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米芾“苕溪诗卷”的临摹解析

2020-01-26廉文娜

美与时代·下 2020年10期
关键词:临摹书风米芾

摘  要:米芾一生都笼罩在“藩邸旧恩”“米老庵”的阴影下,官运低迷,精神压抑,造成其精神焦虑的“颠”“痴”,而这成就了他为排解精神焦虑的书法艺术。《苕溪诗卷》是他38岁时的书法力作,笔法上下笔果断,运笔精到,笔锋正、侧、露、藏变化丰富;单字动态取势,而于动中得稳;单字大小差异,富于变化,章法疏密有致,大小错落。临摹该帖要尽量做到准确,与帖上一致,之后才可意临,参以己意。还要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临好米芾的更多帖子。

关键词:米芾;苕溪诗卷;书风;临摹;方法

米芾(1051—1107,一说1108),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号火正后人、襄阳漫士、海岳居士,海岳外史、家居道士、鹿门居士、无碍居士等。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出仕,先后任旋补光县(今广东英德)尉、临桂县尉、长沙从事、杭州观察推官,淮南幕府,润州州学教授,雍丘县令、礼部员外郎等官职,在崇宁五年(1106)任职书画两院博士。因其怪异行为,冠异服,好洁和爱石癖好,“目之者曰痴,责之者曰颠”,世人也称之为“米颠”或“米痴”。

一、“米颠”其人

米芾出生的年代处于北宋后期,文化巨匠层出不穷,佳作纷呈,创造了书法艺术的又一个高峰,“米南宫书一种出尘,人所难及”[1],在“宋四家”苏、黄、米、蔡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怪异之才米芾不但在宋代,而且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集古出新的书法巨匠。

从《苕溪诗卷》来看,此帖俊秀丰润,结构妥帖,不落俗套。他的字形是有骨力格调,肉须裹筋,筋里藏肉的。吴其贞在《书画记》中评此帖“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效颜鲁公法书者,绝无雄心霸气,为米老超格妙书”[2]。可以看出米芾此帖是得力于颜真卿的作品。沃兴华在《论手卷创作》评此帖:“‘用笔上下提按,大起大落,點画或粗或细,反差极大,笔势如‘风樯阵马,快剑斫阵。结体则‘不作正局,左右倾侧,跌宕多姿。一般来说,作品中对比关系的反差越大,作者的情绪表达就越强烈,米芾正是通过这种方法塑造了‘米颠的形象。米芾可谓是吃了‘摇头丸的王羲之。”[3]

米芾对书法史发展的影响是非凡的。纵观米芾的生平创作,其作品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对“尚意”书风的继承,对宋元明清乃至近现代书家的影响,尤其深远。平淡天成、天真自然。“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4]“无垂不缩,无往不收”[5]“风樯阵马,沉着痛快”[6]相互映照。

米芾的取法对象较多,“余初学,先写壁,颜七八岁也,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紧结,乃学柳《金刚经》。久之,知出于欧,乃学欧……《刘宽碑》是也。”[7]可见其积淀相当深厚,且其风格变化丰富。米芾在学习前人基础上,又有创新。《米芾传》云:“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8]

米芾是宋代以后,后人临习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之一。因此,我们不仅仅是要关注米芾流传后世的书法作品的艺术高度,也应该对前世书家书风的继承与对后世书家书风的启发和影响,加以关注和研究。

二、学书论述

米芾出生于官宦家庭,五世祖米信,是北宋初年的开国元勋,其祖辈多为武职官员,自父亲米佐开始读书学儒,为米芾日后学习书画做好了铺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米芾的母亲是神宗皇帝的乳娘,因“藩邸旧恩”[9],米芾没有经过正统考试,直接就走上了仕途。这种方式被很多学子不齿,被羞辱诟病。

宋代杨万里《诚斋诗话》云:“涧州火,唯存李卫公塔,米元章庵。元章喜题塔云:‘神护卫公塔,天留米老庵。有轻薄子于塔、庵二字上添注‘爷、娘二字。元章见之大骂。轻薄子再于塔、庵二字下添‘飒‘糟二字……遂成‘神护卫公爷塔飒,天留米老娘庵糟。”[10]这样的羞辱和舆论严重影响了米芾的仕途,导致他做的都是一些芝麻小官,直到崇宁五年(1106)才荣任书画两院博士,但是第二年就因为“出身冗浊”被弹劾。

米芾一生都在“藩邸旧恩”[11]501“米老庵”[12]的阴影下,官运低迷,导致精神压抑。也是因为这样的压抑,使米芾用“颠”“痴”,来排解这样焦虑的精神;也正是米芾的“颠”“痴”,成就了他的书法;也因为他的“颠”“痴”,影响了他的官运。正应了人生中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所依。

我们在临习《苕溪诗卷》的时候,没办法体会米芾面对低迷的官运,和别人的羞辱时的压抑和困境,更没办法了解到他在赶往湖州时写下此帖的心情,但作品中的技法如结字、章法、墨韵、笔法,以及帖中的“行气”,还是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理解和分析的。

三、作品赏析

《苕溪诗卷》,全称《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七律六首,是宋哲宗元祐三年戊辰年(1088年)八月八日,米芾在游完苕溪后,临行时所作。该帖根据鉴藏印记,可知先后被南宋绍兴府、元代鲜于枢、明代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清初梁清标等人收藏,后又被乾隆收入三希堂,归清代皇室所有。清亡后被溥仪带入东北小白楼,后散失,被两个东北小伙送回,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刘熙载《艺概·诗概》:“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用之长篇,此如黄河之百里一曲,千里一曲,一直也。然即短至绝句,亦未尝无尺水兴波之法。”[11]501米芾追求每个字的体势变化即“尺水兴波之法”,后有王铎更夸张地营造行轴线上一组组字的体势变化,如黄河百里一曲。

作此帖时,米芾38岁,是其相对成熟时期的作品,可以称为其中年力作。和他的另一传世名作《蜀素帖》的创作时间十分接近,但从风格面貌来看,《苕溪诗卷》的风格比较接近颜真卿,而《蜀素帖》是比较接近褚遂良的。

米芾的用笔最为人所乐道,“下笔果断,运笔精到。笔锋或正或侧,或藏或露,极尽变化之妙。”《蜀素帖》笔力遒劲,笔画爽朗俊逸,结体千姿百态、前后呼应,左右联系,字字偏侧而整体安稳,是米芾最少修饰、最为洒脱的行书作品。此帖对于侧锋的运用十分丰富,且颇为夸张,笔画中又偶有飞白的意味,可谓“锋势郁勃,挥霍浓淡如云烟,变怪多态”。横竖笔画多重入轻收,以侧锋重按起笔,然后调为中锋。亦有用笔中锋直下者,落笔迅疾,纵横恣肆。米芾习惯用笔之中将方和圆组合在一起使用,方中有圆,圆中寓方,既有丰富的变化,又有强烈的对比。米芾用笔中笔锋的藏露变化也值得我们关注,每个字中都有藏露,其中暗藏运笔之理。运笔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度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

米芾在处理一些单字时,常用的手法亦我们特别需要注意,即单字的中轴线错位。在一个上下结构的字中,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的字的中轴线不在一个中心上,如“雪”“案”“景”“惠”“泉”“客”“寻”“贺”“宁”等。左右结构的字中,姿态变化也很明显,字势摇摆,不在一个水平线上,如“诸”“谢”“时”“好”“源”“转”“襟”“行”等。这种处理手法不仅在《苕溪诗帖》中出现,其他如《蜀素帖》中的“姿”“凌”“霄”“霜”等也是如此。

临摹《苕溪诗卷》还要注意该帖单字的动态取势。米芾的结字多中宫收紧,不同于颜真卿行书“平画宽结”式的开阔,米芾的结字多用内之法,呈现出结束紧实的字形,如“襄”“秋”“倦”“转”等字,亦有少数字以“外拓”法为之,如“因”“成”“从”“定”等。该帖中单字的字势变化十分精彩,有如“溪”“戏”“雪”“为”“载”“谢”“峰”“友”等向左上倾斜的字,亦有“玉”“与”“知”“菱”等字向右上倾斜,以及一些相对稳定的字,如“留”“橘”“主”等,让整幅作品在动态中得以稳定。

在字的大小处理上,“游”“”“好”“懒” “难”“辞”“友”等字的大小差异,是按照字本身的笔画多寡,体量大小以及章法的需要而加以变化的,也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

《苕溪诗帖》在章法的布置上,疏密有致,大小错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意境。疏密上,在“将之苕溪戏……景载与谢公游”的章法布局上比较疏,而到“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三姓”的章法布局上比较密集。大小错落上,首先是“大珠”——“景载谢公游”“群峰伴不哗。朝来还蠹简,便其故巢嗟”。之后,接着“小珠”——“余居半岁,诸公载酒不辍。而余以疾,每约置膳清话而已,复借书刘、李,周三姓”。“小珠”两列多后,又落了“大珠”——“好懒难辞友”。《苕溪诗卷》章法的变化风格十分明显。

临摹最好做到毫发无差,虽然不能完全做到,但是应该尽力去做。我们要去发现他的结体和用笔特征,刚开始临摹时要尽量和帖上的字大小一致和相像,尽力做到准确,即在章法、笔法、字的结体等方面,做得比较好之后,我们才可以进行意临,只有准确才能逐渐地达到“不太准确”。意临的“意”是参以己意的“意”,我们在意临时,要注意点画之间的引带关系,还要注意每个字中各个笔画之间的变化与呼应,字的形状和内部构造,要因字赋形。

作品的临摹解析,不单单是解析一篇帖子,而且要由此及彼,别的帖子的道理也大多如此。所以我们在学好一个帖子的临摹方法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学好更多帖子的临摹方法。

参考文献:

[1]徐渭.评字[C]//潘运告.明代书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280.

[2]吴其贞.书画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131.

[3]沃兴华.论手卷创作·书法创作论之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47.

[4]米芾.海岳名言[M].北京:中华书局,1985:3.

[5]姜夔.续书谱.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385.

[6]孙旭升.书画家轶事丛抄[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136.

[7]中国书法全集37——米芾[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5:504.

[8]田晓娜.四库全书精编·史部·米芾传[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1100.

[9]沃兴华.米芾书法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

[10]古清扬,等.四库精华之集部·沧浪诗话[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104.

[11]劉熙载.艺概[M].王气中,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501.

[12]鄢建强,文师华.米芾·苕溪诗[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10:2.

作者简介:廉文娜,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临摹书风米芾
一张纸开悟“笨小孩”
用“心”写字
颜真卿书风演变及书学思想述略
高中美术课堂临摹训练研究
浅谈北京十度之行对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感受
一种便利型的红外临摹绘画辅助笔
汉代隶书碑刻书风的变化及原因分析
在棺材里等死的才子
魏晋书风的形成
颠人舍命为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