纳自然界防虫防霉的材质,应用相应体积的环境以此达到驱虫防霉效果,平衡自然环保空间。避免滥用合成化学杀虫防霉剂而产生反作用。

每一件文物都来之不易,收而不藏,藏而不防,是对文物、艺术品、文化的不尊重。文物保藏者必须做到:救为主,治为辅;藏为行,防为先。中华古籍记载的文物艺术品收藏、保护方法是我国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天然动植物材料经过历史验证具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可以传承作为保护有机质文物艺术品的优选方案。

参考文献

[1]许填.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2]吴毓江.墨子校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孔子.周礼·仪礼·礼记[M].陈戍国,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89.

[4]沈括.梦溪笔谈校正:下册[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5]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6]张世南.宦游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1.

[7]刘文秦.御制本草品汇精要[M].陈仁寿,杭爱武,点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8]曹昭.格古要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

[9]张山雷.本草正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生物防治
基于Web of Science的抑病型土壤文献计量分析
首届国际生物防治大会在北京举行
多黏类芽孢杆菌HT16对梨采后黑斑病的抑制效果
小麦白粉病生防菌拟诺卡氏菌属TMG—8菌株的筛选研究
枯草芽孢杆菌BS—8D防治玉米纹枯病的田间试验效果及作用机理
政府推广与供应链组织对农户生物防治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
园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分析与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