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科学教育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020-01-28杨文静

锦绣·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科学教育动手能力培养措施

杨文静

摘要:科学教育,是小学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普及科学常识,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在新课标要求下,小学科学教育,需要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形成关注,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要切实指引学生动手,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針对小学科学教育和动手能力展开阐述,然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够给广大小学科学教师带来一些参考。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动手能力;培养措施

新课标推行,对小学教学提出了不少新的要求,其中指出对学生展开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这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点所在。对于小学科学课,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比如科学思维、科学常识、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等等,都属于科学课核心素养的范畴。而在这之中,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将行动付诸实践的重要能力。因此在科学教育中,教师需要对此形成重视,通过合理措施,将动手能力培养有效融入到科学课当中。

一、科学教育与动手能力

(一)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是以具体的课程为载体开展的,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小学科学教育涵盖了诸多不同的内容,从日常生活到动植物,再到声光电、建筑等等方面,以很广泛的视角切入,针对一些科学常识进行了讲解。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不仅包含了理论性的知识,也涉及到了不少趣味实验和实践活动。在小学阶段开设科学课,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第一,能够丰富小学生的科学常识。科学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观察社会的根本。从小学开始就对学生展开科学教育,能够让小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科学常识,从而逐步形成科学思维,能够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中的各项事物。第二,拓展学生思维和眼界。小学阶段的课程构成,主要是以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为主,这些学科的内容,和生活存在脱离。而小学科学,在内容设计上就是以生活为载体,能够让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现象等形成认识了解,从而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眼界更加广泛。

(二)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也可以称之为实践能力,也就是将创意、想法、计划、方案等理论性的规划,通过实际行动完成或是展现出来。这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力,便是动手能力。比如在小学科学教育中,会涉及到溶液的相关知识,知道怎么调配溶液,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实际调配出一杯溶液,这就是动手能力的体现。从现实情况来讲,小学生在动手能力这个方面,普遍水平不高。很多学生知道原理,但是却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进行实践。这种“纸上谈兵”式的学习,并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展开培养。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同时也是提高科学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方法。因为动手能力的核心,就是对科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通过对小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使其在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能够增强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具体理解。

二、小学科学教育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措施

对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展开培养,这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是一个重要目标。作为科学教师,需要对此形成认识,并通过有效手段,对科学教育予以创新,将动手能力切实融入进来,对学生实现有效培养。

(一)创设科学情境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动手能力的培养,自然需要以实践为载体,在实践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予以增强。而实践的开展,应该创设起具体的环境。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讲,本身的科学知识积累就比较薄弱,对于相关科学内容的认知存在局限。因此,这就需要构建起具体的科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环境,这样便能有效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比如教学记录天气变化的时候,这一章节的主要知识,就是对一些常见天气的观测并记录,从中让学生对一些天气方面的科学知识形成理解。在这一节的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便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妈妈约定和你周末去郊外游玩,但是前提是天气晴好,如果下雨就不去了。你可以根据多媒体展示的天气,来判断自己是否能够出去游玩吗?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时用过多媒体导入相关的天气视频,让学生观看视频,对其中的天气变化进行记录,然后根据记录,分析是否具备出游的晴好天气。通过这样一个情境实践,就可以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有效培养。

(二)设计项目驱动强化学生动手实践

除了构建科学情境之外,还可以在教学借助项目驱动这种教学模式,立足课本教材,设计具体的学习项目,以此驱动学生,融入到项目中展开自主化学习,同时进行实践。项目驱动式教学,将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动手,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学生在项目中先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然后立足理论知识展开动手实践,这一过程充分体现出来了学生的主体性,对于学生动手能力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比如针对方向和位置、使用地图和指南针这些科学知识的时候,就可以构建起综合性驱动项目:班级组织郊游,你和几个小伙伴不小心迷路,你们手里有地图、指南针等物品,那么应该如何找对方向,重新回到班级当中,请设计具体的方案,并且说明其中原理。创设这样一个项目,将学生分为学习小组,合作参与项目实践,对方向与位置的辨别,地图和指南针的使用等等,展开综合探究,并且动手实践设计具体的方案。

(三)联系生活指导学生处理实际问题

动手能力培养,还需要关注到科学教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要从现实生活出发,挖掘其中的科学内涵,指导学生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中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现培养。比如制作植物标本这个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到校园中搜集一些植物的落叶,然后依据课本中的具体知识,将自己搜集的落叶,制作为具体的植物标本。或者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影子现象,引导学生探讨光线中包含的科学原理,并且制作模型来展示反射、凸透镜成像等科学原理。

三、结束语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科学教师需要理解新课标提出的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要求。以此为导向,将动手能力融入到课堂中,通过情境构建、项目驱动与联系生活等措施,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全面培育,让学生可以在科学教育中取得切实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琼.浅谈学生动手能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培养策略[J].明日, 2019(27):358-358.

[2]冉晓勇.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19(5):123-124.

[3]包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 2019(41).

猜你喜欢

科学教育动手能力培养措施
怎样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思维与意识
关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良好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动手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高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研究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