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客家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开发
2020-01-27秦刚黄家良
秦刚 黄家良
摘 要:校本课程是从外国传入的一个课改新形式,通常以所在学校为本位,自主确定开设课程,并接受教育部门的监督。客家文化则是指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深刻地影响着客家人及其他共同生活者的生活习惯,节日习俗等。客家文化和校本课程的结合,是一件扩大文化交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事情。
关键词:文化传承发展;客家文化;校本教程
引言:
在新课改要求之下,各大学校都将校本课程引入日常教学之中,并根据各自学校的特色进行相应创新。尽管各大学校的侧重点不同,但基本赞同的是,校本课程的活动场所是学校,校长为课程的总负责人,开发主体是校长、教师及相应的学生、家长群体。并且,越来越多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校本课程的载体,使其焕发生机与活力。今天,我们主要讨论客家文化和校本课程结合的有机创造。
一、客家文化开发为校本课程的可能性。
校本课程通常一校一策,是具备乡土性的接地气的教材。其教材结合实际,能够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学习中更为深刻的认识家乡,逐步培养起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心[1]。客家文化,是以往不同历史阶段,汉民南迁至赣闽粤三角地带,并和当地少数民族部落通婚融合而成。其具备质朴善良、务实求真、热情好客的精神和气质。其外放形式主要体现在当地居民及其他共同生活者所流露出的历史、方言、民俗文化。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策划。
(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客家文化中,大多数民俗活动都具备强烈的观赏性和可参与性。其中最具教育意义的,是“客家道情”、“竹蒿火龙”、“扛灯”等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生动地体现了汉民南迁后的生活状况,其中一大部分曲艺活动,都反映了客家妇女的生活原貌,相夫教子、做家务活、农活上阵等等,而其他形式多样的灯彩活动,则反映了客家人经历一年劳作后的丰收喜悦之情。
(二)客家方言借此传播
客家话,经汉民进入闽南一地后,使用语言地区变异后产生。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已经融合了唐宋古音和古汉语词汇。随着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客家人走出大山深处,进入城市中生活,客家话也随之被普通话所代替。因而,将客家文化和校本课程结合,能够侧面推动客家话和客家文化的传承,帮助客家话在结合时代特色的基础上,传扬发展。
(三)客家传统建筑借此发展
起初,客家人修建祠堂建筑,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自我保护。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防御能力的上升,祠堂则回归其原本的宗族祭祀,宗族教育等职能。此外,客家人也十分重视教育,尽可能地聘請专业教书先生进入祠堂为同族后人教导学业,延揽人才[2]。因而,客家祠堂,不仅仅是客家建筑艺术和客家民俗历史的传承窗口。当客家传统建筑走进校园课堂,能够为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建筑模式,对今后的职业选择起到萌发作用。
(四)客家精神物质表达
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重要支系。不仅具备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具有独特的客家精神。常见的客家人身上具备以下几种可贵的特点:吃苦耐劳、勤俭节约、慷慨大方、热情好客等等。更为精炼概括的总结是,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爱国爱乡服务乡邻、英勇刚毅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客家文化走入课堂,是对客家精神的提炼与宣传。
二、客家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注意事项
(一)因地制宜
任何校本课程,都需要因地制宜地开设办学。从而真正开发出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要从学校实际和办学特色出发,贯彻落实因地制宜原则。要从教师在学校的人文特色入手,让客家文化和学校特点紧密结合。进而有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发展学生特长,发挥教师专长。
(二)因材施教
校本课程在因地制宜基础上开发完成后,要注意授课对象的确定。建议将课程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校本课程内容,将真正对客家文化感兴趣的同学聚集在一起,一同聆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尊重个体的差异性,从而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习质量。
(三)双向成长
校本课程作为乡土化,民族化的课程教育,一般教授该科目的教师多为本地人或专业研究学者。因此,校方在确定该校本课程时,需要尽可能的平衡教师和学生的意愿,一方面让教师在教授中能够锻炼自己的教学能力和视野范围;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开拓视野和自我成长。双方双向共同成长进步,师友相闻。有余力者,当尽可能全身心投入到校本课程的编写,通过内容来激发自己的情感,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学生。
(四)借鉴交流
开发校本课程,能够为教师构建起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中,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赋予了相当大的自主权,进而创造了相对丰富的教学创作空间。教师能够在课程开发中,更新自我教育理念,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因而,为了尽可能抓住这次自我提升的机会,需要教师和周围学校开设类似校本课程的其他教师进行经验交流。
三、总结语
当下,各学校积极响应课改要求,大力推广校本课程进入校园学习,并根据各自学校的特色进行相应创新。其教材结合实际,能够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学习中更为深刻的认识家乡,逐步培养起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心。相信在有关学校和教师的综合努力之下,客家文化将与校本课程紧密结合。民俗活动、客家方言、客家传统建筑、客家精神将借此机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传承与发扬。推进文化交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让教师的个性风格、智慧魅力在校本课程的土壤中尽情成长,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林芳. 文化传承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以《客家文化》校本选修课程为例[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 2016(7期):38-39.
[2].朱伟东. 惠州市惠港中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基于诵读经典国学、陶艺文化、客家山歌的角度[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 2018, 000(002):692.
(此文章专属为:2019年广西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质量提升项目《王力精神与客家文化深度融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序号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