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学中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

2020-01-28覃洋

锦绣·下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主义语言学

摘要: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是人创造的,因此语言的人文性是其本质特征。然而研究语言的人文性势必需要科学主義的精神,需要假设-演绎-检验的科学方法。因此,笔者认为语言学中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是对立统一而又相辅相成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人文主义;科学精神;语言学

语言是人创造出来的,因此语言必然具有人文性。同时,语言在创造出来之后,带有着本民族共有的性质,因此也带有了人文性。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反映,是对民族文化内容的揭示,与此同时,文化也对语言起着影响制约的作用。语言的人文性主要表现在:“作用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语言是彼此反映的媒介;作用于人与世界的关系时,语言是人们认知的工具用于文化时,语言则成为了文化信息的介质。”(许国璋,1999)

首先,语言的基本属性包括交际性。而人类的语言交际,不仅仅是在音义问题,或是表达一个简单的意思,而是甚至可以表达情感、表达态度以及表达社会关系等方面。如人们在交流过程中最常面临的问题是称谓语的选择。而根据不同的交际关系、不同的社交场合以及不同的语言社会,相对应的称谓语也会有所不同,这便体现了语言学中的人文主义。比如人们可以称自己亲近的朋友为“闺蜜”、“好哥们儿”,但绝不会以此来称呼一位陌生人,而是称之为“同学”、“阿姨”等,这便体现了不同的交际关系使用的称谓语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比较正式的会议中,即使两个人已十分熟悉,但也不能称呼彼此的小名或者外号,而是称其名字或者姓氏加职业,这便是根据不同社交场合选择称谓语;再比如一些称谓与从古至今的社会体制以及婚姻制度有着许多联系,如古代有各种妻称谓,有“后、内子、命妇”等,都可看出古代男尊女卑、夫妇不平等地位的习俗。

其次,每个语言社会都有其独特的、反映该民族文化的语言,这便体现了语言学中的人文性。如汉语中的语言迷信、部分词语避讳以及含有特殊意义的数词,如对数字“五”的玄化,因为其与“金、木、水、火、土”五行说有密切联系;还有“三”、“七”、“九”也成为玄化的数词。这也就是许国璋先生所言:语言在表现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时,便成为了人们认识感知世界的一个工具。而这对于不同民族都有其独特性,并不能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计算或者归纳,因此语言学中必然存在人文主义,同时语言中出现的独特现象,也只能通过人文性来认知语言。

最后,笔者认为,相比西方某些语言可以通过词性、单复数、宾格主格以及各种时态语态可以体现不同意义,汉语缺少这些客观标记,因此较多地依靠人的主观感觉和判断,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性。比如汉语“吃饭去”和“去吃饭”都可以使用,但英语则有固定的词序,如果颠倒顺序则出现语法错误;再比如汉语“吃苹果”,则比较泛化,可以吃一个苹果,也可以表示一类水果,而英语中从单复数便可具体看出吃几个苹果。因此汉语的主体性较强,汉语的意会、虚实以及形散神不散等特点,都体现了语言的浓郁人文性。

然而,并非所有的语言现象都能通过人文主义来解释说明,还需通过一定的科学主义精神,运用科学的方法解释语言文化现象,这样才更具有说服力。同时,随着科技与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科学已逐渐渗透到语言学的方方面面。语言学不再局限于其人文性这一本质特征,而是与科学相结合,如数学以及生物学等的结合,使语言学更加具有准确性、严谨性以及逻辑性。

首先,语言学与数学的紧密结合,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强力助推器。在社会科学中,数学一直处于方法论基础的关键地位,也是将语言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连接起来的桥梁。语言学与数学二者的结合,其中包括建立语言结构模型,以及在语言学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统计学方法。其中涉及到的数学方法包括集合论、数理逻辑以及概率论等。如朱晓农先生在《方法:语言学的灵魂》中提到的例子:“古无轻唇音的证明”。钱大昕并没有进行任何论证,而是把不同时间、地域、假借等性质不一的100多个例子堆到一起,说明自己的观点,而后来的历史音韵学通过现代科学的演绎逻辑过程,利用概率论方法,至少开创了逼近逻辑必然性的道路,走上了理性之路。再比如,沈钟伟先生提出了一种数学模型,这种模型主要是描写语言动态变化的,利用微分公式,通过数学语言来论述语言学,从而增加了语言学研究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语言学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当今时代,语言学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对象变得比以前更加宽泛,单单从数据维度来考虑,语料库的数据量从以前的几万条、十几万条发展到了如今的几千万甚至上亿条。因此,数学设备和计算机设备的发展,使人们能够方便采集真实的语言材料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大型的语料库。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缺乏有效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支撑,语言学的研究将难以推进,因此语言学研究不仅仅依靠其人文性,也需要科学主义的强有力支撑。

因此,语言的人文性具有其独特特点,其独特的人文性是无法为科学主义所揭示的。可以说语言的科学性已成了语言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使语言学更加严谨和理性。因此笔者认为,语言学中的人文主义和科学精神是一种对立统一而又相辅相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郭涛. (2001). 评《文化语言学论纲——申小龙语言文化精论》. 福建外语,(1),67-72.

[2]申小龙. (1988). 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3]许国璋. (1999). 论语言.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4]于根元. (1997). 语言的人文性——“语言哲学对话”选载之一. 语言教学与研究,(1),5-17

[5]张瑾. (2006). 当代语言学研究的自然科学精神.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6),153-156.

[6]朱晓农. (2008). 方法:语言学的灵魂.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覃洋(1995.05—),女,重庆人,硕士学历,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专任英语教师,

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翻译策略,中英语言文化。

猜你喜欢

科学精神人文主义语言学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例谈小学阅读文本解读的角度
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初中理科教学养成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研究
人格权位置之合理性分析
电大教务管理中科学精神的应用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