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的社会学解读

2020-01-27董晓爽

锦绣·中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变迁社会学精准扶贫

摘要: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此概念是由2013年习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现在,精准扶贫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问题,预计2020年,全国将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

关键词:精准扶贫;社会变迁;社会学

一、精准扶贫的社会学解读

(一)精准扶贫主体的社会学解读

精准扶贫的主体体现了社会治多元化的理论。所以从多元社会治理的角度来看,精准扶贫的主体是多元的,主要包括:一是政府,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同时也是为人民服务的国家行政部门,政府实行精准扶贫,旨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二是市场。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让市场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表明了市场的重要地位。

(二)精准扶贫对象的社会学解读

精准扶贫的对象是指被帮扶的对象,这不仅包括特定的贫困地区,还包括特定贫困区域中的贫困人口[4]。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精准扶贫是通过对贫困户、贫困区域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由村到户,最终建立起扶贫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精准扶贫的本质属性

(一)社会变迁

精准扶贫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变迁过程,扶贫活动是一种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危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行动。我国的扶贫过程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普惠式扶贫、20世纪80年代的扶贫瞄准以及现阶段的精准扶贫[10],由此可见,我国的扶贫政策和扶贫理念是个不断变迁的过程。

(二)综合性

精准扶贫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变迁过程。精准扶贫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帮助贫困人口提高收入水平,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这被认为是精准扶贫的第一层效益,即精准扶贫的经济效益。在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性的帮扶手段,提高受助者的社会能力,建立社会流动机制,打破严重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加强社会流动。(三)协调性

精准扶贫是一个具有协调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14]。这一点强调了协调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只注重某一方面而不顾其他做法的行为都是不正确的。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在本质上是对精准扶贫协调性的一种体现。

三、精準扶贫的社会学启示

(一)要用全面持续眼光看待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协调性的社会变迁过程,要求我们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注重多方面协调,贯彻协调发展的理念,坚持“内外”结合“点面”结合[17]

1.坚持“内外”结合

调动贫困区域干部群众的反贫困积极性,提高贫困对象的参与能力是“内”,通过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介入推动精准扶贫是“外”,坚持“内外”结合,就是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采取内在提升和外在帮助的模式,一起解决贫困地区问题。首先,通过政府宏观把控,市场介入以及社会组织的参与为精准扶贫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条件。

2.坚持“点面”结合

精准扶贫到村到户是“点”,整体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是“面”,坚持“点面”结合,就是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采取精准扶贫和整体扶贫两种方式,共同推进社会的扶贫工作[19]。一方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有利于节约资金,提升扶贫绩效,同时又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提供了有效平台。正如习总书记多次提出,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20]。另一方面,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贫困现状,推进整体的扶贫工作开展,有利于政府和组织对扶贫工作的整体把控。

(二)要建立综合性政策评估目标

精准扶贫是一个具有综合性的社会变迁过程,这就表明精准扶贫不仅仅是一个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过程,三者统一于精准扶贫这一社会行动。因此,可以将精准扶贫的基本目标概括为三个方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1]

1.要注重精准扶贫的经济效益

精准扶贫最为一种扶贫活动,它的首要目标是帮助扶贫对象提高收入水平,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因此,经济效益是精准扶贫首先要考虑的前提,既要保证扶贫对象如期脱贫,又要防止“等靠要”的惰性思想作祟[21]。精准扶贫的有些项目虽然没有获得当时的经济效益,但是却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如建立滴灌站,方便了群众,为以后农作物浇灌提供了方便。因此,精准扶贫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扶贫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2.要注重精准扶贫的社会效益

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某种形式的社会分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一定程度的社会不平等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有必要的[22]。受帕森斯影响的功能理论家金斯利和维尔伯特则认为之所以会产生社会分层[22],是由于不同社会角色所具有的天赋和所承担的责任是不同的。精准扶贫的实质是通过扶贫的方式,实现一个社会阶层结构再造的过程,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要注重精准扶贫的生态效益

精准扶贫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效益的追求,是保障扶贫对象获得长久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24]。有些贫困地区会因为发展经济而采取了错误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了资源破坏和生态的破坏。因此,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要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将扶贫工作和生态保护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使贫困地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黄承伟覃志敏.我国农村贫困治理体系演进与精准扶贫[J].开发研究, 2015 ( 13) .

[2]顾仲阳.精准扶贫,不撒胡椒面[N].人民日报,2014 - 03 - 12 ( 5) .

[3]李鵾.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意涵、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 ——基于对广东省和湖北恩施的调查比较[ 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5, 14( 8) : 810 -816.

作者简介:董晓爽(1992-)女,汉族,山东济南,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山东英才学院 人口与社会保障

猜你喜欢

社会变迁社会学精准扶贫
基于OBE理念的非社会学专业“社会学概论”教学改革研究
意外遇见社会学
海昏侯墓“孔子屏风”姓氏问题释析
论明清时期贵州的建省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公益广告语言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社会变迁语境下的近代报纸业态发展分析华
意外遇见社会学
名实的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