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背景下新农村建设规划研究

2020-01-26葛超凡姜晨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城镇化

葛超凡 姜晨

摘 要:我国农村建设发展历程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农村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建设理论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文章总结了目前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农村建设的方法,即因地制宜、政策普惠、工业化推进、人才引进。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因地制宜;政策普惠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农村建设中乡村社区建筑邻里模式的研究”(2019SJA2024)研究成果。

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背景

随着国家加大城乡改革的力度,农村地区的发展备受关注,乡村建设思想越来越成熟,乡村社会实践也越来越多样化并成为20世纪以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的乡村建设思想是具有非常鲜明的社会实践性和极富时代感的一种社会思想。“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也是基于我国国情和百来年的历史进程不断与时俱进发展的历史性成果。

据国务院2019年数据统计表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60%,这个结果直观地表明了我国近几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据国家统计数据,2000年中国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已锐减为270万个,短短十年的时间里就有90万个村落消失,平均每天就有240多个自然村消亡,其中就包含众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1]。

只有当我国城镇化水平达到75%时,农民经济收入才能大致与市民收入均衡,而减少城乡巨大经济差距也就意味着大量农民进城,大量村庄消失或者部分村庄演变为城镇。然而这样的转变可能会导致乡村发展模式单一,大量农村资源被浪费,因此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战略。

二、我国农村发展历程

我国农村自近代以来发展历史跨越两百多年,根据不同时期的农村状况、农业发展模式和社会背景特征可分为三个时期。民国时期我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农业正面临着小农经济破产、农村凋敝,农村建设主要表现为局部乡村建设运动。而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农业表现为以农补工,农业的发展方式为人民公社。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农村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主要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国农村的建设也发生了重大变革,逐步走向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理论在这个时期也被大力推广。

三、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一)当前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覆盖范围广,缺乏针对性

我国农村建设政策和标准主要是从国家到省、市级层面再普及各个乡村,由于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地域性差异非常显著,这就导致了各省市的自然地理、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存在差异。但针对农村建设的规范和标准都是从原则性和普适性角度提出的,对于区、县的发展却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地方单位落实相应的控制内容。

2.部分控制条例千篇一律,导致“千村一面”

由于我国农村建设一直处在不断探索、不断改进的阶段,但当前大部分农村建设规划仍然沿用城市规划模式,即“注重目标导向和控制蓝图”的编制模式。较为固定的发展模式已经慢慢无法适应农村迅猛的发展速度,缺少针对乡村特有的自然环境规划控制条例,就容易出现“千村一面”的现象。

3.控制指标缺乏相应的量化与弹性标准

当前大部分乡村建设缺乏系统的量化衡量标准,乡村建设的衡量标准人为主观性和经验性占的比重较大。而这些仅通过定性方法规划农村建设活动的标准,容易导致技术标准缺乏可操作性,也大大降低了控制指标的弹性,最终导致农村建设发展方式单一。

4.相关规范标准落实不够充分

由于我国缺乏乡镇规划管理相关的专业人才,政策性较强的规划管理内容解读就容易发生偏差,导致规划管理部门与乡村地区缺乏有效的衔接,因此政策的落实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乡村建设的自发性和随意性也较明显。

(二)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农业的载体和平台是农村,国家发展壮大也需要农业发展做依托,因此农村建设非常必要。亚当·斯密曾经说过:“无论在什么政治社会里,都市财富的增长与規模的扩大,都要按照乡村耕作及改良事业发展比例而增长扩大。”[3]这也是他在英国城乡发展变革的基础上做出的总结。马克思也曾说过“城乡关系的面貌一改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跟着改变”[4]。

农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实际上来讲是一个历史概念的对比,通过比较新农村与原来的农村,相对于过去的农村来说现在的农村就是新农村,而在历史长河中“新农村”概念的提出也是对传统农业、农村以及农民发展问题解决转向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这里所说的新农村建设则是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的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这二十字方针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同时也是协调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指导方针。从实践上来讲新农村建设也是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农村人口比例较大,即使将来城镇化水平非常高,我国仍然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在农村,而当前的新农村建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决这些人的生活问题和发展问题。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立足于我国国情来讲,农村的小康,是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一,也是有机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城乡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三农”的发展问题上,所以从根源来说“三农”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短板和瓶颈,而新农村建设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和支撑。

四、新农村建设的方法

当前我国农村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科技的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本质上就是解决“三农”问题,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推进新农村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6]。

(一)因地制宜,发扬当地特色

我国地域性差异非常显著,地域性差异具体表现在气候特征、地貌特征、民风习俗、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而这些差异直接影响不同区域农业的发展,因此每个农村都有自身不可替代的特征,在农村建设过程中要避免条例控制千篇一律,新农村的建设要立足当前发展实际,把当地特色融入到乡村规划中。例如位于江苏省宿迁市北部的湖滨新区,这里的新农村建设不仅有政府资金、技术和政策方面的支持,更有其自身突出的自然景观特征,将此特征发扬,通过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衍生出宿迁休闲旅游型新农村的雏形。

(二)加強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政策普惠

温铁军认为“如果新农村建设不能帮助弱势群体得到普惠制的财政扶助,则其改善农村治理,促进社会整体和谐的目标就只能停留纸面”[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农村教育资源的协调、医疗保障制度的健全、养老服务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和稳定农村人口就业增收的基本保障。而这些基础问题的解决也会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而提升农村文明程度。

(三)以工业化推进农村发展

工业化作为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载体,其不仅产业高度发达,又兼具市场化程度高、专业统一性强、商贸流通快速便捷等优点,它将是推进我国农业飞速发展的助力[8]。以工业化推进发展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对农民的文化、技术能力和专业水平都会有更高的要求,从而推进农村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发展。

(四)引进专业人才,解读和落实政策

由于我国乡镇政府规划管理人才缺失,政策解读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这就导致村民对政策中一些标准化的条款和过于专业化的文化条例理解困难,执行和落实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地方政府部门落实人才引进政策是十分必要的,让一群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人才更深入地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事业中去,既可以在新农村建设方法上起到指导作用,也能更高效地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

五、结语

新农村建设归根结底是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应当注意因地制宜,也就是要以农村当前发展作为基础进行合理规划,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普惠性也可以大大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科技的高速发展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借助高科技发展农业加速了我国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为现代化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注释:

[1]王先明.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百年演进(论纲)[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26.

[2]吉颖飞,古清,刘志强.美丽新农村规划建设技术导则[J].规划师,2015(1):128-133.

[3]李中建.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乡村文化再乡土化研究:以山西省东冶头村为例[J].晋中学院学报,2020(5):28-32.

[4]张敬华.江苏扬泰地区新农村建设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

[5]王立民.基于村庄演化视角的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

[6]杨佩卿.新型城镇化视阈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科学,2017(1):105-112,128.

[7]叶敏.城镇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社会动员及其治理功效:对皖南东镇的历时性观察[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21-31,150-151.

[8]李萌豪.风景园林视角下休闲旅游型新农村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作者单位:

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因地制宜新农村建设城镇化
因地制宜 张弛有度
侯俊明教授运用肝胃同治法治疗乳痛症经验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