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的方式创新与应用

2020-01-26崔一喆王秋菊韦春波张爱忠刘胜军

科技风 2020年36期
关键词:科技园创新人才创新创业

崔一喆 王秋菊 韦春波 张爱忠 刘胜军

摘 要:大学实践和创新环节是丰富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保障。大学通过对本科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机会,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参与生产实习,对学生提供实践项目和经费支持,组织创业创新大赛,帮助学生自主创业等,使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激发。

关键词:大学生实习;创新创业;创新人才;科技园

Abstract:University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link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to enrich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innovative talents.The university provides various practical opportunities for undergraduates,such as organizing students' field visits,participating in production practice,providing practical projects and financial support for students,organizing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ompetitions,and helping students to start their own businesses,so as to stimulate their innovation ability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internship;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Innovative talents;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1 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体现为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创新型人才资源的匮乏,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人才资源开发投入力度不足等问题。

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生产实习是把学生的课堂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有效形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是进入职场前工作的预演。通过实习和实践,学生们积累了经验、弥补了不足、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科研院所和实习基地共同为将要毕业的学生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学生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和创新自我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实践中的每一个环节,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企业创造价值,为自己积累人生阅历[1]。

2 实习参与方式的研究

主要从以下方面对大学生实习进行划分,大致分为:

(1)根据教育实习地点分为委托管理教育实习和自主管理教定点教育实习和分散教育实习[2]。

(2)根据在同一单位实习的人数划分为分散自主实习和集中实习,工科专业学生以由学院组织的集中实习方式为主、实习单位与专业对口度高[3]。

(3)根据组织实习的主体划分为政府协调统一下的教育实习与学生自身积极寻求的社会实习[4]。

(4)多元化基地教育实习方式:到基地导师所在校实习、分散自主实习、顶岗实习、项目合作实习。联合多方力量、构建交流平台、完善培训制度等最终构建多元化的教育实习模式[5]。

(5)通过对学生可就业能力的分析,根据实习的过程和方式分为统一实习和自主实习[6]。

3 大学生实习实践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多数高校还是将创新实践教育课程作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展开教学,更多地倾向于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而非创新实践发展能力[7]。这也导致了在后续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根据传统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内容不够新颖且不贴合社会实际发展状况,在大量给学生灌输书面理论知识之后,部分高校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来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并提升自己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实践能力。

4 互联网背景下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人们的生活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全面深度融合,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社会商业模式从根本上颠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政策条件良好,市场前景广阔[8]。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是一种基于科学的培养理念而展开的教育系统,这里科学的培养理念主要包含良好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创新意识、正确的实践认知等,而这些培养理念最终也会通过国家与高校制定的政策与制度表现出来。同时,科学的教学评价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其可以根据在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学习与教学状况,进行阶段性的教学反馈总结,并将反馈结果返至教师处,由骄傲是根据教学反馈情况进行教学模式与方法调整,从而实现教学效果最大化。

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活动的过程中,高校需联合其他院校或教育部门建设并开放足够的资源数据库与实践平台。一般来说,主要有教师学习平台,学生实践平台以及课内外的创新实践平台这三部分。

5 个人特质式创新人才的基本素养

本科阶段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环节。在进入大学之前,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数理和文科知识,但是尚未对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大学本科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增强学生课程和实践学习相结合,训练同学间的合作和探索精神以及兴趣点的挖掘[9]。在兴趣的引导下,无论学生本科毕业后继续从事科学研究,还是将所学知识用于生产实践,都将会有持久的驱动力。本科阶段是学生身体心理逐渐发育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用型和研究型创新人才应该在该阶段完成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激发。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上主要突出博学和专业两个方面。高校完善的科研平台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为本科学生科研研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前期的准备。在科研导师的指导下,为有科研灵感和研究欲望的同学提供动力和基础。高校为本科学生提供理论创新的同时,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和创新基地,为学生提供实验、实习的机会,训练学生应用科学知识的技能,并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有所创新,完成应用型创新能力的培育和激发,为其本科学业完成后成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做好准备。同时,大学教师执着于追求學术、关注社会民生的人格魅力,对创新人才的精神感召作用是巨大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创新人才人格的塑造者和榜样。

大学实践和创新环节是丰富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保障。大学通过对本科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实践机会,如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参与生产实习,对学生提供实践项目和经费支持,组织创业创新大赛,帮助学生自主创业等,使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激发[10]。

产业创新是国家竞争的核心和基础。产业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反映,从发达国家发展来看,国家的产业创新能力强弱与创业型大学发展水平是密不可分的[11]。在我国的创新体系中,大学不仅要承担基础研究任务,而且应该加强创新活动,促进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功能的有机整合,提升大学与产业的互动,以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6 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也叫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就全球范围而言,大多数大学科技园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立的,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在办学模式上有学校主办、政府主办、企业主办或多种形式联合办学等,都是以大学智力资源和科技优势为依托,以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是大学与企业联系的桥梁,也是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或组合创新的重要空间载体。

大学科技园在国家和地区产业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科技园及其在孵企业是以个人和市场运作为主,而在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初创及早期建设过程中,大学和政府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大学科技园密切了大学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在发展中也展现出互惠互利的前景。

7 大学科技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国大学科技园目前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7.1 功能定位不明确

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系统应该是技术成果转化和帮助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孵化,对于孵化完成的高新技术项目或企业应当转移至高新技术开发区。但从实践上看,大学的高新技术成果孵化为企业的过程风险相当高,并且即使孵化成功也难以在短期内盈利,只有形一定规模企业且运营一定时间之后才能获得较大利润[12]。因此,在大学科技园完成主要的任务过程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难以在短期内取得回报的情况并不少见。正因为如此,大学科技园就更加需要有明确的政策支持,如政策性的拨款、贷款或补贴。目前,这些政策设计在大学科技园发展中“缺失”,只有临时性的少量管理费用资助。显然,这非常不利于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的发挥,也影响了难度较大的优质项目的孵化转化工作的进行,更阻碍了园区内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7.2 科技园界限尚不清楚

科技园和大学都在为国家科技创新做出贡献,其目标是一致的—为此,大学科技园应该为大学的人才培养出力,提供创业场地和设施;同时大学也应向科技园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包括最新的科技成果、一流的科技人才、完善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图书信息资料等,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和应用。但这种互相的支持,需要通过尽量多的无形的手施以支持,难以完全依靠行政命令来实现。目前,科技园与大学之间一般存在着企业与股东的关系,并且两方上层领导在认识上也达成一定的共识,但此关系及共识并未形成制度化的产物,有可能随人员的变动而发生变化,从长期来看并不完全能够保证科技与大学之间正面、积极、长期、稳定的关系发展,有必要加以规范甚至制度化。同时,有的学校由于历史原因仍然将科技园当作学校的一部分看待和管理,但是对科技园的支持不足,使其难以实现办园目标。大学与科技园之间不合理的关系,也导致科技园本身难以实现角色转变,难以成为服务型的组织并进行市场化经营。

7.3 科技园的盈利能力较弱

大学科技园的基本任务为孵化高新技术企业,但其盈利能力较弱,收益水平较低。当前,国内的大学科技园主要收益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租金收取,即科技园通过提供给院内企业的形式出租于入驻科技园企业,并收取相应的租金;二是服务费收取,即科技园通过提供给园内企业的服务来收取一定费用。由于国内大学科技园起步较晚,自然希望有很多项目和企业进入大学科技园,因此租金的收取往往会有很优厚的条件。而科技项目企业的高风险实行决定了在孵化阶段,即使形成了科技企业,也基本上不盈利或盈利水平很低,因此相应的服务费用的收取也较低。因此。单纯依靠上述两方面收益,将难以维持科技园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如果科技园完全由政府财政补贴并以事业单位方式进行运营,会影响其适应市场活力的发挥,也不一定能够取得突出的绩效。而关于科技园是否参与高预期收益项目、科技园是否可以在盈利企业中持一定量的股份,以及政府通过采用何种方式对科技园进行补贴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8 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及推进大学产业规范化建设

推进大学产业规范化建设,关系到大学当前的改革与未来的长远发展[10]。我国大学必须坚定地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大力发展大学科技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带动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才能实现科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当前,我国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普遍增强,技术市场的完善降低了大学与企业技术供求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产学研的合作日渐紧密,大学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大学开办企业的目的应着眼于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合作,解决国家和地方经济和民生问题,体现大学的社会责任。推进大学产业规范化改革,不等于忽视大学转化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的功能,不等于忽视大学服务社会的根本职能[13]。相反大学应采取战略技术联盟、合作共建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进一步发挥高校的科研积极性[14]。

大学科技园所涉及的管理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对不同区域配套制定相应的优惠税收政策,使国家大学科技园产业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税收政策,以支持园内的高科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和各大学科技园区的相对平衡发展;对于有发展潜力的国内高新技术企业,根据企业的年度评估考核情况择优支持上市;促进国内大学科技园与国外先进的大学科技园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大学自身要从校领导班子建设、自身资源挖掘、社會资金投资支持,孵化场地及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人在引进等多个方面给予更加有力的支持[15]。

9 结语

大学生在进行创新活动时离不开灵活、跳跃性思维跳出传统的条条框框,因此,灵活、求异、开放的思维方式是当代大学生进行创新实习实践活动所应具备的条件。同时大学生创新创业也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参与实习实践的新的方式的探索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张炼,王新凤.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大学生实习难题的解决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7(06):85-89.

[2]谢培松.教育实习模式:类型、涵义与评价[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03):26-28.

[3]施小平,罗三桂.大学生实习与就业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2):47-51.

[4]李碧荣,任北上,李延波.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基地多元化实习方式的构建——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4(01):167-169.

[5]姜月,肖志平.大学生社会实习方式初探[J].消费导刊,2010(03):164.

[6]鲍威,刘薇.高校毕业生可就业能力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01):48-55.

[7]王秋菊,崔一喆,张爱忠,倪宏波,王春仁,鞠晓峰.现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探讨[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5(14):173-174.

[8]张铖彪,林骁邦,周迷界.应用技术型院校大学生实习平台构建思路[J].智库时代,2018(24):181-182.

[9]耿彬,赵鼎洲.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3):93-94.

[10]黄国清,王博,祝爱锦,舒邓群.高等农业院校动物科学本科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草业与畜牧,2012(12):57-59+6.

[11]董小平,杨丽颖,庞艳荣,李敏.基于大創项目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01):106-107.

[12]董良峰,刘媛.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转型方向及实践方式[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03):114-116.

[13]于奎龙.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构建“专业教育+行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07):42-44.

[14]李晓君,王志敏,曹琦,杨延,和敏.涉农高校系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6(12):334-335+337.

[15]罗梅,周建于.基于校企合作的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文学教育(下),2019(05):173.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JC1316137)

作者简介:崔一喆(1979— ),男,汉族,黑龙江鸡西人,博士,高级职称,研究方向:动物医学教学改革。

通讯作者:王秋菊(1979— ),女,汉族,黑龙江海林人,博士,高级职称,研究方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猜你喜欢

科技园创新人才创新创业
山西新增一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第二届“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2016年12月评选结果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2015年“华师科技园杯”优秀学术论文特等奖、一等奖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